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薩克斯是在19世紀40年代問世的,發明該樂器的為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阿道夫日常喜愛鉆研樂器,經由他之手制造的樂器很多,以黑管和長笛數量更多。薩克斯并非其制造初愿,本心是為管弦樂隊設計出一種低音樂器,能夠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又能滿足在室外進行演出的實際需求。基于此,他想到讓低音單簧管吹嘴和奧菲克萊德號的管身進行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并且進行了二次優化,最終將創造的樂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即薩克斯。薩克斯的音色較為適宜演奏古典音樂,也適用于爵士樂和輕音樂風格。爵士樂的典型特征就是可以隨時進行演奏,強弱拍會互為變換。音節的變換,主要是采取了連續切分音的手法,使其戲劇性有所增強。薩克斯若是從音色分析的角度來說,需要具備的滑音、吐音與超吹音等類似爵士樂特點。因此薩克斯的即興演奏屬性就使其有別于其他樂器。通常樂器的演奏都會被賦予作者的真情實感,這就需要演奏者有豐富的演奏經驗和高超的技巧。
薩克斯演奏中包含多種情感,情感的變化以節奏的快慢等進行展現。我們以《fantastic幻想曲》為例對其情感進行分析。
1-11小節是樂曲的第一部分,該曲調屬于宣敘性質的旋律主題,節奏歡快自由,但是要讓節奏更有律動感,對演奏者的音樂素養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12-21小節的節奏則相對規整。曲調B部分為的25-54小節是行板速度,用的為bB大調,節奏為9/8拍。其中需要演奏者針對彈性速度進行處理的樂句,這部分旋律優美動聽,可以將薩克斯樂器似弦樂般的歌唱性聲音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段樂曲的寫作風格與肖邦夜曲松而散的音樂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該曲調借鑒浪漫派器樂作品,應用了很多Rubato彈性速度。因為作者辛格里(Singelee)曾經工作于很多交響樂隊,具有豐富的智慧經驗,工作經歷讓其作品帶有濃郁的浪漫派氣質,體現了藝術家較為感性的思想內涵。
同樣以《fantastic幻想曲》為例,第一部分的2-6節奏和8-12節是彼此呼應的。樂曲的六連音和十連音節奏都是采取從慢到快的方式。在本曲的第六小節和第十二小節開始的首個音符則區別于前面,采取的為自由延長的演奏方式。從第十三小節的節奏始,就漸漸擺脫了前后節拍的強弱變化,節奏變得更為規整,鋼琴主要發揮輔助作用,為本曲進行伴奏,營造了壓抑的音樂色調。從第24小節轉入大調,節拍為9/8拍,旋律更加優美,通過薩克斯器樂音色的變化,讓其能夠演奏出與小提琴相近的音色。樂曲的32-40小節曲調基金,節奏上不再保持平穩,而是漸奏漸快,思想感情更為興奮,演奏者通過力度的不斷增加,將四個層次的變化呈遞進式趨勢演奏出來。43-44小節開始速度減慢,直到回歸到原速,不過這部分一定要注意和鋼琴銜接的準確性。52小節開始能夠明顯感覺到音速的漸慢,演奏力度也會減弱,當樂曲演奏到53-54小節bb2時,音樂就會漸漸消失,猶如煙消云散一般。樂曲進入bb2時,必須要注意對音高的有效控制,可以以氣息變化中聲音的減弱,增加咬合的力度。
55小節進入樂曲C段,2/4拍,速度Allegro快板,八個小節的前奏昭示了第二部分的速度及音樂情緒。第63小節后半拍薩克斯旋律進入,十六分音符需要演奏得輕巧動,八分音符時值可太長,可以作氣斷音演奏。90小節是一個簡短的華彩,91小節幵始為樂曲D段。D部分的處理方式與相似,作家通過突出樂句中隱伏的主旋律音,弱化其他三個音而制造出兩個聲部的苦響效果(如圖)。
這一段中bb2指法依然采用左手食指時按住I鍵和p鍵的替換指法。107-109小節漸強,力度在109小節達到頂點。113小節開始到樂曲結尾,小節力度由p開始漸強,和前一小節的力度形成鮮明對比,到125小節達到頂點,結束在主音fI上。
音樂的魅力在于通過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對人們的身心進行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情,做到“潤物細無聲”。古今中外的諸多作品,有慷慨激昂,有溫婉柔情,也有蕩氣回腸,用如詩般的曼妙之語,穿過時間的輪回,跨過清晰的國界,共同譜寫世間的喜怒哀樂。本文主要對薩克斯的演奏情感與演奏技術進行了分析,讓大家了解曲調的變化,更加深刻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