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所提出的高校有效教學模式明確以創新和應用定位為高校教學追求的核心價值。將教學核心價值內化為教學參加者的需要,并對實現核心價值所需要條件進行分析確定,對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并確定能有效提高應用與創新能力的主要教學方法,要采用恰當的方法對核心價值目標的實現狀態進行評估和反饋。
關鍵詞 高校有效教學模式 VDSWE 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將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定位為高校有效教學的核心價值
第一,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大批具有應用與創新能力的人才。
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定了到2020年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其中要抓好的關鍵工作之一是:“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生力軍,是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大批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涌現才能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才能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第二,將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價值能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習效率。
1999年, 美國學者楊和肖 ( S. Young & G. Shaw )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判斷大學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有七項,其中第一項是教學時是否注重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價值,第二項是能否激勵學生學習。大學階段是從學生時代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學生面臨著如何適應社會并將所學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問題,如果教學能夠滿足其需要,他們容易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因而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只是為應付考試而進行知識傳授,他們往往會因動機缺乏而不能持續學習。
第三,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貼近實踐,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并能與其他價值相兼顧。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F階段許多大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習內容與方法不夠貼近現實,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無用”。
第四,應用與創新能力在傳統教學的價值目標中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學的奠基者夸美紐斯(J.A.Comenius)對于教學內容十分明確提出以有用為原則,“學校應組織得使學生除了有價值的事項外,不學別的”。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 F. Herbart)將教學分為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最后的方法階段就是按實際的需要,把所學知識重新組合起來,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實際上指的也就是應用與創新活動。系統研究教學目標的加涅(R. M. Gagne)、布盧姆(B. S. Bloom)均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三個方面,其中認知領域目標按從低到高次序,包括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與評價;動作技能領域的最高層次是創作。
因此,本文本提出一種稱為VDSWE的培養模式,分別指代英文價值(value)、需求(demand)、資源(source)、工作(work)與評價(evaluation)的縮寫,反映了本高校有效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
2高校有效教學模式VDSWE的內涵
2.1價值——將教學的核心價值內化為教育參加者的需要
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在應用此模式教學時要滿足其如下的需求:(1)能力提升,這種能力應當是解決現實問題所需要的,甚至包括專業以外的知識(例如社會知識等);(2)就業優勢,任何有利于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取得優勢的知識與技能均會受到學生的歡迎;(3)精神愉悅,被“愉快教學模式”立為核心價值目標,在本教學模式中是應著力滿足的學生需求之一。
從高校教師的角度看,在應用此模式教學時要考慮其如下的需求:(1)比較利益,即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比之向其他方向努力較能得到利益(得到學生與學校肯定、榮譽、成就感等);(2)道德要求,即被認為是師德的要求;(3)教師提高自身的要求也是現實存在的,教學相長才能相互促進。
2.2需求——實現核心價值目標所需條件分析
確立了應用與創新在高校教學中的核心價值地位后,還需要分析實現這種價值目標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正如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 Ausubel)所說:“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在VDSWE教學模式下,需要分析如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1)學生方面:分析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習慣、個性品質等,這些因素對于實施以應用和創新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均有重要影響。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狀態決定了教學法的選擇和實施的程序和步驟等,學習態度、習慣、個性品質等因素決定了教學的組織方法。
(2)教師方面:分析教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素質、使用的教學方法、工作的態度等,這些因素對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具有關鍵意義,如果專業素質不高、使用方法不當或工作態度不積極,該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3)環境方面:分析教學所需學校資源、社會資源、軟環境等,這些因素對于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種以應用與創新培養為核心價值目標的教學模式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持,不是一本書、一個講稿就能實現的,其中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指的是硬環境,而軟環境指學校與社會的價值標準、觀念、風氣等因素。
