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從課程評價設計的原則、依據、評價結構、評價方法,以及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課程評價;設計原則;設計依據;評價結構;評價方法;反思
新高考模式下,我校根據本地區(qū)、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劉慧的“中學生職業(yè)成熟度模型”為課程框架,設計了高一年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校本課程,同時對該校本課程的評價進行了設計研究。
一、 課程評價設計的原則
一是客觀性原則,指課程評價的設計須考慮校本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過程、課程實施的結果等五個方面。二是教育性原則,指課程評價的設計既需要考慮教師教的過程、學生學的過程,也要考慮教與學的即時效果和對未來影響。
二、 課程評價設計的依據
(一) 理論依據
1.
對課程評價的理解。課程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課程設計或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影響發(fā)展變化的各種因素和教學效果做出判斷的活動,它能為被評價者的自我完善和相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2. CIPP模式。CIPP模式(CIPP evaluation model)是美國評價學家斯塔弗比姆爾研究的成果,目前是國際上使用較多的評價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目標為核心,包括四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背景評價(Context eve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e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e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
eveluation)。
(二) 實踐依據
在校本課程設計前,我校高一年級學生進行了《中學生職業(yè)成熟度》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職業(yè)成熟度水平低,該結果既是校本課程設計的依據之一,也是課程評價設計的依據之一。
三、 課程評價結構的設計
借鑒CIPP模式設計“高一年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校本課程的課程評價結構”。①本結構以課程目標評價為核心,探討該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國家教育方針、高中生培養(yǎng)目標、我校辦學宗旨,是否以三維目標的形式呈現,是否以提高高一年級學生職業(yè)成熟度水平為目標導向。②對課程設計目的和意義的評價是指該課程是否符合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和學生的根本利益。③對課程內容的評價是指該課程是否依據“中學生職業(yè)成熟度模型”的結構來設計校本課程框架,課程內容是否覆蓋了中學生職業(yè)成熟度模型中的七大因子,是否完整呈現了高一年級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發(fā)展的內容。④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是指課時安排、課程組織形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是否科學合理。⑤對課程實施結果的評價主要是指該校本課程實施后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職業(yè)成熟度水平。
四、 課程評價方法的設計
本次研究設計了“高一年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校本課程的課程評價表”(見表1)。該課程評價采用等級計分評價法,將課程目標(含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過程、課程實施的結果等四個項目打分:A(90~100分)以上通過評價,B(80~89分)相關項目需要調整,C(70~79分)需要重新修訂,D(低于60分)需要重新設計。
五、 反思
課程評價的設計中可以加入多種評價方法。比如對教師的評價,一是自我評價法,指學校要求教師定期做教學反思,引導教師做自我評價。二是學生評價法,指通過問卷調查或學生座談,學生間接評價教師的授課情況和教學效果。再如對學生的評價,一是自我評價法,指教師定期讓學生做階段性學習反思,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措施。二是訪談法,教師通過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傾聽學生的學習需求,評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總之課程評價的設計要科學合理,一方面設計的課程評價能體現出客觀、公正;另一方面設計出的課程評價是可操作、可檢驗、可重復的。
參考文獻:
[1]劉慧.中學生職業(yè)成熟度發(fā)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作者簡介:
安寧,遼寧省鞍山市,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