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華,梁 冰,吳秋杰,趙占鋒,劉金瑞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 450017)
IgA腎病是一種常見的以腎小球系膜區出現IgA沉積為特征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該病也可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沉積,是臨床上導致腎小球源性血尿的最常見原因,在我國,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第一大病因[1-2]。本病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發病或加重,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好發于青壯年及兒童,是我國最常見的腎小球疾病[3]。IgA腎病臨床表現多樣,最常見的癥狀是血尿,部分患者還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或合并高血壓及腎功能受損[4]。該病與腎內IgA循環免疫復合物異常沉積密切相關,研究還發現,IgA腎病與環境、遺傳等因素也存在密切關聯[5]。本研究采用固腎寧血合劑治療IgA腎病,取得較好效果。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100例IgA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2.62 ±3.39)歲;病程3~17個月,平均(12.18±2.42)個月;臨床表現中肉眼血尿18例,單純鏡下血尿22例,鏡下血尿伴蛋白尿20例;病理分級中Ⅰ級5例,Ⅱ級28例,Ⅲ級19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2.74±3.48)歲;病程3~16個月,平均(11.95±2.37)個月;臨床表現中肉眼血尿17例,單純鏡下血尿20例,鏡下血尿伴蛋白尿23例;病理分級中Ⅰ級6例,Ⅱ級27例,Ⅲ級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已如實掌握該研究方案的具體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王海燕主編的《腎臟病學》關于IgA腎病診斷標準;經腎活檢診斷為原發性IgA腎病;年齡<65歲;慢性腎臟疾病(CKD)2~3期;中醫辨證屬腎陰虧虛證。排除標準:因狼瘡腎炎、紫癜性腎炎、肝炎相關性腎病等所致繼發性IgA腎病;合并心、肝、肺等其他重要臟器損傷或功能障礙;其他原因如發熱、感染、心力衰竭、泌尿系結石、泌尿系結核等引起蛋白尿、血尿者;有精神疾病或無獨立行為能力;合并結核、惡性腫瘤等消耗性疾病;腎移植術后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有感染者予抗炎治療,有高血壓者予非洛地平(波依定)5~10 mg,1次/d,口服。
2.1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服用雷公藤多苷片(10 mg規格)口服,每次20 mg,3次/d。
2.2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固腎寧血合劑口服,固腎寧血合劑方藥組成如下:熟地、生地、山茱萸、女貞子、墨旱蓮、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20 g,小薊、白茅根 、仙鶴草各30 g。熱甚,加黃連、黃芩各6 g;局部紅腫熱痛明顯,加天花粉、赤芍各15 g,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后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1.5 g口服,血熱傷陰,口干膚燥者,加沙參、玉竹、麥冬,口舌糜爛,小溲短黃者,加木通、竹葉;心煩不安難眠者,加龍骨、牡蠣、夜交藤。每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 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癥候積分包括尿血、倦怠乏力、腰膝酸軟、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根據癥狀由輕到重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安全性觀察:每月定期體檢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記錄不良事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轉移生長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TGF-β1)。檢測:Elisa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及TGF-β1表達。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中醫證候療效判定。痊愈:中醫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不低于95%;顯效:中醫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不低于70%;有效:中醫癥狀、體征均有改善,癥候積分減少不低于30%;無效:中醫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低于30%。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 兩組患者中醫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兩組尿紅細胞、24h尿蛋白定量、尿NAG、尿β2微球蛋白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上述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P<0.01),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上述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尿紅細胞、24h尿蛋白定量、尿NAG、尿β2微球蛋白比較
4 治療安全性評價 觀察組中發生2例腹痛、腹瀉,經查與食用過量生冷水果有關,予對癥處理后未再出現腹痛腹瀉;對照組中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輕度升高4例(升高幅度<50%),予護肝治療。
5 兩組血清VEGF及TGF-β1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及TGF-β1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兩組血清VEGF及TGF-β1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上述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VEGF及TGF-β1比較
IgA腎病是一類以IgA為主的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系膜區發生沉積的腎小球腎炎,血尿、蛋白尿是IgA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迄今為止臨床上也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6-7]。TGF-β1是重要的細胞因子,在纖維和結締組織基質發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8],研究發現,TGF-β1可引起腎單位損傷及腎組織細胞增生[9],也有學者提出將TGF-β1作為評估IgA腎病小管間質損傷及病變演變的重要指標[10],基礎研究證實, 與正常人群比較,IgA腎病腎小管間質損傷患者血TGF-β1水平顯著增高[11]。VEGF對內皮細胞增生意義重大,參與蛋白尿的發生,其表達增高可引起腎小管萎縮、 纖維化,是IgA腎病患者蛋白尿預后不良的重要因子[12]。研究發現,相較于正常人群,IgA腎病患者腎臟組織的VEGF表達顯著增強,與此同時,血液和尿液VEGF水平也明顯升高,進一步研究發現,其VEGF水平均與尿蛋白呈正相關[13]。
IgA腎病在祖國醫學中歸屬“尿血”、 “尿濁”、“溲血”、“虛損”、“腎風”、“腰痛”、“水腫”等范疇[14]。《金匱要略》首次記載“血尿”一詞,曰:“熱在下焦者,則尿血”。《素問》提出“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傷寒論》:“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目前,普遍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及證候表現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位主要在腎,并可涉及肺、肝、脾胃等重要臟器[15]。其中,本虛主要為腎元虧虛,這是本病發生的第一位因素,為內因,正氣不足,復感外邪,尤其是風、熱、濕等外邪侵襲,是本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是外因,勞累過度、情志不暢、飲食內傷則可誘發本病發病,濕熱、瘀血等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產物,會對本病預后及轉歸產生重大影響[16]。
中醫治療IgA 腎病,以益氣養陰扶正為根本,輔以活血化瘀,清熱涼血解毒[17-18]。固腎寧血方由熟地、生地、山茱萸、黃芪、黨參、女貞子、墨旱蓮、麥冬、小薊、白茅根、仙鶴草、益母草、茜草、白花蛇舌草組成,具有滋腎養陰、健脾益氣、涼血活血解毒功效。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方中熟地、生地、山茱萸滋補腎陰,填精益髓、澀精固精,生黃芪、黨參培補元氣,氣旺則生精攝血,女貞子、墨旱蓮、麥冬養陰清熱、生津治煩以退肝腎虛火,小薊、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甘淡利水、滲濕通淋、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解毒,益母草、茜草活血止血而不留瘀。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地黃、山茱萸在減少蛋白尿、抗炎、抗氧化、抗凝、降壓等多方面具有顯著作用,能有效改善腎臟病理損害[19],女貞子、墨旱蓮和白花蛇舌草有免疫調節和抗炎的作用,墨旱蓮還具有止血作用[20],小薊和白茅根具有止血和抗血栓等作用,而仙鶴草具有抗氧化作用,益母草有利尿、收縮血管等作用。諸藥合用,祛邪而不忘扶正,涼血而不凝血,活血而不留瘀,共奏益氣養陰、扶正祛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