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鳳 王新新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18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國農民工總量28836 萬人,比上年增長0.6%。 其中,外出農民工17266 萬人,增長0.5%;本地農民工11570 萬人,增長0.9%[1]。農民工的基數仍然很大,而由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家鄉環境的改善及農民工的鄉土情懷,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返鄉就業。 返鄉農民工在外地工作,已掌握相關技能,積累了一定的人力資本,但仍需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職業培訓,促進返鄉農民工的職業發展。
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培訓對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與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歷來受到重視,早在“癸卯學制”中,實業補習教育的規范就已確立,《實業補習普通學堂章程》和《藝徒學堂章程》中的相關制度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民國時期頒布的“壬子學制”與“1922 年新學制”中關于職業補習教育的規定則進一步促進了職業培訓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文件,2015 年6 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 提出強化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創業培訓工作[2]。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3]。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指出要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 億元,用于1500 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4]。 國家的政策紅利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也對返鄉農民工的生活與職業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需要受到學界的關注。
本文通過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了主要的研究內容和觀點,并提出研究反思與對未來的展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本研究運用的數據庫是中國知網,以“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共找到59 條結果,相關研究較少,以下分別從研究年度、研究學科、研究類型與研究方法四方面進行分析。
由圖1 可以看出,關于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不穩定,2008-2015 年的研究呈波浪式前進,近幾年趨于平緩,平均每年有3 篇。其中2009 年相關研究最多,有14 篇。原因主要是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大量農民工返鄉,而職業培訓是促進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相關研究較多。

圖1 總體趨勢分析
由圖2 可知,研究學科中社會科學占比最大,為59.4%,其次為經濟與管理科學,占比34.4%,農業科技與信息科技則占比較少。這表明學界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會科學領域,從其它領域進行的研究較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研究仍需繼續探索。

圖2 學科分布
如圖3 所示,在針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中,碩士占37.9%,博士占3.4%,期刊占比最高,為58.6%,期刊類17 篇選自核心期刊。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高質量的研究較少,要繼續深入研究。

圖3 資源類型分布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多采用定量研究, 對某一地區的返鄉農民工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
通過文獻的查閱與分析,我國學者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培訓需求、職業培訓模式、職業培訓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方面。
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需求的研究主要包括返鄉農民工自身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返鄉農民工自身的需求主要從返鄉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心理、職業技能等方面展開。 李彥燕認為返鄉農民工工作熱情高,有行業經驗與資金保障,但缺乏創業知識、品質與經驗,因此,要積極為返鄉農民工開展相應培訓[5]。潘寄青、沈洊認為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有轉移就業與返鄉創業的培訓需求[6]。姜樂軍認為職業教育可以拓展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渠道,強化其就業創業,疏導其心理矛盾。 唐章蔚、王連英、王珣認為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短缺、心理壓力大、學習能力弱,需要對其進行職業培訓[7]。 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社會需求主要有促進城鄉發展、緩解政府壓力、建設新農村等方面。 劉瑞波、李琳認為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實現四化同步、建設新農村以及返鄉農民工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8]。
