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細玲
“核心素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方向標,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就目前而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出現做錯題的現象在所難免,面對這一現狀,小數數學教師將錯例分析、篩選、分類,利用“錯例”的特殊性, 幫助學生糾正常見錯誤,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好錯例資源,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關注的焦點。 因此,探索錯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錯例”教學進行了相關思考。
1 摘錄錯例,生成精彩
摘錄錯例,生成精彩,是小學數學“錯例”教學的關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整理和收集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做好對錯題的摘錄, 這樣將錯題集中起來,在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做好錯例的重點講解, 這種學習效果往往比傳統授課模式更有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進行整數混合運算練習的時候,由于混合運算的步驟一般較多,學生做題的時候就容易出錯。
在練習中老師發現了一道“錯例”:240÷8×3=240÷24=10
這道題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弄清楚運算順序,而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這種只有乘除,或只有加減法的題目,應按照從左至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 才能能到正確的答案。面對這種情況,老師不急于評講,而是在這道“錯例”旁邊加上一道題目:240÷(8×3),然后讓學生計算、比較,對錯一目了然。這樣,因為有了錯例的比較,既糾正了錯誤,又鞏固了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及時順序的掌握,課堂精彩油然而生。
在對錯題摘錄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分類,這樣便于課堂講解的時候舉一反三, 不僅如此,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還要著重復習, 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應用意識就能得到提高。
2 抽絲剝繭,引發辨析
抽絲剝繭,引發辨析是小學數學“錯例”教學的重要環節。 所謂抽絲剝繭的教學方法, 是指將數學知識、能力和數學符號巧妙揉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引發學生討論和辨析,一層一層了解數學知識的解析過程, 厘清對錯,引發學生對數學題目對錯的辨析。 小學應用題一直是小學生的難點內容,解題過程中往往因為馬虎而容易做錯題。
錯例:收獲的季節,果園的園主聘請了四位農民來摘蘋果。 計劃中,四位農民每天工作6 小時,共計摘蘋果 1200 千克,實際中, 四位農民前 2 小時摘蘋果 500 千克,照此計算,一天可以多摘多少千克蘋果?
錯例 1:
1200÷6×(6-2)+1200
=200×6+1200
=1200+1200
=2400(千克)
答:一天可以摘2400 千克蘋果。
錯例 2:
500÷2×6
=250×6
=1500(千克)
答:一天可以摘 1500 千克蘋果。
錯例 3:
500÷2-1200÷6
=250-200
=50(千克)
答:一天可以多摘 50 千克蘋果。
以上三種方法都是錯的, 出現這種錯誤主要是在做題的時候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 忽視了問題中“多摘”這個關鍵詞,導致解答的時候答非所問,出現錯誤。老師沒有就此否定,而是讓學生說出每一步的所求的數量,讓學生辨識,知道錯在哪里。 這道題的正確解法是先將每小時的實際摘桃數量計算出來,即500÷2=250(千克), 而后再求出6小時的實際摘桃數量,250×6=1500千克, 實際多摘的千克數量為1500-1200=300(千克), 這樣對每一步計算作出詳細的分析,可以讓學生知道怎樣的思路才是正確的,認真審題,有序思考才能正確解題。
3 重組內容,變廢為寶
重組內容,變廢為寶對小學數學“錯例”教學至關重要。 對錯例進行重組,讓錯例成為引導學生深度思維的資源, 可以起到“變廢為寶”的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將“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組合在一起,通過內容的重組,將兩種運算定律作比較,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乘法,掌握乘法的應用能力。
如在簡便計算中,學生常常發生如下的錯誤:
錯例 1:6×(14×10)=(6×14)×(6×10)=84×60=5040;
錯例 2:6×(14×10)=6×14+6×10=84+60=144;
錯例 3:(20+5)×4=20×4×5×4=80×20= 1600
在進行乘法計算時,錯例1和錯例2主要是對乘法結合律的概念認識不足, 混淆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識,在解題時,應先算括號里兩個數之積算出來, 14×10=140,再將6×140=840。 或者把括號去掉,即6×14×10=840。 錯例3則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正確算法是先將兩個數的和算出來,20+5=25,再用兩個數的和乘以另一個數, 也就是25×4=100。
4 無中生錯,激發興趣
無中生錯,激發學生興趣,在小學數學“錯例”教學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習效率,但在學習過程中, 很多隱藏的錯誤,容易給學生形成誤導,學生難以發現問題所在,這就需要教師將這一類錯誤進行歸類, 利用這些錯誤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錯例:判斷題:小于 180° 的角為鈍角。 ( √)
題目中并沒有“大于 90°”這一重要信息, 而是片面地認為小于 180° 的角為鈍角,缺乏“大于 90°”這個條件, 那么顯然“小于 180° 的角為鈍角”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5 追根究底,錯例重生
追根究底,錯例重生是小學數學“錯例”教學的有效舉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反省錯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用追根究底的精神去探討數學問題,相信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錯例形成的原因, 并在數學教學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學習內容。
錯例:求比值:18:12=9:6 1.5:4.5=1:3
化簡比:24:4=6 3.8:2=1.9
這兩組數值計算結果,如果不仔細看,看不出問題,但是如果審好題, 認清“求比值”和“化簡比”兩組概念,根據題目的要求計算,注意審題,知道化簡比的最終結果是一個最簡整數比,而求比值的最終結果是一個數,這樣就不會出現以上錯誤了。
6 堆錯成庫,形成自覺
堆錯成庫,形成自覺對小學數學“錯例教學”大有裨益。小學生做錯題我們應理性看待,客觀做好“錯例”題庫建設,數學教師要督促小學生要養成摘抄錯題的習慣, 用一個專門的本子把自己做錯的題目記錄下來,并做好“錯題”和“正解”的對比, 形成一個錯題庫,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掌握了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認識到自己要養成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便于經常性鞏固、復習、強化數學知識, 查漏補缺。這樣長此以往,既培養了學生反思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學習的自覺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勇于創造、心思縝密的品質。
7 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做好數學教學工作任重道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正確看待“錯例”,重視發揮“錯例”的作用, 積極從摘錄錯例,生成精彩; 抽絲剝繭,引發辨析; 重組內容,變廢為寶; 無中生錯,激發興趣;追根究底,錯例重生; 堆錯成庫,形成自覺等方面,及時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挖掘錯例中的寶貴教學資源,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課堂精彩必然油然而生。
課題項目:本文系從化區2018年農村專項課題《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學生錯誤資源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8BN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石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