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李嘉明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勢必進行不斷改革。文章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針對《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調查,以學生為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專業課程改革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課外學習 組織與工作設計 教學方法
在這個數字化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高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數字資源和信息來源,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今課堂沉悶、“低頭族”已然成為大學課堂的標配,如何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抬頭聽講已經成為當今大學老師的新目標。本文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學生在《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課內與課外的學習情況,在分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建議。
一、《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教學現狀調查
(一)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課內調查,即學生在《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狀態與表現,包括聽講情況、手機使用情況、課堂互動情況;二是對于學生在課外學習方面的調查,包括課外學習頻率、學習方式等;三是對于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在我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中采用問卷星發放問卷,收回114份有效問卷,以此來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在《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課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教學方法改革建議。
二、《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教學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聽課情況
學生在上課時的聽講情況如圖l所示。從圖l中可以看到,有11.4%的同學一直聽課,35.96%的同學認真聽一會兒后就開始開小差,有46.49%的同學揀重要的聽,而6.14%的同學根本就不聽講。從聽課隋況上看,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夠認真聽課的。
(二)手機使用情況
1.手機使用頻率。課上學生手機使用頻率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圖2顯示,課堂上有時使用手機的比例最高,為38.6%,經常使用手機的比例次之,為28.07%,偶爾使用手機的比例排名第三,占21.93%,總是使用手機的比例為8.77%,而從不使用手機的比例最低,為2.63%。由此可知,大學生在課堂上基本都在使用手機。
2.課堂上手機用途。學生在課堂上手機用途調查為多項選擇題,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發現,課堂上手機用途最多的是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占比90.35%,課上購物、打游戲和看視頻比例相差不多,分別為36.84%、35.09%和34.21%,看電子書的比例為23.68%,其他情況如學習、看其他教輔資料、背英語單詞、處理事情、聊天,查資料、查單詞、回消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等占比最低,為9.65%。從調查結果上看,學生被現代電子產品的各種功能所吸引,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手機學習課程相關內容尤其重要。
3.課上使用手機的原因。此項調查也是多項選擇題,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圖4顯示,由于課堂單調、內容沒有吸引力而使用手機的占比最高,為43.86%,其次是隨時了解即時更新的消息或熱點話題,占比42.98%,而忍不住、自控能力差和輔助課上學習占比均為35.96%,需要隨時與外界聯絡通訊占比為35.09%,受他人影響占比較低,為9.65%,而其他原因占比最低,為7.89%。調查結果顯示,增加課堂內容吸引力是最主要的解決對策。
(三)課堂互動與討論情況
學生課上回答問題情況和參與課堂討論的情況調查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顯示,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比例僅為16.67%,而心中有答案但是不會主動回答問題和被點到才回答問題均占39.47%,說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較低。
由表2可以發現,有94.74%的學生會參與課堂討論,其中44.74%的學生會將自己的所有想法表達出來。而50%的學生愿意傾聽別人的想法,但是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僅有5.26%的學生不參與課堂討論。說明課堂討論有利于表達學生的想法。
(四)學生課外學習情況
1.課外學習頻率。學生課外學習頻率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可以發現,偶爾進行課外學習的學生比例最高,為67.54%,經常進行課外學習的比例次之,為24.56%,總是課外學習的比例僅為5.26%,從不進行課外學習的比例最低,為2.63%。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進行課外學習還要加以引導。
2.課外學習方式。學生的課外學習方式調查結果如圖6所示,其中閱讀課外書籍占比最高,為69.3%,在網絡上查找案例資料占比次之,為57.02%,網絡課程學習占比第=三名,為42.98%,報讀校外機構課程占比7.02%,還要其他情況,占比2.63%。從學生的課外學習方式上可以看到,學生進行課外學習途徑多種多樣。
