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斌
【摘?要】 目的:對小兒秋季腹瀉治療中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的運用進行評估和分析。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38例小兒秋季腹瀉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給予口服思密達、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進行治療;另選取本院收治的38例小兒秋季腹瀉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對象,給予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研究組止瀉時間、止吐時間、退熱時間等癥狀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2.11%)顯著高于對照組(73.68%),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小兒秋季腹瀉治療中,給予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的運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在臨床進行推廣和實施。
【關鍵詞】 小兒秋季腹瀉;自擬健脾湯;穴位敷貼
文章編號:WHR2018112440
小兒秋季腹瀉屬于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致病因素比較多,主要以感染輪狀病毒為主,腹瀉、惡心、脫水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具有發病急、發展快、流行性強等特點[1]。小兒秋季腹瀉發病人群多集中于0.5~2歲嬰幼兒,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該疾病,主要采取對癥治療方法,西藥包括口服或注射藥,中藥包括針灸、按摩、湯藥等[2]。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在小兒秋季腹瀉中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38例小兒秋季腹瀉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8例;為處于0.4~3.4歲,平均(2.42±0.54)歲;病程1.4~5.8d,平均病程(2.97±0.56)d。另入選本院同期收治的小兒秋季腹瀉患者38例作為研究組研究對象,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17例;年齡0.5~3.6歲,平均(2.65±0.53)歲;病程1.2~6.4d,平均病程(3.11±0.63)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口服思密達、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進行治療,具體為:口服思密達,1天1袋,分3次服用;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0.5g,也可研粉兌水沖服,1天2次,1次2片。
研究組: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具體為:自擬健脾湯藥方為:木香、益智仁各6g,炒白術9g,焦山楂、炙甘草各10g,太子參12g,炒薏苡仁15g,6劑,1天1劑,頻服,一次5~10mL;穴位敷貼:用云南白藥膏外敷患兒肚臍神闕穴,大小為2.0cm×2.0cm,敷貼后進行順時針按摩,按摩36次,直至局部皮膚微微泛紅,1天1次,1次敷貼4~6h。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情況,包括止瀉時間、止吐時間、退熱時間。2)評價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評價方法為: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次數與形狀恢復正常,則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與形狀明顯好轉,則判定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大便次數與形狀無好轉,則為無效。
1.4?數據處理
通過SPSS 17.0軟件處理數據,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癥狀改善情況評價
研究組止瀉時間、止吐時間、退熱時間等癥狀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治療效果評價
研究組總有效率(92.11%)顯著高于對照組(73.68%),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秋冬季是小兒腹瀉病高發季節,多數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因多發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稱為“秋季腹瀉”,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小兒腹瀉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中毒癥狀,病初可有嘔吐,常先于腹瀉發生,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由于嬰幼兒的胃腸道生理與免疫系統發育還未發育健全,易感染輪狀病毒,造成腹瀉、嘔吐、發熱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呼吸道與神經系統癥狀,嚴重威脅患兒的身心健康[3-4]。中醫認為小兒秋季腹瀉屬于“小兒泄瀉”范疇,主要是由于外感時邪、內傷乳食所導致,病位于胃、脾、大小腸,與濕相關,治療的關鍵在于健脾益氣、燥濕止瀉[5]。自擬健脾湯方中包含炒白術、焦山楂、太子參、木香等藥物,具有利濕和胃、健脾益氣、兼以止瀉的功效;配合神闕穴位敷貼治療,直達病所,起到調理腸胃、治胃腸的效果[6-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止瀉時間、止吐時間、退熱時間等癥狀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小兒秋季腹瀉治療中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的運用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少,屬于理想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在小兒秋季腹瀉治療中,給予實施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在臨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燕萍.壯藥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秋季腹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02):119-120.
[2] 黃亞軍,郭曉蒙,周德勝.彭學禮名老中醫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經驗[J].光明中醫,2017,32(12):1709-1711.
[3] 路鈺夏,于靜,李小芹.楓蓼腸胃康分散片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7,09(02):83-84.
[4]陸敏,談健飛.復方車前健脾利濕止瀉散與西藥聯合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46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7,12(03):361-362.
[5] 劉偉.中醫辨證結合遠紅外穴位敷貼給藥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3):3270-3271.
[6] 薛明,田新峰,達春水,等.復方車前健脾利濕止瀉散配合西藥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7,38(08):1089-1090.
[7] 李艷,曾曉翠.小兒秋季腹瀉采用小兒健脾止瀉湯聯合西醫治療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2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