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從數學家的角度看,圓的美可能不僅指美學意義上的平衡、對稱、和諧、圓滿等,還在于圓較之其他圖形蘊含著更為豐富的知識內容,涉及更多數學對象,對數學發展的作用更大。從小學數學教學的角度看,圓是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個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它對學生的發展價值有別于由直線圍成的幾何圖形。所以,它是進行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座富礦,許多數學教師都用它來展示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主張。本節課以蘇教版教材為依據,在借鑒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教學思路,即以問題導引,讓學生自然地探究。
(課件出示蘇教版五下第87頁《你知道嗎》欄目的圖片。)
師:這些現象、物體和運動中隱藏著一種同樣的圖形,它是什么圖形?
生:圓形。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圓。(板書:圓的認識)
利用教材《你知道嗎》欄目中的生活內容引入圓,簡潔高效。
1.畫圓:探究圓的特征。
(1)在比較中初步認識圓
師: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圓形與它們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生:它們都是由線圍成的圖形。不同的是圓沒有角,邊是彎曲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有角,邊是直的。
師:說得真好!圓是由彎曲的線圍成的圖形。(在黑板上隨手畫一條彎曲線)這條曲線是不是我們隨便畫的彎曲線呢?
生:不是隨便畫的。
(2)自主畫圓
師:你能畫出一個圓嗎?你打算怎樣畫?
(學生畫圓,教師巡視。)
師:你是怎么畫的?誰來介紹一下?
(學生有照著一個圓片描出來的,有拉線移動畫的,有用圓規畫的,有直接用手畫的……教師選擇隨手畫、照樣子描、線栓筆畫、圓規畫四種情況展示。)
師:這幾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我喜歡照樣子描,這樣最簡單,畫得很標準。
師:這種畫法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生:它只能畫這么大,不能任意改變大小。
師:有沒有人喜歡別的方法?
生:我喜歡用圓規畫圓,這樣最方便、最標準,而且可以任意改變大小。
師:大家都這么認為嗎?(生紛紛點頭)哈,都是這樣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圓規就是專門用來畫圓的,用它可以標準、便捷、任意改變大小地畫圓。有沒有人喜歡這種用線拴著筆,然后移動筆畫圓的?(生紛紛搖頭)沒有?大家為什么不喜歡?
生:太麻煩了,還要用手按著中間,而且稍微動一下就不標準了。
師:有道理!那這種方法有沒有優點呢?
(教師點擊課件,播放學生在操場上畫大圓的視頻。)
生:拉長線可以畫比較大的圓。
師:看來每種方法都有優缺點。照樣子描比較省事,但不能任意改變大小;用拉線的方法可以畫比較大的圓,但沒有圓規方便;用圓規畫圓比較便捷而且標準,但不能畫得很大;隨手畫的圓不標準,但省事,在畫示意圖的時候也可以用。所以,凡事要一分為二地看。
師:請大家說說,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圓規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有針尖的腳要固定在一點上,旋轉圓規時兩腳間的距離不能變。
師:好,請大家按照剛才說的,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一個圓。
(3)介紹圓規畫法和圓心、半徑、直徑
師:老師也用圓規畫了一個圓,請看,中心這個點叫什么?
生:圓心。
師:對,叫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關于圓,你還知道哪些名稱?
生:我還知道半徑和直徑。
師:你能上來畫一下嗎?
(學生上黑板畫,教師標注:半徑r、直徑d。)
師:仔細觀察半徑與直徑,你能發現什么?
生1:圓心是直徑的中點,直徑兩個端點都在圓上;半徑一端是圓心,另一端在圓上;一個圓可以畫很多條直徑。
生2: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
師:怎么證明?
生2:一條直徑就是兩條半徑接起來的。
師:是的,一眼就看出來了。(板書:d=2r)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3:直徑是圓上兩點間最長的線段。
師:這是什么意思?你解釋一下。
生3:就是在圓上不管你怎么畫線段都不會比直徑長。
師:這是真的嗎?你怎么證明?
(學生上黑板,在圓上畫線段,并解說:你可以隨便測量一條線段的長度,它都沒有直徑長,最多和直徑一樣長。)
師:確實是這樣。
(教師演示課件,解說圖1。板書:直徑是圓上兩點間最長的線段。)

