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龍海 葉慧 張云龍
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共建校企合作平臺,整合航空院校與航空公司之間資源,優勢互補,增強學生實習實訓技能,縮短學生的成長周期,提高學生就業率。校企合作共建,完善自我,提高辦學質量,促進民航維修可持續發展。
據國際民航組織預測,到2030年,全球航空運輸量將以每年4.6%的速度持續增長,而亞太地區的運量將以6.2%的增長速度居全球之首。因此,中國市場對民航維修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民航維修人員是飛機維修部門的基本組成單元,飛機維修部門則是民航正常運作的重要保障單位,負責保持飛機處于適航和“完好”狀態并保證航空器能夠安全運行。“適航”意味著航空器符合民航當局的有關適航的標準和規定; “完好”表示航空器保持美觀和舒適的內外形象和裝修。相對于其他行業,航空業是一技術和人才密集型行業,中國民航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人才儲備和需求空缺相對比較大,但是由于民航人才培養周期長、復合型技能要求高,使得中國民航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一直處于“供需不平衡”的狀態。
1 民航機務人才培訓現狀
航空機務維修應用型人才教育是培養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航空機務維修專業的工作對象是航空器,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題,飛行安全是航空公司一切運營活動的基礎,而機務維修是保證飛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承擔著安全性和經濟性雙重的壓力。目前我國機務維修人員培訓所面臨的問題如下:
1.1航空維修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這使得其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較之其他行業來說難度相應較大;加之民航業飛行安全的要求,民航法規越來越重視對機務維修人員各方面的規定,要求其學歷、技能、經驗等方面必須滿足相關民航法規要求,進而又大大延長了機務維修人員的成長周期。對于一名機務維修專業的學生,按照本科學歷教育,其需要經歷4年學歷教育,在校期間的機務維修相關環節實習,畢業后單位的崗前培訓與崗位實習等環節,學生從一名畢業生成為一名熟練的一線工作者,至少需要6年時間的培訓和學習。
1.2 航空機務維修業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三高”行業特征與國際化屬性,使航空機務維修專業的投入要遠遠高于其他機械維修專業。針對于航空機務維修專業的特殊性和高準入性,對于一般院校來說,無論是專業實訓設施條件,還是專業師資隊伍要求,都很難達到培養機務維修人員的要求。如機務維修需要的各類航空器、航空發動機以及其他各部件,需要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投資,對于所購的航空實訓設備,必須進行定期的保養和維護,并且對于實訓基地建設更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更新的投入。機務維修業是一門側重實習實訓的行業,更注重學生的實習實訓環節,對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受限于人才招聘的要求,很難引進一線熟練的機務維修工作人員,而學校招聘的教師一般為剛畢業的高校畢業生,缺乏機務一線維修維護經驗,很難滿足教學環節中的實習實訓要求。
1.3近年來,全球民航業飛速發展。現階段我國民航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航空公司對市場和航班的增加,使得其對機務維修技術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機型更新快,飛機機組相對增長快,相應一線航空維修人員知識更新慢,數量不足,甚至超負荷工作。
校企合作辦學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實踐教學環節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有別于灌輸式的理論教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整合航空公司和學校專業設備以及技能培訓等資源,使航空維修相關知識更新緊跟航空公司發展腳步,使學生在校實習更貼近一線實際工作,縮短培養周期,貼近工作第一線,增強學生專業性,提高學生技術性。
2 校企平臺共建探索與思考
2.1資源互補,優勢整合利用
高校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標,企業則需求高素質、高質量人才為其服務,兩者合作,互惠互利。高校相對于企業而言,具有比較全面的理論教學基礎和相應的基礎實訓教學硬件設施,針對機務維修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其工作性質,設置相應的模塊化理論教學和與之相結合的基礎實訓環節,提高學生的理論理解,加深理論知識的掌握。企業相對于高校而言,具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和優秀的一線工作者,可以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3+1”模式中最后一年的實習實訓,安排學生進入一線工作崗位進行實習鍛煉,使其在校期間就能完成相應的崗前技能培訓,獲得經驗,滿足民航法規的要求,縮短成才時間。有機的整合學校和企業的軟硬件設施,結合民航機務維修業的特點,從理論基礎、基礎實訓,再到崗前培訓、崗位實訓,校企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相互結合溝通,制定從基礎到實踐,從淺到深的實習實訓培養計劃。
2.2最大限度發揮各自優勢,完善民航維修人才培養
學校和企業作為不同的社會組成單元,各自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學校相對于企業的優勢在于,有著比較全面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較為全面的人才儲備,理論知識較為深厚。企業相對于學校的優勢在于,其直接處于工作第一線,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實習實訓培訓能力較強,能夠更好的讓學生接觸實際工作環境,融入實際工作實訓中去。
針對航空維修業其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學校和企業在理論和實踐環節相互補充,學校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培訓學習基礎,企業擁有較全面的技術性高的實踐培訓基礎,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使在學生學歷、技能、經驗等方面獲得較高的快捷的培訓鍛煉。針對航空維修業“三高”的行業特征,學校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實訓平臺,理論知識較深厚的教學團隊,企業擁有較為全面的機型實訓平臺,實踐經驗較豐富的一線維修人員,相互結合,彌補自身所不足,使得學生在校實訓期間就能滿足飛機機務維修的特殊性和高準入性。
2.3互惠互利,優勢反哺
學校和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優勢,互惠互利,優勢反哺。民航企業處于民航業發展的最前端,新知識新動態首先在民航企業產生,通過校企合作,然后傳播回學校。通過校企實訓平臺合作共建,一方面可以利用企業的經驗優勢提高學生實習實訓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理論知識深厚的優點,將民航業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反饋回學校,學校結合新知識新挑戰優化課程結構,開設新課程,完善學生知識體系,進而回饋企業,提供新知識相關理論培訓,促進企業維修人員新知識的更新和進步。學校引進人才一般為高校畢業生,缺乏實習實訓鍛煉,缺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校安排相關教師前往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培訓,參與到工作第一線中。企業幫助學校培訓教師,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灌輸工作中要求的細節,從開始培養學生民航維修行業文化,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維修習慣,并在“3+1”人才培養前期完成基礎實習實訓,和企業崗前培訓相接軌,縮短學生實習實訓準備環節。
3 結語
我國目前民航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航空機務保障地位越顯重要,對高素質的民航機務維修人員的需求日漸突出,民航機務維修人才的培養需要民航院校和民航企業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做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理分配民航機務維修理論和實習實訓教學環節比例,努力為培養高素質的民航維修人員而奮斗。
(作者單位:安陽工學院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