2.3資源——實現價值目標所需資源的開發利用
學習資源的配置就是創造一種環境,使學習者在此種環境中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材料等資源,從而有利于各項工作的完成。在VDSWE教學模式下,需要開發、利用如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資源:
(1)教學資料:包括合適的教材、案例、教學軟件等,這些資料要盡可能貼近實踐,內容要豐富且能反映現實中一些出現的問題,提供學生討論與提出不同解決方案的空間。
(2)支持系統:包括人員、設備、信息等,其中包括課外活動的管理與指導人員、校企聯合攻關、活動必需的設備材料、現實問題的信息反饋機制(包括實務界人士的專題講座、網絡資源)等。
(3)學習環境:包括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場所等設施,多樣化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受到不同的環境刺激、產生不同的視角與聯想,有利于應用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2.4工作——適當教學法的選擇
對于以培養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為核心價值目標的教學模式而言,在明確需要和盡可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前提下,可以選擇的主要教學法包括:
第一,符合“首要教學原則”的模式。美國著名有效教學專家梅里爾(M. D. Merrill)所提出的首要教學原則(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認為,所有的教學方法必須遵循以下五項原則:(1)以現實任務/問題為核心;(2)激活已有知識;(3)展示現實世界的任務或問題;(4)應用于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應用中能得到適當的指導與反饋;(5)將新知識融入現實生活。
第二,社會模式(Social Models)。這種模式下,學生和教師處于相互合作、協商的地位。主要方法包括:(1)錨式教學(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2)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強調學生的獨立活動來解決問題);(3)合作式教學(以任務為中心,以合作或團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等。
第三,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s):這種模式下,學生處于學習的中心的地位,教師只在學生需要時提供指導。主要方法包括:(1)項目導向式(通過學生自己組織材料和完成一項任務來學習,即“在創造中學習”);(2)問題導向式(學生組成團隊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3)環境學習(提供現實的環境,通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學習)等。
2.5評價——價值目標實現狀態分析
在VDSWE教學模式下,就是要評價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實現狀態,以便對教學進行適時的調整,主要包括如下的評價方法:
(1)教師評價學生:包括教師及時、客觀、公正的對學生表現的反饋,這種反饋還要盡可能先肯定,再指出問題;口頭或書面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知識或觀點;對團隊學習的評價要由整體表現和個人貢獻組成。
(2)學生自評與互評:包括由教師出題、學生有問題再予解答的自我測試方式;通過建立網絡平臺進行交流的網絡反饋方式;對學生表現的教師與其他學生共同評價方式。
(3)學生評價教師:包括邀請一部分學生面對面交談評價;結果可能更客觀的學生匿名評價。
3 VDSW應用中應強調的幾個問題
3.1更新高校教學參加者的觀念
在VDSWE教學模式下,不能片面追求理論的完整、系統或邏輯的嚴密,而應圍繞現實有用的、實際存在的問題展開教學,采取措施鼓勵學生多提出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解決方法;就教學管理者而言,不應片面強調教學秩序而忽視教學的實際效果,在保證教學質量基礎上應鼓勵教師和學生的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而言,應改變落后的、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多了解分析現實問題并勇于創新。
3.2改革高?,F有課程體系、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中國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盡相同,但一般受教育部的教學評估體系的影響較大。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的情況無法得到反映,甚至在一定的情況下抑制了學校和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的努力,因為該評價體系過于強調表面的一致性和紀律性,而應用與創新教育需要一定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應調整相關的評價指標,增加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其作為一個主要的考查點之一。
3.3著力擴展和充分利用高校教學資源
在VDSWE教學模式下,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往往決定了教學效果。現在高校一方面經費不足,另一方面很多經費沒有有效地用來擴展教學資源,導致教學資源不足,許多課程投入的可能就是一本教材、一個課件而已,不能提供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與練習環境,這顯然無法實現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須加大教學資源建設的投入。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高校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支撐體系研究”(課題編號XJK015BGD0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馮漢橋(1966.2-)男,漢,湖北武漢人,法學碩士, 湖南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學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9/content_4031533.htm,2006-01-09.
[2] S· Young et al. Profiles of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J].1999(06):670-686.
[3] (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0-53.
[4]Blyth, A.From individuality to character: the Herbartian sociology applied to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81(29): 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