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杰,趙安社,安誼沛,李小今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鄭州 450000);2.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鄭州 451199)
心力衰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心肌收縮能力下降,心臟排血功能減退,全身各個器官或組織供血缺乏,繼而出現肺循環和體循環瘀血的一種病理狀態,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1]。臨床上,幾乎所有可能引起心肌損傷的心血管疾病均可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以體液潴留和呼吸急促為特征,其病理生理表現為心臟容量負荷及壓力的增加、血管異常收縮、血流動力學改變及RAAS系統的激活[2]。根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在年齡超過70歲的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達到10%。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加之城鎮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我國慢性心力衰竭患病人數將達千萬,其住院病死率占心血管疾病的40%左右[3]。當前,針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西醫常規治療方法雖具有一定療效,同時也面臨起效周期長,操作復雜且副作用大、不良反應較多等缺陷,長期服藥易形成耐藥[4-5]。中醫治療心力衰竭有獨到見解及優勢,中醫認為,陽氣偏衰、過度疲勞、血瘀氣虛等都是誘發該病的原因[6],中醫治療心衰強調培補自身陽氣以達到氣血調和的目的。芪藶強心膠囊功能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利水消腫,我院采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取得良好效果。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內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50.18±5.36)歲;BMI(23.87±1.45)kg/m2;病因分類中冠心病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5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觀察組: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50.28±5.17)歲;BMI(23.65±1.51)kg/m2;病因分類中冠心病2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擴張型心肌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已如實掌握該研究方案的具體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2014中國心力衰竭和治療指南》[7]關于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NYHA)為Ⅱ~Ⅳ級;病程≥6個月;左室射血分數<40%;表現為不同程度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或咳血、乏力、心慌、下肢水腫等癥狀。排除標準: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單純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患者;合并有嚴重精神障礙。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調脂藥物進行冠心病二級預防,根據病情調整利尿劑、硝酸酯和強心劑的用法用量,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檢驗檢查指標使用ACEI及ARB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抗心衰治療。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芪藶強心膠囊(0.3 g規格,國藥準字Z20040141)口服,4粒/次,3次/d,4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2周。
3 療效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情況,包括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咯血、心慌胸悶、乏力、下肢水腫五個方面,癥狀由輕到重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所有入選患者分別于入組時及服藥12周后行心臟彩超檢查檢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室壁厚度(LVPWT)水平變化;分別于入組時及服藥12周后采集患者血清,檢測患者N端前腦鈉肽(NT-pro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
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心功能改善級別≥2 級,LVEF 增加幅度>20%。有效: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心功能改善級別為1 級,LVEF 增加幅度10%~2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心功能比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的傾向,或者死亡。總有效= 顯效+ 有效。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兩組LVEF、LVESV、LVEDV、LVPWT水平變化比較 經治療后兩組LVEF、LVESV、LVEDV、LVPWT水平較服藥前均有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LVEF、LVESV、LVEDV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LVPWT水平優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LVEF、LVESV、LVEDV及LVPWT比較
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例(%)]
4 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VEGF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VEGF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VEGF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組間比較,觀察組NT-proBNP、hs-CRP、VEGF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NT-proBNP、hs-CRP、VEGF比較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的加速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我國心血管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8],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我國,心力衰竭發病率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在35~74歲人群中,該病發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農村,女性高于男性,該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與患者年齡呈正相關,年齡越大,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越高[9]。根據2017年的一份報告數據,目前在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導致死亡占據首位[10],而隨著危險因素的增加,心衰病死率每年增加2.8%,無癥狀性心功能異常人群5年內出現臨床癥狀可能性較大,病死率較高,而有癥狀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率低下,僅有35%,重度心衰患者1年內病死率達到50%[3]。
基礎研究已經證實,心力衰竭以進行性炎癥反應為特征,該病的嚴重程度與預后、炎癥反應關系密切[11]。一些分子標記物的改變對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具有極高價值。NT-proBNP是特異性最高的診斷心力衰竭的肽類激素,其體內半衰期長、體外穩定性高、變異小,因此對于心力衰竭較BNP臨床應用價值更高[12]。研究及臨床實踐均已證實,NT-proBNP水平增高的程度與心功能分級具有明確相關性,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病變程度及預后[13]。Hs-CRP作為反應機體炎癥的非特異性指標,比CRP更靈敏。心衰時往往會伴有多種細胞因子釋放,繼而會刺激肝細胞合成和分泌CRP,如此血清中Hs-CRP水平也會隨之顯著上升[14]。有研究表明,相較于普通人群,心力衰竭患者Hs-CRP濃度明顯增高,而心功能損傷越重,Hs-CRP濃度越高[15]。VEGF能夠激活缺血缺氧區域內皮細胞增殖,是促進損傷后心肌修復和側枝血管形成,是已知作用較強的促血管形成因子之一。
我國心力衰竭指南針對心力衰竭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ACEI/ARB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一些新藥如伊伐布雷定,被認為能夠改善臨床預后,減少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16]。對于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在常規利尿劑的使用之外,專家建議使用正性肌力藥物如米力農、左西孟旦等藥物,能夠快速改善患者血液動力學。但上述西藥雖能一定程度控制患者癥狀,但患者預后效果仍然較差,某些新藥因價格昂貴、國內使用經驗欠缺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也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我國傳統醫學將慢性心力衰竭歸為“心悸”“怔忡”“水腫”等范疇,認為本虛標實是本病基本病機,強調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治療原則。芪藶強心膠囊由黃芪、人參、陳皮、桂枝、附子、丹參、紅花、葶藶子、澤瀉、香加皮、玉竹組成。其中黃芪補中益氣,人參補脾益肺,大補元氣,二者協同,以達到溫補陽氣作用,而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人參皂苷具有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物質代謝、抗疲勞、強心效用,能夠雙向調節心肌細胞內cGMP、cAMP 含量,保護心肌細胞,而黃芪能增加紅細胞數量,具有強心作用,丹參活血祛瘀,紅花活血、散瘀、止痛,使瘀散血行,藥理研究顯示,丹參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保護心肌作用,而紅花內紅花黃色素能夠改善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及冠脈血流量,澤瀉利水滲濕,陳皮燥濕化痰,葶藶子利水、祛痰、消腫,研究發現,澤瀉能收縮血管,增加Na+分泌量,陳皮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抗炎,桂枝溫通經脈、止悸動,附子溫中散寒,香加皮祛風濕,止心悸,玉竹能夠養陰潤燥,生津止渴,補益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