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菊 劉國翠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讓他們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擁有創造力的重要性。但是人的創造力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數學教師,在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挖掘他們身上內在的潛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談談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問題。
一、 夯實基礎,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
基礎知識是否扎實,會直接影響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運用知識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離開了基礎知識,思維方式就是空洞的,人們就沒辦法進行思維活動,何談創造性?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選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精講多練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學生的計算能力、畫圖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等等。
二、 激發興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保障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王國,進行探索、創造。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利用一切能用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他們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才能有創新,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一) 巧妙設置疑點,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學科應該設計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在講授《生活與百分數》時,我結合同學們經常在路途遇到的一些店鋪搞活動的例子導入新課:“同學們,在19年元旦到來之際,各個店鋪為了獲得更好的效益,都在爭著打廣告。老師的手機正好需要更換了,我看到了大靖天街兩家商鋪都在搞優惠活動,Vivo手機店的廣告牌上寫的是:八折優惠;OPPO手機店的廣告是九折大酬賓,請同學們給老師出個主意,我應該到哪家店鋪去買手機更便宜,為什么?”同學們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討論起來,學習數學的興趣被調動起來。
(二) 聯系學生實際,激發探究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方程》時,我選取了與同學們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問題:“同學們,在平時,咱們的老師和家長都叮囑我們,上下學要結伴同行,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們班的李剛與王小明經常是結伴上學。他們兩家相距1.8千米,李剛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鐘55米,王小明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鐘45米,請大家思考一下:他們兩人在幾分鐘內可以相遇?請大家利用我們剛才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登臺板演。由此可見,我們要利用數學教學中的各個環節,用不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大膽創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 優化教學環節,營造創新氛圍
一節課是否達到高效,首先看課堂環節是否緊湊,是否把學生真正調動起來。作為數學老師,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把多媒體技術融入到教學中去,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營造創新氛圍。多媒體能將聲音、圖片、動畫融合在一起,正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讓他們在課堂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營造一種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良好氛圍,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此外,營造創新氛圍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有創造力。首先,教師上課要有親和力,要通過自己的言語、動作給學生傳遞信任與尊重的信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自己人”。其次,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只有發自內心的愛,才能使學生愿意靠近老師,和老師一起平等相處,一起進行探究。第三,要善于鼓勵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四、 進行拓展延伸,培養創新的能力
靈活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大特征。我們在傳授數學知識時,要力求學生能靈活掌握,活學活用。在講授新課時,要打破常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方位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進行拓展延伸練習,為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聯想與創造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培養他們敢于創新的精神。
總之,小學生猶如一張白紙,他們的身上蘊藏著極大的潛能,只要我們引導得法,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勵他們大膽創造,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具有無限的創造力。(通訊作者:劉國翠)
參考文獻:
[1]楊才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9(5):31-32.
[2]李瑞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131-132.
[3]陳玉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143-144.
作者簡介:
王義菊,二級教師,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大靖第二小學;
劉國翠,二級教師,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大靖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