3.網絡課程學習原因。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課程學習的原因調查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7可以發現,學生選擇網絡學習最主要的原因是任課老師要求、學習時間靈活和教學資源豐富,內容廣泛,占比分別為60.53%、50.88%和42.11%,其次是課堂內容沒吃透,不得已尋找網絡資源,占比31.58%,還有一些原因是對網絡學習形式的支持、打破時空局限,自由進行思想交流、匯聚多種不同想法,開闊視野等,占比分別為24.56%、22.81%、22.81%。
(五)課堂教學方式改革調查
1.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調查結果如圖8所示。調查發現,學生最喜歡的授課方式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討論為輔,占比57.02%;其次是教師講授,占比28.07%,課下通過多渠道學習相關知識,課上學生開放討論并進行展示和學生討論為主,師講授為輔占比較低,分別為6.14%和5.26%,學生講授形式占比最低,為3.51%。調查結果說明,學生還是希望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
2.課內活動方式。對于學生喜歡的課內活動方式調查結果如圖9所示,主題研究占比最高,為61.4%,其次是情景模擬和專題練習,分別占49.12%和48.25%,案例研討占比也較高,為44.74%,然后是集體備課、課程沙龍和學生匯報。
3.課內研討形式。對于學生喜歡的課內研討形式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學生喜歡的課內研討形式排序由高到低分別為以師生正向交流互動的課內研討、以布置完成課堂任務為主的課內研討、以學生之間辯論互動的課內研討、以學生匯報為主的課內研討。
三、《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聽課效果不好、手機使用頻率高、互動效果差等問題,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
目前,《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課程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之外,雖然采用案例教學、學生研討、實踐教學等方法,但是課堂上講授的時間占比較大,這就造成了教師在講臺上埋頭苦講、學生在座位上刷微信、刷微博、打游戲、睡覺等等各種現象。同時由于課堂討論時間少,導致學生與教師互動效果差、課堂缺乏活力的狀態。
(二)課程教學過程管理環節薄弱
《組織與工[作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課外學習,但是對于學生課外學習過程和效果無法進行有效監控。雖然學生在教師要求下進行課外學習,比如觀看微課視頻、網絡學堂教學視頻、課件、案例等,但是對于學習效果沒有嚴格的檢驗標準,無法評價學生課外是否有效。
(三)傳統考核方式制約
《組織與工作設計》目前的考試方式仍然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方式,比例各半,期末考試成績對于學生總體成績的影響較大,學生認為期末在老師的復習范同之下突擊一番,自然能夠通過課程考核。因此,對于平時的課外學習主要是完成教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以獲得平時成績,而不是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獲得相應專業技能。
四、基于課外學習的《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基于上述調查結果及問題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基于課外學習的《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具體內容如下:
(一)建設課外學習平臺,開發課外學習資源
在繼續建設我校網絡學堂課外學習平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大學在線、精品課程網站以及微信等平臺,為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提供有效學習途徑。在對《組織與工作設計》內容進行優化的基礎上,設計各個知識點,自主開發10分鐘左右的微課程,錄制微課視頻。對于一些理論性、基礎性的知識以這種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與傳統的授課方式相比,增加了課上師生面對面交流討論的時間,結合網絡學堂的課件、教案、案例、習題庫等進行視頻觀看后的鞏固練習,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豐富的視頻資源與試題資源。
(二)課外學習監督與評價機制
調查顯示,學生有課外學習的動機,但是學習效果如何無法獲知,因此,必要建立有效的監督與評價機制,這也是《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改革的重點。為了檢驗學生的課外學習效果,教師每次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小測驗、提問、方案設計、小組匯報等形式,并且計人平時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打破課程傳統考核模式,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并將平時成績構成進一步細化,加入網絡學習后小練習的成績,課堂測驗成績等內容,期末考試內容將平時課堂討論的部分內容囊括其中,避免圈畫重點。
(三)課內研討保障課程知識的掌握與吸收
調查顯示,學生在課堂上還是希望以教師為主導,因此,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內研討是必不可少的。課內研討是在學生進行有效課外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利用課內時間圍繞《組織與工作設計》課程的核心內容和學生的疑問,采用啟發式、答疑式、小組討論、問題探究和成果回報等方式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對《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知識進行消化與吸收,達到牢固掌握該課程專業知識,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
五、結束語
本文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組織與工作設計》為例,借助已有微課資源和網上資源,進行基于課外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解決目前學生課上聽講效果不佳、互動不積極、課下學習缺乏主動性等問題,提升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為社會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