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群體性藝術表現形式當中,合唱屬于比較容易被受眾所接受的一種,通過藝術表達而吸引受眾對此產生共鳴。在進行合唱表演的過程中,不易被樂器以及舞蹈效果的變化而影響,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我國各地區高校的音樂專業課程當中,合唱指揮是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合唱指揮技巧也是音樂專業很多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需要應用的基本音樂技能之一。因此,各地高校一定要采取積相應措施進一步加強對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更好地培養當代應用性人才。本文中,筆者就結合現階段我國各地區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對合唱指揮教學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改革工作實踐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校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創新;分析
【中圖分類號】J6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該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其在畢業以后進行崗位實踐應用最多的音樂技巧之一就是合唱指揮,所以,校方有必要結合自身音樂教育工作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創新,沖破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調整音樂教育工作目標,培養更多的應用性人才。合唱指揮屬于一種典型的群體藝術方式,隨著近年來我國人民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與發展,音樂合唱藝術表演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與認可,無論是學校、企業或者是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在進行音樂專業人才引進時,除了對人才音樂基本素養方面進行嚴格把關之外,同時對人才合唱指揮技巧方面也具有較高的要求,這種音樂專業人才用人標準實際上也是人們藝術鑒賞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可見,高校作為人才的孵化基地,一定要結合音樂專業社會發展動向,不斷調整、創新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合唱指揮的應用型人才。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工作現狀
(一)合唱指揮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守舊
一直以來,我國各級教育都受到傳統教條主義教學思維的束縛,教學方法太過落后、單一,部分教師仍沿用傳統教學思路中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性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音樂知識的硬性記憶,長此以往,就會對這種枯燥的學習方式產生厭煩甚至是抵觸心理,不利于合唱教學工作的展開。另外,在當代背景下,這種傳統的音樂合唱教學模式根本不符合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使音樂合唱教學目標發生了偏離,也無法突出當代音樂教育特色。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知識結構偏倚,理論知識掌握較好,但實際音樂技巧卻比較匱乏,尤其是在合唱指揮方面表現效果欠佳。在進行合唱表演以及日常排練的時候,通常都是由教師擔任組織者,學生的地位相對被動,無法將自身的音樂創造力與組織能力發揮出來,嚴重限制了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高校音樂合唱指揮教學,主要是由專業合唱團隊進行合唱排練,但是大多數學生被教師定位成合唱隊員的身份,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語音轉移、音色等方面的年月要求,卻沒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及音樂教學目標制定長期教學計劃,知識教學組織渙散,無法進行音樂合唱指揮知識及技巧系統性的學習,教學質量較差。
(二)高校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是音樂知識與表演技術的承載者。但是,就目前我國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綜合素養有待完善,音樂合唱指揮教學團隊建設水平過低,多由理論教師與器樂教師組成,在合唱指揮教學方面缺乏專業性知識,針對合唱指揮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存在一定誤區,教學思路與合唱教學內容與目的不符,知識教學進度過慢,教學質量較差,在進行專項知識與合唱指揮技巧的講解過程中存在很強的隨意性,學生根本無法進行合唱指揮內容系統性的學習。
(三)缺乏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
目前,仍有以下高校音樂專業針對合唱指揮教學應用單一性的傳統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側重理論知識,忽略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通常都是以階段性考試的方式進行學習評價,期中考試的側重點在于合唱指揮教學的理論知識,期末測評的側重點在合唱指揮教學技能的應用,但是這種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產生重結果輕實踐的教育結果,因此,部分教師就會不自覺地采取機械化教學方式,忽略了理論知識與合唱指揮技巧的結合,不利于學生音樂合唱指揮綜合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容易產生僥幸心理,覺得日常學習過程中可以偷懶、松懈,只要在考試之前集中學習一下就可以通過考試,形成這種不好的僥幸心理,導致藝術創造力較弱等問題。
二、高校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的觀念路徑
(一)創新合唱指揮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
