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香
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開發課堂資源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同時,還可以保證小學生的道德素養。為此,教師需給予其高度重視。小學為學生認識社會的重要時期,其在學習中,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才能獲得有效信息,為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需合理應用課堂資源,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結合學生實際需求,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本文主要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堂資源的開發思考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為主要依據,對課堂資源的開發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為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做鋪墊,具體內容如下。
在良好的教學活動中,不但要有教師的正確引導,還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正常來講,小學生具備的知識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在學習中,會過度依靠教師的教授,可是他們為特點鮮明的個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滿足他們的個體化需求,為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學生資源,結合他們的興趣點,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如此便能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德育知識的講解也一樣,只有有效運用學生們喜歡的教學資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結合學生興趣特點,依據教材知識,引入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案例與事跡,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在所熟知的環境中學習,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還會產生學習困惑,如此他們便能對知識進行全面研究。比如,在教授“快樂過新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立足學生性格特點與年齡特點,來布設教學活動,如你們是如何過新年的,因為小學時期的學生比較活潑,比較愛發言,教師利用該特點,來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對多媒體資源的應用,可以生動形象的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的知識表現出來,凸顯情懷。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全面充分的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讓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共鳴,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常規教學中,師生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尤其實際課堂活動開展中,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展開,教師需結合書本知識,深挖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將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完善并創新學生學習環境,如此他們便能積極主動的去獲取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例如,在教授“我們的校園”這一課時,若是教師應用教材知識單一的講述我們的校園,學生自然不會提起興趣學習,因為此種教學方式存在較強的枯燥性,因此學生很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反之教師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將我們的校園應用多媒體工具展示給學生,會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共鳴,如此創建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知識學習的實效性,為保證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提供有效依據。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方式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學效果的優劣同教師應用的教學方法有莫大聯系,若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那么學生便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學學習有關知識。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需大力應用新興的教學方法,通過獨特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有關知識認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圖片占據較大比例,盡管圖片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認識,可是圖片包含的知識比較少,而通過組織課堂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比如說,教師在教授“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應用組織一些小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這一知識,如爭做規則先鋒,利用此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為他們之后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應用小組合作法、分層教學法,這都是當下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表明,他們的教學效果都是非常突出的。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引入新興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在成長與學習的關鍵階段,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探知欲,然而他們生活閱歷有限,無法有效辨別生活事物的是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堂引導十分重要。道德與法治有關知識的講解為教育主體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內容,回歸生活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中心理念,教師需全面整合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利用完善課堂內容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認識,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與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