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彭 輝,劉 琰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商丘 476100)
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1],西醫稱為腦梗塞,中醫稱為“中風”。西醫認為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直接原因是大腦供血與供氧不足[2],致使腦神經受損,常伴意識障礙、聽覺障礙、語言溝通障礙[3],病情嚴重的患者生活能力完全喪失,需長期臥床。中醫認為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本屬“中風”范疇,其總病機為“竅閉神匿”,實則神之府聵,內風邪動,上擾神清,后至神不導氣,故發本病。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治療與康復時間較長,中醫認為針刺患者四肢經絡,是改善其運動功能、神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隨機選取我院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針刺,以探討該法的療效。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腦神經科2015年1月至2016年 12月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6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齡48~80周歲,平均年齡(69.23±1.21)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01±1.01)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齡49~80周歲,平均年齡(69.89±1.50)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54±1.2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滿足中華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缺血性腦卒中的急性期的診斷標準[4],亦滿足中醫《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編制及方法學探討》[5]關于“瘀熱阻竅”中風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知情同意,接受康復治療患者;接受隨訪患者。排除標準:心臟病患者;肝腎功能異?;颊?;針刺視野皮膚區破潰患者;不耐受患者;四肢功能障礙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接受評估后進行常規康復治療,包括降壓、降血脂、溶栓、功能鍛煉(伸拉、翻身、擺放、站姿、彎曲、推拿)。降壓藥物主要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溶栓主要是使用rt-PA靜脈溶栓治療法,劑量0.9 mg/kg,先靜脈推注10%,剩余劑量在1 h內連續靜滴。
2.2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接受針刺治療:本組選擇人中穴、風池、患側三陰交、雙側內關穴為主穴,副穴選豐隆穴、太沖穴、尺澤穴、足三里。針刺前對針進行消毒,使用消毒巾對皮膚消毒,主穴位進針1.5~3 cm,手法為捻轉瀉,角度需>180°,時間50 min,留針30 min,配穴則選擇提插法,時間60 min,以患者感覺疼痛且身體不自主抽搐為佳。兩組患者接受15 d連續治療。
3 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癥候積分:治療前及治療后參考《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編制及方法學探討》中關于“瘀熱阻竅”中風癥候,主癥心煩、躁擾不寧、神昏譫語,1~4分,病情越嚴重,分數越高。次癥面色潮紅、腹脹,1~7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臨床療效:痊愈,經治療患者主次癥狀積分至少下降>95%;顯效,患者主次癥狀積分至少下降>75%;有效,主次癥狀積分至少下降>40%;無效,主次癥狀積分至少40%及以下或加重。臨床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運動功能:治療前、治療結束時采用Fugl-Meyer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價標準(FMA),100~0分制,100分為正常,0~20為完全失去運動能力。
生活能力:治療前、治療結束時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步行能力:治療前、治療結束時使用Holden分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步行能力進行評價。0級,患者沒有行走能力;1級,患者需要持續輔助才能行走;2級,患者需要少量輔助才能行走;3級,患者經語言指導后可獨立行走;4級可獨立平地行走;5級能夠獨立完全行走。

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煩、燥擾不寧、神昏譫語、潮紅、腹脹分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瘀熱阻竅中風患者主次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其中觀察組患者心煩、燥擾不寧、神昏譫語、潮紅、腹脹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有差異(Z=-4.297,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見表2。
3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ADL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MA評分統計學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內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ADL評分比較(分)
4 兩組治療前后Holden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olden分級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olden分級比較有差異,觀察組患者5級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olden分級比較[例(%)]
注:與治療后對照組5級比較,△P<0.05
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西醫溶栓、降壓、降脂、功能鍛煉實現,但西醫治療過程漫長,康復預期效果不定[6]。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乃為“中風”歸于西醫腦血管疾病范疇,主要病理改變為“閉竅深匿”主以開竅[7]、醒腦為主,疏通經脈為輔。中醫“神”為廣義之神,泛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8-10],既包括精神、語言、行為,又包括疼痛、腹臟功能等。因神不導氣,致使神明失用所產生的一系列行為稱為中風。中醫針刺正可醒腦開竅。本組病例針刺主副穴位分別選擇人中穴、風池、患側三陰交、雙側內關為主穴、豐隆穴、太沖穴、尺澤穴、足三里,針刺上述穴位能夠起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流動[11]、扶正腑臟精氣,最終達到緩解患肢麻痹、改善肌肉功能的作用。針刺頭部人中、風池可放松頭部肌肉,緩解麻痹,起到通絡活血、醒神開竅之效。王佩等[12]證實,針刺人中、風池能改善頭部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液流動,增加腦部供血、供氧,從而改善神經障礙,促進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央神經系統對身體整體功能的調控,從而改善患肢功能。單純的針刺或康復鍛煉都不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改善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患側肢體功能的目的[13]??祻椭委熗ㄟ^藥物[14-15]、鍛煉預防肌肉萎縮、改善血液流動、預防關節僵直的發生。張敬華等[16]研究認為,針刺與康復治療聯合其實質是一種輔助與被輔助的模式,康復治療中的藥物治療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創造良好的條件,針刺相關穴位能增加、改善神經反應,改善肢體協調性。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瘀熱阻竅中風患者的主次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其中觀察組患者心煩、躁擾不寧、神昏譫語、潮紅、腹脹評分低;提示,針刺結合康復治療對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能顯著改善患者疾病癥狀,降低癥候積分。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有差異,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說明針刺聯合康復治療能顯著提高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促進痊愈。觀察組患者FMA評分較高;說明本組患者運動功能較好,提示針刺結合康復治療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能顯著改善其患側患肢運動能力,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ADL評分高,說明本組患者較單純接受康復治療患者的生活能力好,指出針刺結合康復治療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減少家庭負擔。治療后兩組患者Holden分級比較有差異,觀察組患者5級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中具有完全獨立步行能力的患者較多。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康復治療是提高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臨床療效,改善運動能力、行走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