想要培養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應用性人才,首先就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通過有效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音樂合唱指揮教學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同時,教師應充分運用音樂課程特有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表現能力,將理論知識與肢體感知進行有效結合,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能夠自由地對音樂合唱指揮學課進行學習與探討。高校進行音樂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對合唱指揮方面的知識與技巧進行系統性的整合,逐步提高音樂合唱指揮教學的概括性和綜合性,繼而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深層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薄弱環節,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實施針對性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合唱指揮學習的天賦,發揮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觀念的作用[1]。
(二)創新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內在機制
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部分的內容可以具體分為合唱與指揮兩方面,這兩方面既存在區別,又具有密切的聯系。合唱人員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指揮視野,靈活地感知指揮的意圖,發揮自身在合唱團隊中的作用。而合唱指揮人員不但需要具有豐富的合唱基本功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統攬全局以及彈、指、創、寫的綜合能力。
但是,就現階段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專業合唱已不能應對社會審美轉移、老齡化趨重的社會美育結構,所以,社會性或者說業余性的合唱更需要大量的普適化指揮人才,以推動社會合唱、全民合唱事業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內部教育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改變不良教育工作現狀,提高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的教育水平。
(1)立足于課程群建設,以工作室為平臺強化合唱指揮課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具體包括視唱練耳和樂理以及曲式分析、和聲、作曲等內容,若是能夠將上述內容以合唱指揮為核心進行歸納整合而形成一個課群體系,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合唱指揮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合唱指揮課程的人才培養層次。通過合唱指揮課群體系的建設可以進一步精化應用性人才培養工作目標,促進教師教學思路與方法的轉變,在提高音樂專業內容平均教學水準的基礎上為合唱指揮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更為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有效渠道。課程群建設需要以專項工作實的形式建立一個穩定的平臺,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并凝聚合唱指揮教學專業師資力量,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當代課業教學目標進行師資力量的靈活、科學分配與管理,積極應對合唱指揮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將音樂專業合唱指揮內容優化成為精品課程,通過課程項目申報爭取不同級別的立項內容,然后將支持資金全面應用與課程體系建設工作中,確保資金落到實處,激發工作室的彈性活力空間,為音樂合唱指揮教學提供更多的保障,提高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水平。
(2)構建分級、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應用 “一言堂”的方式,對指揮與合唱兩部分進行了融合,以此沖破課堂授課方式的局限性,并且通過合唱排練彌補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漏洞[2]。應用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提高合唱水平,但是就指揮方面來看,也只能做“壁上觀”。
在這種課程布排格局短時間不可能發生改變的現狀下,培養合唱指揮的應用性人才應另謀出路,而分級、分流的培養模式就成了現有的最佳途徑。筆者在本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項目當中,就高校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創新工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創新對策,目前已初見成果。同時,筆者發現,這種應用性人才分級、分流培養方式早在多年前已經在技能課程當中實行,為學生在進行合唱指揮學習后的學以致用提供了保障。在這種模式下,即便學習師資力量有所欠缺,亦可以確保能力突出者的重點培養,鼓勵其大三分流至合唱指揮專業當中,這種分流、精簡式的培養方式將人才培養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必將大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將會改善現有社會合唱指揮人才不足的現狀。
(3)完善音樂合唱指揮教學評價體系。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理論性強,對應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突出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此為主,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過程評價,沖破傳統教學評價的單一性思維,由傳統的被動性評估與考核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構建動態化評估系統,對學生在日常合唱指揮學習中的表現、階段性考試以及課外考核等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與合唱指揮技巧的應用情況進行雙向評估,注重學生的課堂和舞臺表現,考察學生的合唱指揮實踐能力。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評價體系建設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為完善教學評價進行不斷的創新,加強自身多元化發展,促使教學評價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教師綜合素養建設
