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玲
《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闭f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與行為。不管是什么場合什么形式的,但凡只要有“音樂會”這三個字,所有人咋一聽,都覺得該是多么的“高大上”??! 是啊,于是許多人包括孩子都覺得音樂會仿佛離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哪怕經常光顧音樂廳的藝術家們對音樂會的理解也跟常人無異,其實也沒錯,自古以來,孔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就包含了“樂”,可見其地位之高!而“樂”指的就是音樂,同時“樂”也泛指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
音樂本來就是高雅的藝術,需要經過一定的學習與練習才能有所認識、了解。看來這“高大上”是有緣由的。那么,因為其“高大上”就難以靠近了嗎?我想,只要我們能讓孩子們感興趣,觸發內源動力,縮小“音樂會”規模,把它搬到身邊可及的舞臺,就一定非常“接地氣”地讓孩子們體驗到“音樂會”的欣賞和參與的快樂。
一次偶然的課間休息,我正在彈奏一曲兒歌《閃爍的小星星》,想著下一節課的導入,這時聽到有學生站在旁邊小聲的說,“我也會彈”,我扭頭一看,是個靦腆的一年級小男孩,我立馬拉著他到身邊接著說:“真的嗎?太好了!我正想找個小小演奏家呢!”我讓他試試彈奏剛才的小兒歌,也許是太緊張,他連第一個音都戰戰兢兢的摸了好一會,旁邊一些孩子開始譏笑起來,小男孩更緊張了,臉都紅了,我看著旁邊孩子說:“他在試音找感覺呢,你們別笑!”我拿起小男孩的小手幫他在琴鍵上彈了幾下,并小聲鼓勵他,慢慢地,小男孩逐漸適應了,快樂地彈完了小兒歌,我當眾表揚了他,他高興極了!而我,也找到了下一節課導入的方式:就是讓小男孩先上來彈奏這首小兒歌……這一節課上得非常成功,孩子們參與度非常高,主動要求上臺表演的孩子絡繹不絕,我只好答應他們下一節音樂課再請他們表演了。
自此,我每一節課都勻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自由表演,堅持下來幾年,我把這個自由表演的小舞臺稱為“MiNi音樂會”,真的意想不到,孩子們的音樂演奏及表演能力迅速提高,連家長都有點莫名,孩子怎么不需要磨破嘴皮就自覺練琴了呢?甚至還有一些孩子主動要求參加藝術興趣班的呢?,F在,每當學校舉辦才藝大賽,報名參加海選的就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競爭別說有多激烈了,而區舉辦的個人才藝大賽我校更是年年獲得佳績。
當然,我們希望孩子喜歡音樂課、喜歡我們的“Mini音樂會”,最終目的并不是要讓學校獲得多少的榮譽,而是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升對美的認識,學會追求美的人生,感悟美的精神世界。故而看來,這一方小小的Mini音樂會真的有點小作用。
學習音樂的途徑和方式是豐富的,如何在我們基礎教育的主陣地上好好的實施與落實呢?我想,除了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借鑒好的教學模式外,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有一顆寬容、懂得贊賞的愛心; 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再要有那么一點點敢于創新、鉆研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MiNi音樂會”的小舞臺才會成就真正大視野的音樂殿堂。
現在,我的每節音樂課,都開設課前5分鐘的才藝展示,讓學生們盡情施展才華,讓他們有一個表現自我的小平臺,這不但給表演的學生鍛煉、培養他們信心的機會,同時也讓其余學生得到觀摩、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們內心藝術潛質。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不少的孩子在課余都參加了各式各樣的才藝培訓,如果能在班級的同學面前有一方小小舞臺來展示對于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榮耀。要知道平時在家里練習和上臺表演是完全不同的,對于孩子來說是難得的鍛煉機會,而且其他孩子看到后也很受鼓舞,這種相互促進使許多孩子進步很快,不少家長紛紛跟我說孩子突然對所學的樂器、歌唱、舞蹈等興趣大增,進步神速,再也不需要軟硬兼施的拙計來哄孩子練習了。
這個“Mini音樂會”的小舞臺大家都愛,如果哪天上音樂課不進行的話孩子們可失落呢,而且有時短短的5分鐘還不夠滿足孩子們的熱情,還得排隊呢。為此,我專門制定了表格記錄他們的表演(附后)。
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不管在什么樣的舞臺,都能成長為一個自信滿滿的,充滿智慧的高素質人才。

附表:“Mini音樂會”記錄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