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慧群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進行“生成”,會成為課堂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進行“生成”,會成為課堂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數學課堂的生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差錯;二是教學預設和課堂生成的矛盾,三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課堂意外。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嘗試、經歷磨練和失誤,最終變得聰明起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通常看到的是消極面。其實,學生課堂上的錯誤往往正是教學的巨大資源。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教師對待錯誤要有良好的心態和一雙獨具的“慧眼”,把錯誤看成是由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好數學的一劑良藥。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我首先出示一個長方形,要求學生說出面積計算的方法:長×寬(a×b)。接著在電腦上將這個長方形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猜想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由于受負遷移的影響,不少學生認為是兩邊相乘(a×b)。此時,我就將錯就錯,進行因勢利導。如果“(a×b)”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么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相等。接著,運用電腦動畫將平行四邊形移到長方形圖上,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圖形是否一樣大,經過仔細觀察比較,學生發現兩個圖形的面積不一樣大。其中陰影部分就是長方形比平行四邊面積大的部分,從而明白了“a×b”不是求平行四邊面積的道理。我進一步引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怎樣計算呢?通過直觀圖,多數學生都能說出將長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進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它的面積公式,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結論。正是捕捉了學生的“錯誤”而引發了同學們對問題的積極思考,極大調動了同學們的探究興趣。
課堂上,面對孩子們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這些“歧路動態資源”,是把他們往預設的軌道上趕,還是順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選擇前者是會打亂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沖擊教師預設的價值取向,但牽著孩子們走,無疑置“動態生成資源”不顧,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我開門見山,舉起梯形的紙板問學生:“你知道這個紙板的面積有多大?”馬上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來。”沒有探究學生就說開了,預先設計的環節和問題全泡湯了。面對這一“意外”,是當做沒聽到還是……?我急中生智,用詢問的口氣問學生:“知道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同學請舉手?”結果大半以上的同學都舉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學生搖頭不回答。這不正是本節課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嗎?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指出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來計算。比一比,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學具最先發現。由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有利于動態生成的問題,學生學得非常主動,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想。
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它表現為老師的教靈活地順著學生的思路發展,尤其當學生的回答或愿望與老師的預設不一致的時候,教學中隨機折射出的不僅是教師的智慧,也是教師的魄力。說是智慧,因為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看似“離譜”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聽出創造、讀出渴望來;說是魄力,因為當預設偏離實際時,取舍本身就是一種教學風險。
3.1 優化選擇。對于有利于教學的資源,我們應肯定其作為新的教學生長點。因此,我們要優化選擇即時性學習資源。如在計算教學時,由于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學生往往會為體現多樣性而反饋多種方法,其實這些方法有的是累贅的,有的是沒有經過優化的,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處理,就會出現三四年級學生還在“扳手指”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適時的進行優化選擇,對于確實屬于基本算法的,我們進行適當的強調與重復,而如果是煩瑣的、不適合課程要求的或不是很優化的,我們就要在不打擊其積極性的情況下作隱性處理。
3.2 合理補充。由于學生對生成性學習資源反饋時的不完整性,學生在學習時缺乏了對概念知識等形成認識的科學性,就會對學生再生的生成帶來影響。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反饋資源作合理補充,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豐富、更科學,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更精彩。
3.3 不斷的反思。包括課中的即時反思和課后的系統反思。即時反思直接促生教學機智,科學的調控教學節奏,尋找解決問題的巧妙方式;課后反思,隨時記下自己的一思之得,積累經驗,深化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巧用自己的智慧來捕捉課堂間不經意的“意外”,善待這些意外,智慧地捕捉不經意間的靈感與頓悟,直面突發的問題與困惑,來放飛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氛圍,升華教學的主題。讓這些突發生成的“意外”,巧妙地成為課堂里的另一種奇跡,另一種美!讓我們緊緊地抓住這些“意外”,理性地思考,巧妙地化解,智慧地應對,相信:因為有了這些“意外”,我們的課堂一定會更加的生動與精彩!
(作者單位:靈川縣靈川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