(圖1)
師:大家還有什么發現?
生4:直徑是圓的對稱軸,沿著直徑對折,兩邊能重合。
師:哈,你不僅發現直徑是對稱軸,而且給出了理由。真棒!(板書:對稱軸)
師:你能用圓規畫一個直徑為5厘米的圓嗎?請標出 O、r、d。
(展示點評學生所畫的圓。)
通過與由直的線段圍成的圖形進行比較,凸顯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的特點。直邊圖形可以用直尺來畫,那圓這個由曲線圍成的圖形怎么畫呢?這個疑問自然地出現了,畫圓的需要也就產生了。教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圓,然后分析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利用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引出半徑和直徑,通過聚焦圓的半徑和直徑來探究圓的特征。
2.套圓:深化理解特征。
(1)自主嘗試在小圓外套畫一個大圓
師:我這兒有個小圓,是照一個圓片描出來的,你能在它外面畫一個大一點的圓正好把它套在正中間嗎?
(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選擇學生的作業(如圖2)進行展示。)

(圖2)
師:大家仔細觀察,你覺得這位同學畫的大圓正好把小圓套在正中間了嗎?
生:有一點偏。
師:怎樣才能將小圓套在正中間呢?小組討論討論。
(2)小組合作找圓心
師:哪個小組匯報?
生:我們組是這樣做的,先畫出一條直徑,再量出它的長度是2厘米,半徑就是1厘米,所以這就是圓心。
師:噢,原來他們是先找小圓的圓心,然后畫的。大家同意他們的方法嗎?都同意?我也同意。只要找到小圓的圓心就好辦了。但是,你們怎么知道這條線段就是直徑呢?
生:因為圓上最長的線段就是直徑,我們試驗了,它就是最長的。
師:哦,你們是用剛才找直徑的方法找到的啊。其實,還有一種更快捷的方法來找直徑。
(課件演示圖 3,教師講解。)

(圖3)
師:找到小圓的圓心就容易畫出外面的大圓了。兩個圓的圓心相同,我們叫它們同心圓。
本環節繼續深度認識圓的特征,這個行為不是直白地向學生提出要求,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個類似游戲的任務——在未知圓心的小圓外套一個大圓來實現的。“套圓”任務等價于尋找圓心,等價于在圓上尋找直徑,其實質就是直徑是圓上最長的線段,長度是半徑的2倍。“套圓”是包裹在圓知識外面的“糖衣”,使學生很想去品嘗。
1.畫一個圓,讓 A、B 兩個點(如圖4)都在圓上。學生獨立嘗試,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

(圖4)
師:還有不同的畫法嗎?(課件演示圖5)這些圓都是經過這兩個點的,這些圓的排列有什么規律?

(圖5)
2.在生活中,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
生:圓形的車輪容易滾動;滾起來比較平穩,不會上上下下的。
師:為什么圓形的車輪就比較平穩,不會上下顛簸呢?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下嗎?
生:……
師(播放課件演示):我們在車輪上任意取A、B、C三個點(如圖6),當車輪從A點著地滾到B點或C點著地時,車輪中心O點距地面的高度會不會變化?

(圖6)
生:不會,高度一樣?
師:為什么?
生:OA、OB和OC是相等的,因為它們都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都相等。
師:是的。圓的半徑都相等實際上就是說圓上的任意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所以我國古代的數學家說:“圓,一中同長也。”
3.拓展:生活中的圓形物體非常多,如窨井蓋、水管橫截面等,你能用圓的一些知識來解釋解釋嗎?課后大家可以去探索研究。
數學知識總體上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像“圓的認識”這類知識就屬于前者,教材編排這類知識時往往采用陳述的方式,具體為:呈現生活中的相關事物→抽象出數學圖形→介紹圖形各部分名稱→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認識特征→練習,強化理解。一些教師在教學這類知識時,往往習慣于按照教材的方式向學生進行知識的陳述,學生則進行有意義接受學習——了解是什么、理解為什么。其實,陳述性知識也可以進行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在主動觀察、操作、猜想、嘗試和驗證的過程中發現它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就本節課教學而言,在學生經歷觀察圓、畫圓、觀察和發現直徑、半徑及其關系的過程后,又精心設計了“套圓”環節,使學生進行了興趣盎然的探究學習。
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還導引著學生的探究行為。在引入環節,以“這些現象、物體和運動中隱藏著一種同樣的圖形,它是什么圖形?”這一問題,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圓的概念和圖形。探究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圓形與由直的線段圍成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你打算怎樣畫?怎樣才能畫一個大圓將小圓套在正中間?第一個問題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圓是由曲線圍成的特征。第二個問題比較開放,讓學生開動腦筋,個性化地畫圓。對這些不同畫法的比較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畫法的優劣之處,有利于他們形成辯證的觀念。同時,在進行這些操作和比較的過程中,已經向學生滲透了一些圓的知識,例如:圓的大小與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有關,與拉的線的長度有關;用手畫圓時,鉛筆尖應圍繞著一個中心,盡量保持和中心相同的距離;等等。這些其實就是對半徑、圓心等知識的感性認識。深化環節也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探究中不斷深化學生對圓的知識的認識;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這有助于發展學生在復雜的生活情境中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題繼續拓展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