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修 惠筱 姚鑫
長期以來,軍隊轉業干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方建設亟需專業性人才,軍隊轉業干部自身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局限性愈發突出。同時,軍轉干部這一群體普遍具備的優秀素質在地方工作中發揮不明顯,已成為制約軍轉干部服務地方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討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軍轉干部相關課題的研究集中在培訓優化、安置措施改革、軍人職業化影響等方面,對軍轉心理素質和干部能力素質開發涉及不多,但國內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具備深厚的研究基礎。
1.1 軍轉干部心理素質現狀
軍轉干部轉業到地方工作后表現出的許多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都能從心理學層面找出答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普遍比較焦慮,不能正確面對現實。,軍轉干部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除了“二次就業”,還有人際關系,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容易發“小牢騷”;二是適應不良,無所適從。部隊的工作形式和地方差異較大,部隊有獨特的工作方式,工作環境以及相對簡單的人際環境。初到地方,往往難以適應,很容易全面否定自己,造成悲觀情緒,對未來迷茫,不知所措。
1.2 軍轉干部能力素質現狀
從人力資源開發角度看,韋鵬莨從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在相關性開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力資源發展中的作用,挖掘了人力資源發展中思想政治工作重點,以及如何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數研究者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闡述了個體能力素質提高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并對軍轉干部的能力素質進行分析探討,認為軍轉干部的能力素質總體優于一般群眾,但在細分領域存在短板,需要通過具體措施進行開發提升。
西方各國軍官退役后,政府的安置政策包含濃厚的人本思想,從人類的五種需求出發,充分運用保障和激勵措施,重點將尊重軍人和優待軍人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營造出全社會對軍人的尊崇和優待,同時具有穩定軍心,激發在役官兵的士氣,并且極大地推動了軍官作為一種特殊人才的自我提升,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促進國家人才戰略的發展,形成軍人是一種受人尊崇的職業這一社會共識。
2 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制約因素分析
評價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的效能,必須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核心指標是軍轉干部工作社會評價。對于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的制約因素分析,按照沙因及美籍日裔學者威廉·大內等人主導的“復雜人假設理論(Z理論),應當將制約因素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大類。
2.1 主觀因素
2.1.1 個人性格。性格的英文單詞是character,原意為印記、特色,主要用來表述事物的特征。在心理學上,性格被定義為主體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包括意志、情緒、理智和態度四個特征。作為個性心理特征最重要的方面,性格主要形成于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社會傾向性,是表現主體的社會性和基本精神面貌的主要標志。因此,軍轉干部在性格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并且能夠繼承軍隊干部的優良品質,但軍隊特殊的環境也塑造了軍轉干部的過于耿直的性格特點。
軍轉干部性格特征的形成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軍隊期間形成的軍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二是回到地方后逐漸融入和改變自身的性格特征。但是由于軍轉干部普遍在軍隊工作時間較長,軍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往往在其一生中都占據主導地位,在地方融入時間較短,沒有長時間的和地方交往,因此軍人的性格特征與地方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多不同之處,導致軍轉干部在地方的融合過程中,性格特征成為軍轉干部進一步融入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2.1.2 人脈資源。人脈即人際關系、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所達到的領域。根據辭典里的說法,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經常用于政治或者經濟領域,但其實不論做什么行業,人人都會使用人脈。人脈與人際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營人際關系是面,經營人脈資源是點;人際關系是花,人脈資源是果;人際關系是目標,人脈資源是目的;人際關系是過程,人脈資源是結果。
軍轉干部的人脈資源絕大多數都在軍隊中,由于大多數軍轉干部都是在軍隊院校完成的高等教育,在軍隊系統內工作多年,在地方的人脈資源相對較少,這對軍轉干部獲取信息、正常交往、擴大朋友圈等造成很多實際困難。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沒有完整的信息、可靠的信息來源、有效的信息獲取方式就不能再社會上很好的立足,但這恰恰是軍轉干部最缺少的,對軍轉干部在地方生根立足形成一定的限制,因此人脈資源也是制約軍轉干部進一步開發自身能力素質的重要制約因素。
2.2 客觀因素
2.2.1 社會環境。中國社會對軍人的高度認可度是確保軍轉干部較好開展能力素質開發的優良前提條件,但現實情況常會出現不少瑕疵,主要體現在民眾對軍轉干部的認知以及地方政府接收軍轉干部單位對軍轉干部的認知上的差異。當前,我國對軍轉干部的人力資源開發及能力素質開發工作并未進入專業化、精細化,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粗放式、運動式等模式上,這導致很多接受軍隊系統教育培養多年的軍隊轉業干部沒有接續培養開發,對軍轉干部進一步融入地方、建設地方產生不良影響。
