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朋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討在胃潰瘍的治療中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方法:選取120例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診治的胃潰瘍患者,依據隨機的原則分為兩組,每組均為患者60例。對照組的患者60例應用常規性的方案進行治療,研究組的患者60例應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對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比較兩組的患者治療的效果以及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陽性率和復發的情況。結果:經過分析對比可以發現,研究組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對照組比較明顯要更好(P<0.05),并且研究組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陽性率和胃潰瘍的復發率和對照組比較也明顯要更低(P<0.05)。結論:在胃潰瘍的治療中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較好,對于胃潰瘍的治療效果有著顯著的提升,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胃潰瘍的復發率,在臨床上值得推薦應用。
【關鍵詞】 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根除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235-02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患上胃潰瘍[1]。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HP)是導致胃潰瘍的主要因素,我院對其進行根除HP治療,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診治的胃潰瘍患者,其中有男患者67例,女患者53例,年齡在22歲-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8±7.8)歲,依據隨機的原則分為兩組,每組均為患者60例。對照組之中有男36例,女24例,年齡在24歲-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1±8.4)歲;研究組之中有男31例,女29例,年齡在22歲-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7±6.9)歲。排除的標準為:患者的心、肺、腎等主要的臟器有嚴重的病變,患者有其他較為嚴重的疾病,患者對于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有過敏史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患者應用常規性的方案進行治療,維持患者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保護患者的胃粘膜,同時給予營養支持。
1.2.2 研究組 研究組的患者應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聯合使用甲硝唑、奧美拉唑以及阿莫西林進行治療,甲硝唑每天兩次,每次400毫克,奧美拉唑每天兩次,每次20毫克,阿莫西林每天一次,每次1000毫克,一周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定以及對比分析,其評定的準則為:顯著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療14天之后,疼痛等臨床的癥狀基本消失或者顯著得到改善,在胃鏡檢查下可以發現潰瘍基本愈合,炎癥也基本消失,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影響;有所效果:患者的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潰瘍的范圍有所減小,炎癥減輕;效果較差:未達到上述兩項的標準[2]。
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患者HP的陽性率以及胃潰瘍的復發率進行統計與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處理數據的這一過程之中,其中計數數據的處理使用卡方(X2)進行檢驗,計量數據的處理使用t檢測進行檢驗,當P<0.05則提示存在明顯的差異。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定以及分析對比可以發現,研究組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對照組比較明顯要更好(P<0.05),見表1。
2.2 復發率和陽性率 對照組的患者HP陽性率為61.7%,胃潰瘍的復發率68.3%,而研究組的陽性率僅為51.7%,復發率為18.3%,因此研究組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陽性率和胃潰瘍的復發率和對照組比較也明顯要更低(P<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HP是導致胃潰瘍的罪魁禍首,HP一般有較強的耐藥性,所以三聯療法或者四聯療法是常用的根除HP的方案。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的抑制劑,對于胃壁上H+的轉移有較好的抑制作用,減少患者分泌胃酸,改善酸性的環境,從而抑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繁殖[3]。阿莫西林屬于一種廣譜的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分裂,保護胃和十二指腸的粘膜,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的循環。甲硝唑對于胃腸道也有長期的保護作用。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的患者經過HP的根除治療之后,療效相較于對照組改善十分顯著,并且復發率也明顯要更低。
綜上所述,在胃潰瘍的治療之中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較好,對于胃潰瘍的治療效果有著顯著的提升,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胃潰瘍的復發率,在臨床之上值得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建業, 趙書章, 陳卿奇, 等. 雷貝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分析[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6, 21(1):89-91.
[2] 劉萍. 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對比[J].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34):4814-4815.
[3] 劉遠紅, 衣洪利, 王冬梅. 三聯幽門螺桿菌根除療法與奧美拉唑、鋁碳酸鎂聯合治療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6, 16(11):149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