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我們將共同建設一個強大和包容的印度。”
5月23日,印度人民黨總理候選人、現任總理莫迪宣布自己在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中勝選,并發表了上述感言。24日,選舉結果正式公布:人民黨以303個議席獲得勝利,最大的反對黨國大黨僅獲得52席。印度總統科溫德于25日任命莫迪為總理,宣告著莫迪第二個5年總理任期的開始。

5月23日,在印度新德里的人民黨總部,印度總理莫迪向支持者致意。圖/IC
這個結果并不太出人意料。在任5年的政績雖然遭到過質疑,但正如CNN所言:“人民黨競選團隊將選舉變成兩個選擇:支持還是反對莫迪。”個人魅力依舊是他勝選的有利籌碼。
不過,時過境遷,2019年莫迪和人民黨的勝選法寶發生了一些變化,其核心被媒體總結為“三寶”:民族主義、農民和推特。
首先,莫迪和人民黨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右翼和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的民意潮流。《外交政策》撰文稱,在競選活動中,莫迪利用了民眾對非法移民、國家安全和恐怖主義的憂慮。比如大選開始前的2019年2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沖突,莫迪以強硬的姿態發聲,就立馬獲得更多的支持。
其次,在這次選戰中,莫迪和印度人民黨把重點放在爭取農民團體的支持上。2019年2月,莫迪拿出農民補貼方案:由政府調撥110億美元,為1.2億耕地不足兩公頃的小農每年發放6000盧比(約合人民幣600元)的補貼。此外,莫迪還對媒體稱,自己的勝選應該歸結于免費醫療保險政策,以及建造1億座廁所等惠及普通民眾的計劃。
另外一點是,這5年中莫迪已熟練掌握了社交網絡這一宣傳技能。無論是大選前的“自傳式電影”,還是制造“山中冥想”等熱門話題,總能挑起話題,一方面競爭對手質疑他操縱民意,但一方面他也因此持續霸占頭條,實在地影響著超總人口80%的印度教徒以及大量下層民眾。
當選后,莫迪和人民黨首當其沖要面對的,就是上屆任期內遺留的經濟問題。在莫迪的上一個五年,印度的全球經濟地位從第9名上升至第6名,但困難還是大于成績: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已放緩到7%左右;農業凋敝,農民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基礎建設差造成基礎制造業不發達,盡管政府已經開始加大力度投資,但短期內也沒有改善的跡象。
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執政時以“莫迪經濟學”的成功治理而聞名,2014年大選時他曾承諾在全國制造1000萬個就業機會,但這一目標至今仍無法達到。印度2018年還減少了1100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到達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
而外界普遍擔憂的一點是,莫迪和人民黨對印度教的過度熱情,可能會導致宗教上的沙文主義抬頭,壓縮穆斯林等群體的生存空間。BBC認為,在莫迪領導下,印度在宗教方面變得更加極端化。
莫迪當選后,外界關心的還是,他和人民黨是否會拿出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治理方案來解決民生問題,而不是僅靠個人魅力或者民族主義引領民意。正如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系教授哈什·V·潘特說的那樣:“讓他(莫迪)能進展順利的,是印度能夠作為一個全球大國扮演自己的角色,以及帶領印度達到先進國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