范心皓
近年來,犬只傷人事件頻發,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其實,不管是寵物犬還是流浪犬的管理,最終還是歸結到人的問題,現今社會并不存在純粹的流浪犬,由于主人以及部分社會問題,使得部分寵物犬成為流浪犬,所以家庭養犬管理立法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本文將從家庭寵物犬對人與社會的威脅、我國養犬管理立法存在的阻礙、家庭養犬管理立法的建議三方面研究該課題。
1 家庭寵物犬對人與社會的威脅
1.1 寵物犬引起部分社會糾紛
現如今,城市養犬者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進而導致社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不健康、不文明的養犬行為。如不免疫問題、不拴犬鏈問題、污染環境問題、不服從犬類管理阻礙執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導致產生一些社會糾紛,調查數據顯示,犬咬人引發的社會民事糾紛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1.2 犬只傷人事件屢增不減
2018年,湘潭大學一女生在校內被狗撕咬受傷,北京朝陽區一條狗連續咬傷8人,浙江海寧一條狗當街咬傷21人。狗攻擊人類并不是今年才出現,僅在2016年中秋節期間,北京市就有2000多人被狗攻擊 ,其中一只小白狗便咬傷30多人。
種種事件對人與社會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通過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本質,一是國家層面沒有對養犬管理進行立法,二是寵物犬擁有人對于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認識不明確。
1.3 狂犬病發病數量持續增長
作為一名學生,很難見證狂犬病的真實力量,但是透過數據我們能揭開狂犬病的真實面目。
調查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55000人死于狂犬病,中國平均每年因狂犬病導致死亡的人數達2400人以上,居全球第二位。業內認識對此現象有深入的解讀,大致認為導致此現象發生的因素有以下四點:
(1)近幾年間,無論城鄉明顯發現犬只的數量發生了大幅度地增長,但相對應的管理卻并沒有跟上它的增速;
(2)群眾對狂犬病認識不足,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成為誘發狂犬病的直接因素;
(3)不合格疫苗導致疫苗效價指標不合格。
透過這些調查和分析,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養犬管理立法的必要性。而我國至今還沒有全國統一的養犬管理規范,既沒有法律也沒有行政法規,只有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性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性政府規章層級較低,各地區標準不一致。
2 我國養犬管理立法存在的阻礙
2.1 社會上對于養狗行為存在兩極觀點
狗咬人事件激起社會上禁止養狗的呼聲,而人虐狗的行為又讓部分人產生保護狗的行為。所以,養犬管理立法者存在兩難的境地,需要在管理立法過程中深入探討兩方的現實需求。
2.2 法規的設置與法規的實行有較大的現實差異
養犬管理立法涉及的部門較多,如公安部門,又如衛生部門、小區物業等等。同時由犬類引發的案件處理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執法人既不能進入公民家中處置違令狗,也不能在第一時間對其違法行為進行取證。此外,與主人的溝通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稍有不慎,會激發問題的升級。
2.3 立法者對于養犬管理立法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來說,管理部門的立法管理的設置是基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發,如此容易導致在現實問題中實施法規時產生較大的局限性。同時法規的起草多由行政部門牽頭,然后在轉至各部門審核,這導致管理立法缺乏民意的參與。
3 家庭養犬管理立法的建議
作為一名學生,我謹從我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并且嚴格恪守這些建議,在校內傳播有價值的信息,讓更多地人參與到這個問題中來,以點帶動面,讓影響逐漸擴散。
3.1 調動社會各大愛犬組織的力量
負責犬類管理的行政部門應轉變執法觀念,從強硬的執法手段中轉變為可有效化解犬類管理的有效手段,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現如今,犬類管理模式趨向于行政單方管理,相關部門應放眼社會,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犬類管理,將會是新的發展趨勢,這既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符合寵物經濟的發展要求。
3.2 構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觀念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文明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因而許多愛狗人士做出表率,要在不傷害他人、不危害的社會的基礎之上飼養寵物犬。同時要嚴懲虐犬行為,防止流浪狗數量持續攀升,要完善流浪狗的處置和領養工作。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體現社會的文明進步,也有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
3.3 加大立法的靈活性
現有的立法模式偏向于禁止與限制方面的規定,重點為非養犬人或是城市管理者,這大大降低了養犬人以及公民應盡的權利與義務。在立法過程中,應融合上述二者的權利與義務,公開公正地將他們的現實想法及生活細節考慮在內。同時要明確養犬人的管理、養護義務并設定合理可操作的罰則,讓他們在合理地范圍內實現權利與義務,而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社會的公共安全與衛生。
4 小結
本文結合現實生活分析了當下的社會熱點,以所見所聞所想為基礎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相信明確養犬管理立法后,可以使得文明養犬成為一種社會習氣,能夠使得各種社會民事糾紛有明確的法律解釋,能夠使得養犬人能夠獲得寵物犬飼養與管理的明確方向,能夠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與人民的幸福指數。
(作者單位:江蘇懷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