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勝藍
新時期下高校學生評教體系在移動互聯網的支持下,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系統建設,評教過程管理上仍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也長期成為了學界研究的焦點。文章從學生評教現狀出發,重新梳理并探討了在系統建設、過程管理兩大板塊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組織建立、系統改進、交流宣傳、過程實施四個方面給出了一定的思路,為高校學生評教實施與研究提供參考。
學生評教源于上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興盛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期,我國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并得到發展,以學生評教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鉤為手段,其主要目的一是希望提高教師課程教學質量,二是扭轉研究型大學教師只專注科學研究而忽視課程教學的不良現象。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采用學生評教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提高教師課程教學的質量,加強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
新時期下,移動互聯網及小程序的應用,將原先需要利用紙質評教統計的方式轉換成了電子方式,大大節省學生評教的時間和數據統計分析的效率,但對于學生評教存在的本質性問題仍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客觀的說,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課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兩者的互動貫穿課程始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是最了解教師授課情況的群體。因此,將學生評教與績效考核掛鉤,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夠激發教師認真研究如何提高課堂管理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滿意度。這也是為什么多數院校引入學生評教,并把它作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判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學生評教的結果和實際教學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異,且在高職院校尤其明顯。有的教師在專業督導和同行中給予的評價是教學能力強、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態度認真、教學效果不錯,然而得到的學生評教結果卻不好;還有的教師明明是新手或者在專業督導和同行眼中教學水平一般,但在評教中卻名列前茅。
2.1 學生評教系統不完善。
2.1.1 評教系統制定前缺少廣泛的調研和宣傳;
學生評教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共涉及三個群體,一是教學管理部門的規則制定者;二是參與評教打分的學生;三是作為評教對象的專業教師。這三類干系人中,涉及影響程度最大的是教師,涉及參與程度最大的是學生。而這兩者在規則制定前卻往往被忽視,未作深入的調研和廣泛的意見征求,僅憑教學管理部門規則制定者的過往經驗匆匆上馬,這就直接導致學生評教系統缺乏可行性基礎,得不到學生與教師的廣泛認可。
2.1.2 評教系統選項設立不科學;
學生評教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了提高教師課程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學生評教指標中增加了諸如“課程內容是否充實”、“深度廣度是否適當”等問題選項。卻不知此類問題完全超出了學生評判的能力范圍?!罢n程內容是否充實”、“深度廣度是否適當”看似什么簡單,但實際上是屬于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基本上對于此課程處于陌生狀態,如果有學生可以很好的回答以上兩個問題,那么基本可以判斷此學生不但熟練掌握課程重難點,甚至具備大量與課程相關的橫向知識,那么他也就無須再學習此門課程。
2.1.3 評教系統的課程差別考慮不充分。
評教系統的設計由于多種原因,一般均采用一套標準評判不同課程的教師,對于一些教學過程相對繁瑣枯燥,教學內容深奧抽象的課程,學生聽課以及課后學習相對有所難度,那么評教得分也容易比一般課程相對較低。如果評教系統不充分考慮課程差別,而簡單得出”該類課程的教師水平較低”的觀點似乎也不科學。
2.1.4 評教系統未考慮學生權重
學生評教的投票系統很少引入投票權重的概念。由于部分學生看待評教問題并不理性,特別是功利性的驅動,使得多數學生對于教學要求低,喜歡討好學生的教師給予高分。而對于教學要求高,課堂管理要求嚴的教師給予低分。特別是部分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甚至會因為教師的過于嚴格而存在報復心理。
2.2 學生評教過程不完善。
2.2.1 學生評教前期動員不充分;
以我院為例,先對各班班干部開展動員,再由班干部對自己班級學生動員。理論上,以這種方式動員能夠普及到每個在校學生,但在實際操作中,對于班干部的組織動員能力要求極高。因此,往往動員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甚至相差甚遠。
2.2.2 學生評教期間時間不充裕;
學生評教一般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開展,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短期內完成評教工作,課程多,授課教師多,課程內容不熟悉,造成多數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評教。
2.2.3 學生評教后期反饋教師互動不完善;
學生評教后期往往僅以告知成績排名或簡單的納入績效考核,而普遍缺少反饋與交流的環節,造成教師即使存在問題,也不知道問題在哪里,更不用說如何提高和改進了。
3.1 建立學生評教專委會,提供組織保障。
以提高課程質量建設,增強師生教學互動為目標,建立學生評教專委會,其功能應包括建立健全具有普適性及科學性的學生評教體系;提供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幫助教師確立長期的教學技能發展規劃等內容。
3.2 健全學生評教體系,提供技術保障。
利用學院技術資源,進一步完善學生評教體系,具體如下:
3.2.1 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段,進一步完善學生評教線上平臺,提高評教界面的友好度,提升評教系統的便利度;
3.2.2 針對專業課程不同特點,分類建立不同評教規則。例如:理論為主的課程,應讓學生更多從教學形式上去評教;而實踐為主的課程,可讓學生在實踐效果等方面去評教;
3.2.3 去除教學內容如深度廣度方面的評教。教學內容的設計是需要評判者具備和掌握專業相關知識的,此部分評判應由專業督導來負責,不應交由學生來評判;
3.2.4 增加評教權重,避免惡意打分。有兩個思路,一是針對學生的績點成績,設置不同的權重,越是成績好的學生,權重就越大,反之權重就越小。二是在全體學生評教結束后,抽取績點成績第一方陣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再做一次內容更多的評教,并在權重上占重要比例。這樣既可以獲得較有可信度的評教結果,也可以獲得更多改善教學質量的數據。
3.3 加強專委會、教師、學生三者交流與研討,提供經費保障。
專委會應設立專款專用,定期分批次組織規則制定部門、教師、學生三方的互動交流,既可以加強師生對于課程教學的互動,幫助規則制定部門不斷完善學生評教體系,還可以指導教師根據學生評教結果改善課程質量。
3.4 加強評教目標與過程管理,提供實施保障。
3.4.1 以評教目標為中心,貫穿評教過程始終。無論是準備期、評教期還是評教后,整個過程都需圍繞以提高教師課程質量、加強師生教學互動為前提。
3.4.2 準備期應充分提前,并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到每個評教學生。并以學工線、教學線聯動的方式,共同完成準備期間對學生關于評教的宣貫工作。
3.4.3 評教期設定充裕的時間,避免學生評教中敷衍了事。除繼續保持宣傳外,在學生評教過程中,還應加強評教指導,提高評教的有效性。
3.4.4 評教后應有反饋機制,提升評教的作用和意義。同時還需對于評教數據予以整理、分析和保存,為教師教學改進與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學生評教作為一項涉及面廣、復雜性高的系統工程,其正面價值不言而喻。但必須要做到相對的公正、公平,且評教對于教師教學方式、個人教學風格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而將其引入到教學考核項目中應保持慎重,必須以專業督導的評價為主。而學生評教的數據應減少權重占比,保證其在教學考核項中占有正確的地位。
(作者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