2.2.2 制度機制。軍改以來,中央出臺了相關的軍轉安置政策,對各類別、各系統人員開展分類安置政策,鼓勵自主擇業,同時保障政策性安置的托底作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受到全軍上下的高度認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機制體制方面的缺陷也不能無視。近年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的軍轉安置政策,但在細、實、深度方面不足,保障性措施更顯空乏。在自主擇業方面,國家出臺的優惠政策較為籠統,部分涉及到軍轉干部自身重要利益的相關政策、措施沒有明確責任。后續保障工作也沒有跟上,尤其是政府機關對開辟綠色通道工作做得還不夠,強化自主擇業干部的歸屬感舉措不多,大多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沒有將宣傳口號轉化為實際舉措,導致中央、各級政府大力宣傳的自主擇業政策沒有發揮更大的分流作用;在政策性安置方面,出現了安置降級安置的情況,且這種情況較多的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凡此情況,都對軍轉干部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挫傷了軍轉干部干事立業的信心。
2.2.3 培訓教育。軍轉干部崗前培訓已經成為軍隊轉業干部回歸地方工作、生活的重要融入手段,并逐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目前軍轉干部培訓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干貨不多。軍轉干部培訓一般是在考核前后進行的,時間有長有短,內容龐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都是泛泛而談,對法律、行政、經濟等重點內容解讀較少,授課內容輕重分別不大,這使得軍轉干部的培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總體而言,當前的軍轉干部培訓教育重形式、輕內容,難以達到對軍轉干部融入地方工作、生活起到決定性作用。
3 對策及措施
將軍轉干部能力素質提高到較高的層次上,這是中央、各級政府的目標,也是軍隊改革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能夠起到穩定軍心、凝聚士氣的作用。
3.1 明確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目標
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是基于社會、政府、個人三方面力量投入,具備有效制度機制,營造優質開發環境,著眼于軍轉干部能力素質提升與社會融合,最終形成軍轉干部內生性、質變性人生跨越的。
改善知識結構。學習,是軍轉干部作為黨培養多年所具有的優秀品質,也是軍轉干部的“軟實力”。軍轉干部知識結構轉型升級,重要要把握好基礎、方向、目標、根本四個環節。基礎就是掌握好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方向就是要打造自身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必須培養讀書興趣,不斷拓寬知識面,加強經濟、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識的積累,形成復合型知識結構,適應復雜的地方工作和發展需要。目標就是要成為自己工作領域的行家里手,博覽群書,也要有所專長。根本就是要轉化和運用,加強和改進自己的學習,適應地方工作才是根本,必須知識機構有更新,解決實際問題有辦法。
提高職業技能。軍轉干部作為一種發展成熟、潛力巨大的人力資源,必須善于培養適應地方工作的技能提升辦法。要學會在職業環境中以合理、有效的運用職業知識、職業價值觀、個人技能、人際和溝通技能、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等提升適應社會和地方的方法。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善于吸取他人成功的經驗,不斷進步,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3.2 建立軍轉干部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組織架構
隨著軍隊改革逐漸走入攻堅期,深化軍轉制度改革也成為配合軍隊改革的重要內容。現行的軍轉制度在新形勢下存在較多難以調和矛盾,這也催生了退役軍人事務部,事實證明,只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總體布局,才能促進軍轉干部的能力素質的開發。
依托軍隊開展軍隊干部在職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開發。軍隊是軍隊干部成長、成才的唯一環境,軍隊對軍隊干部的能力素質開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在軍隊服役或是退役,都應當履行好以下職能:一是合理規劃每一名軍隊干部的職業路徑及能力培養計劃;二是科學制定軍隊干部能力素質提升計劃;三是注重通用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四是提倡軍民融合理念,大力與地方政府、高校院所等走開軍隊干部交流培養路子,相互學習先進管理經驗。
依托地方政府開展過渡期軍轉干部能力素質開發。軍轉干部最終回到地方進行安置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軍轉干部通常在這一階段對地方政府寄托有全部希望,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組織軍轉干部的適應性培訓,為軍轉干部宣講地方政策法規,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二是跟蹤聯系工作落實后的軍轉干部能力素質開發工作。
依托社會開展適應期軍轉干部能力素質開發。社會工作主要涉及社會輿論環境、培訓承接機構、軍轉干部社交環境等。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是軍轉干部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外部環境,營造擁軍優屬的社會環境是建立在長期的宣傳引導、積極正面的人文環境、健康和諧的社會關系之上的,這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各界支持,并且長期堅持的工作。
軍轉干部人力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組織、單位、軍轉干部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針對不同時期軍轉干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不同問題,全面分析、深入思考、積極探索、主動實踐,才有可能確保軍轉干部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
(作者單位:1.96781部隊2.延安大學3.中共延安市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