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中風病亦稱腦卒中,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是一種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其病程較長,恢復期中會出現肌張力增高,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筆者在總結名老中醫藥專家趙永祥經驗方的基礎上,用舒攣湯治療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療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將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昆明市中醫醫院康復科住院的60例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及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 》[1],CT或MRI檢查為腦梗死或腦出血。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2]。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為45~75歲;③病程為1~6個月;④生命體征穩定;⑤有肢體偏癱;⑥改良Ashworth肌張力1級及以上;⑦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排除他神經或肌肉骨骼疾病;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③認知障礙,表達主觀有障礙者。
1.5 脫落標準 ①未按規定服藥;②治療過程中發生意外,提前終止治療;③因其他原因退出。
1.6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舒攣湯,組成:地龍20 g,黃芪30 g,全蝎5 g,蜈蚣2 g,僵蠶10 g,木瓜10 g,當歸15 g,川芎10 g,白芍10 g,益智仁10 g,熟地黃15 g,桃仁10 g,紅花10 g。每日3次,連服四周為1個療程。
對照組口服巴氯酚(寧波市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03),初始劑量5 mg,每日3次,3天后每3天增加5 mg,連服四周為1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改良Ashworth分級、臨床痙攣評分和運動功能Fugl-Meyer量表分別對肌張力、痙攣及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
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MAS)[3]分為6個等級,分級越高,痙攣越嚴重,0級表示肌張力無增加,分值為1分;5級表示患肢呈強直狀態而不能活動,分值為6分。
臨床痙攣指數評分(CSI)[4]評定肌張力、腱反射和陣攣三方面的情況。
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5]分別從腱反射活動、協同運動等10個方面進行評估,分值為0~100分,分數越低代表運動功能越差。

2.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評分比較 兩組改良Ashworth痙攣評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CSI評分比較 兩組CSI評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I評分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兩組Fugl-Meyer評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 4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肌張力增高是中風后康復治療的難題之一,據 Brunstrom 中風偏癱理論,軟癱期之后,進入聯合反應期,隨著牽張反射的恢復,肌梭對其敏感性增強,患肢肌群間的協調發生紊亂[6],使肢體運動困難,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較為明顯;加之病程較長,局部肌群及周圍軟組織攣縮,關節運動受到影響[7],最終導致患肢肌張力增高,產生異常運動模式,主要表現有肩后縮下沉,肘、腕關節伸直困難,髖關節、膝關節屈曲困難以及足內翻等[8]。肌張力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易造成關節攣縮、壓瘡等,對患者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有嚴重阻礙作用[9]。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發展成異常模式,將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并且預后不良。現有的藥物治療以及單純的康復治療,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中醫藥療法在此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該病屬于中醫“筋病”、“痙病”范疇。肝主筋,脾主四肢,其病機為經絡痹阻、筋脈失養;或肝脾腎虛、肝陽上亢、火升風動;或氣血陰陽不調、血虛筋燥所致,與氣血、肝、經脈關系最密切,治療宜滋陰養血柔筋、祛風活血通絡、補益肝腎,本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均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黃芪補氣固表;木瓜平肝、舒筋、和脾;白芍養血柔肝;益智仁溫脾攝涎,暖腎固精;地龍、全蝎、蜈蚣、僵蠶息風止痙、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綜上所述,本方全方調理肝脾腎,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絡,最終達到緩解肌肉痙攣的目的,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