根據已有研究,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政府的經費支持、政策保障和農民工自身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趙麗華提出影響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因素有經費、法律、體制與觀念四個方面[9]。王超、陳曉君則從有利因素和障礙性分析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有利因素有政府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返鄉農民工具備工作經驗和技能基礎且有時間精力參加職業培訓。障礙性因素有返鄉農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低,部分農民工對培訓失去信心,培訓效果不顯著、培訓經費及培訓覆蓋面有限[10]。
縱觀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的研究,大都根據各地的特點, 因地制宜地提出相應地模式,主要有基礎知識型、現場傳導性及典型示范型,每種模式都有其適用的范圍。 項繼發、程偉等探索性地提出了基地化培訓模式,即以基地為載體,整合國家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的資源優勢,高效地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11]。 崔潔闡釋了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的理論基礎、構成要素和主要特點,并根據中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生產技能型培訓模式、 基礎知識型培訓模式、現場傳導型培訓模式及典型示范型培訓模式[12]。 秦風艷通過調查提出當前我國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形式主要有政府無償培訓、培訓機構有償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和企業委托培訓四種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其不足,農民工缺少合理選擇[13]。
1.職業培訓體系不完善。 根據已有研究,職業培訓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培訓管理體系不合理。 魏志紅指出中央相關部門各司其職,而地方上卻沒有系統的管理體系,沒法全面統籌,因此無法建立全面而完善的培訓體系[14]。 二是培訓運行機制不健全。周璐璐提出返鄉農民工對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職業培訓體系不完善。 現有培訓條件較差,返鄉農民工的培訓適用性不足;培訓深度不夠,培訓政策未能真正發揮其效能[15]。 三是培訓法規政策不完善等。 王彥指出返鄉農民工培訓服務體系建設缺乏制度指導和約束, 從而使得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缺乏信息服務、經費補貼及管理監督和培訓效果評估等[16]。
2.職業培訓內容單一。 相關研究表明,職業培訓內容主要是實用技術培訓,并限制在狹窄的領域內。 郭妍通過對湖南省返鄉農民工的考察分析,發現職業培訓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務業專業的初級人才為主,而日益發展的制造業所急需的技術專業卻很少[17]。 王彥通過調查得出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內容單一,培訓項目限制在狹窄的領域,如廚師、挖掘機、汽修、美容美發師等領域,而這些領域勞動力需求已經飽和[18]。 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實用技術培訓,接受培訓內容最多的是加工制造業和建筑行業,培訓內容層次較低,需要繼續深入[19]。職業培訓內容限制在狹窄領域的原因源于農民工自身素質。 王超、陳曉君指出返鄉農民工自身素質發展制約性強,文化水平低,這使得培訓內容限制在狹窄的范圍內[20]。 此外,研究指出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以及時效性較低,很難滿足返鄉農民工的需求。朱林指出培訓內容大多是根據企業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需要盡快上崗的農民工,沒有結合當地特點及返鄉農民工的特點開展培訓,缺乏針對性[21]。
3.職業培訓參與度不高。 縱觀已有研究,返鄉農民工對職業培訓的參與度不高,而企業、職業學校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也不高。盛妞指出由于國家經費補貼較少,農民接受培訓后流動的可能性較大, 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擔心投資成本高于收益,這阻礙了其參與職業培訓[22]。 高福營指出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參與主體單極化,政府積極性高且調控力度大,培訓機構積極性高但基礎能力薄弱,用人單位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缺乏且培訓目的單一。而農民工自身生存難維系,社會資本缺失,沒有資金去參加培訓[23]。 參與職業培訓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參與職業培訓的成本較高,而國家激勵機制不完善。張茜通過實地調查提出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返鄉農民工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及企業不愿意參與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工作[24]。 二是企業和返鄉農民工缺乏職業培訓的意識。魏志紅提出返鄉農民工的觀念沒有轉變, 沒有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意識,培訓難度較大。用工單位也不注重雇用農民工的技能培訓, 想用最低的代價使用農民工的勞動力[25]。三是返鄉農民工不知道培訓信息, 對培訓不了解。唐洪通過對巫溪縣的調查得出對于職業培訓的宣傳大多是由政府部門開展, 但村里的宣傳不到位,導致村民即使有培訓需求也無法獲取相關信息[26]。
1.完善職業培訓體系。 一是完善培訓管理體系。吳彬指出要加強職業培訓資源的整合力度,提高其培訓能力,加強職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27];二是健全運行機制。 劉瑞波、李琳指出要健全培訓機制。 建立健全培訓機構、培訓師資隊伍多元化、培訓時間和地點機制化[28];三是建立培訓法規政策。 趙麗華提出要加強法律保障,科學制定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規劃,營造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良好環境[29]。 韓成英提出要健全返鄉農民工培訓相關法規政策,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規范培訓考核管理,完善農民工培訓職業資格證書制度[30]。