教師作為知識的載體,為了確保音樂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效果,有必要加強自身的綜合素養建設,構建專業性師資團隊,確保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校方需大力支持授課教師的階段性專業學習與培訓,為其提供學習機會以及學習平臺,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針對任課教師團隊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培訓,從音樂合基礎知識與合唱指揮技巧兩方面分別入手,結合高校音樂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綜合培訓。嚴格把握教師崗位招聘工作質量關口,在引援計劃中,增強音樂合唱、指揮教學人才的引進名額,對音樂合唱指揮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定位,完善崗位招聘制度體系,為專業教師人才提供發揮自身價值的平臺[3]。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綜合素養建設,校方還可以要求合唱指揮方面的專家展開知識講座,向校內教師分享合唱指揮教學工作經驗,掌握有效方法對學生的合唱指揮學習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高校教師團隊的建設還需以當代音樂專業教學基本理念為指導,堅持科學文化研究精神,不斷加強合唱指揮技術的應用,在提倡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教學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反思。校方還應注意音樂專業教材內容的調整,促使高校師資隊伍進行教材內容的編寫,編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合唱指揮學習要求,全面展現出我國音樂合唱藝術的多元化與民族性特點。
(四)創新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外部機制
本文提出了關于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內在機制的建設要求,同時,還應結合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用人需求逐步創新發展高校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外部機制。
首先,應以合唱指揮工作室為中心建立院校兩級的專業合唱團隊,團隊成員以音樂專業學生為主,然后外出參加各種類型音樂合唱指揮表演以及比賽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學生的合唱指揮技巧,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同時還能夠申請專項經費,用這部分費用彌補院系經費之不足,繼而加強音樂合唱指揮學習資源的積累,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合唱指揮工作室就可以申報更高級別的項目,如校級、市廳級等科研項目,當基礎項目成果有了一定積累后再申報省部級、國家級項目[4]。結合當前我國基礎工作形式來看,各等級、各層次的科研項目種類較多,而政府對文化科研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對高校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立項也給予大力支持,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原始成果積累,申報高層次的項目并不是難題,在完成項目的申報之后,就可以應用項目經費進行學習與研究,將其轉變為教學創新成果。
其次,在將經費轉變為合唱指揮教研成果的過程中,工作室應加強與專業院校、兄弟院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合唱指揮專業的優秀師資都集中在音樂學院這一類高校當中,普通高校的合唱指揮工作室應搭建起與專業高校對話的平臺,鼓勵本校教師以進修、訪學的方式到專業院校學習、觀摩,提升教師的教學視野和教育教學水準[5]。也可以聘請高校專家擔任本校的課程指導,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必然會打破校內課堂教學具有的局限性,也可大幅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這種“走出去”“引進來”的互通方式,能夠促進與其他優秀院校之間的取長補短,不但可以實現人脈資源的積累,同時,還可以憑借項目合作的方式進行合唱指揮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
再次,引導和鼓勵高校音樂專業師生積極了解并參與各地區、各層次的音樂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計劃中。例如,2005年我國中央音樂學院成功申報國家藝術基金合唱指揮人才培養項目,該項目成為我國首個關于音樂合唱指揮的國家級人才培養項目。在此項目中,音樂學院憑借自身在音樂專業教學方面的優勢,從各地區評選出幾十名優秀學生,并組織其進行了集中性的專業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項目也推進了同類合唱指揮人才培養項目的積極申報。2017年,我國首都師范大學“京津冀合唱指揮藝術人才培養平臺”項目獲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的立項扶持。筆者也申報了2018粘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NJYT-18-B28),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通過這些項目能夠積極鼓勵高校音樂合唱指揮教師參與到相關活動中,通過知識與技巧的互通、交流,逐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6]。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顯然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也是個用人單位進行人才招聘的基本要求。對此,高校一定要根據自身教育工作實際情況,以培養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為目標,逐步調整教學觀念,理清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方法,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艷.以合唱團為依托,培養高職合唱與指揮人才的途徑探索[J].黃河之聲,2018(19):99.
[2]張洪濤.音樂專業合唱指揮課的重要性及其改革[J].大眾文藝,2018(21):224.
[3]胡曉瑞.普通高校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研究[J].音樂創作,2018(11):151-152.
[4]李瑞嬌.淺談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發展[J].北方音樂,2018,38(16):112-113.
[5]趙曉樂.淺議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211-212.
[6]姜妍妍.師范類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9):161,155.
作者簡介:墨日根高娃,女,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