2.培訓內容多樣化。 根據已有研究,職業培訓內容要根據市場、企業和返鄉農民工的不同需求進行選擇,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李明昊提出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政府應根據地區產業發展需求、 企業需求和返鄉農民工狀況,制訂相應的職業培訓計劃。 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陣地,需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培訓實效[31]。 吳彬指出要根據各類返鄉農民工的需要,對希望繼續外出務工、 愿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有創業條件和意向的返鄉農民工有針對性地提供職業技能培訓[32]。 根據不同的標準,學者指出了具體的培訓內容。周璐璐提出可建立職業培訓特色工程,具體分三大類培訓:二三產業技能類培訓、就業創業能力培訓、綜合農業經營培訓,并設置相對應的不同時間的培訓類別, 以分別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返鄉農民工的具體需求[33]。 王曉明提出要根據返鄉農民工培訓的差異性需求,分別開展激發性培訓、引導式培訓、提升性培訓及補償性培訓[34]。
3.加強政策法律宣傳。 加強宣傳的方式主要有舉辦宣講會、利用互聯網和大眾媒體。 秦風艷提出可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加大對農民工政策的宣傳力度,轉變農民工的觀念,使其認識到職業培訓的重要性。也可通過培訓經費和參與途徑方面加大影響[35]。 宣傳內容主要有職業培訓的重要性、相關政策及培訓信息。曹雪嬌認為可以采用宣講或者舉辦交流會的方式進行宣傳,在宣傳時要注重品牌效應,改變農民工的看法。宣講內容:一是廣泛宣傳政府提供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這一惠民政策,大力組織農民工參加培訓;二是加強公眾對職業培訓重要性的認識;三是職業鑒定的普遍推廣;四是多渠道及時發布農民工培訓各種信息,方便農民工獲取相關信息[36]。
4.合理選擇職業培訓方式。 縱觀已有研究,要根據返鄉農民工就業領域及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職業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 杜金丹通過研究指出師傅帶徒弟式的手把手傳授、工作現場參觀是回流農民工比較傾向的兩種學習方式,也應根據回流農民工就業行業領域的不同、實際就業崗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37]。 研究指出返鄉農民工的主要培訓方式是遠程培訓, 利用電視、網絡、移動學習等現代信息技術,采取靈活的學時制、學分制。 翟玉建、張東潔和孫貴珍提出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把傳統方式與現代方式有機銜接起來,做到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教育結合[38]。 劉璐則提出運用基于短消息服務、在線實時信息交互、基于連接瀏覽的微型移動學習模式進行返鄉農民工職業的再教育[39]。 唐章蔚、王連英和王珣提出通過手機短信及彩信服務、 網站服務和APP 手機應用程序服務等移動圖書館服務形式為返鄉農民工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40]。
關于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我國學者取得了許多成果,為我國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理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反思,并對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研究主體單一,交叉研究較少。 在研究學科方面,大多運用社會科學及經濟管理科學的相關學科知識進行研究,而較少使用信息科技、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交叉性研究較少。
2.研究方法單一,量化研究較多。 關于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大多是圍繞某一區域展開實地調查,進行定量研究,研究方法局限于問卷法和訪談法,質性研究較少,應探索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完善研究過程。
3.研究內容單一,同質性研究較多。 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 職業培訓內容、職業培訓方式等展開,且大部分研究是同質性研究,創新之處較少。如關于職業培訓體系的研究,大多是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指出其在管理、運行及政策法規存在的問題,而較少立足于培訓體系本身如培訓時間、培訓教材、培訓教師等的研究。在職業培訓的內容方面,研究大多從返鄉農民工自身的需求出發,指出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但忽視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的要求。
1.拓展研究視角。 返鄉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研究領域也應涵蓋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及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因此應擴寬研究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使研究多樣化,研究成果更具借鑒意義。
2.豐富研究方法。 針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方法主要是文獻研究法、問卷法與訪談法,可以豐富研究方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如使用田野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對返鄉農民工、政府或者企業進行研究,獲得全面的一手資料,增加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3.創新研究內容。 縱觀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內容,同質性研究較多,大多研究職業培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因此,應在研究內容方面有所創新,如研究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意愿、職業培訓師資的來源及培養、職業培訓課程的設置、職業培訓機構的管理等,以奠定理論基礎,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