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冠洲
摘? ? 要: 《哀江南賦序》做到了自身境遇與作品境界相互交融,具有現實主義的思想。庾信將自身的經歷寫進賦中,描寫自身的悲慘際遇與國家滅亡、民眾流離失所的家國情懷,增添了主題上的莊嚴、手法上的成熟與視野上的開闊,極具文學境界。與庾信前期作品及大部分無病呻吟、言之無物的抒情小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也體現在后世抒情小賦的創作當中。
關鍵詞: 庾信? ? 《哀江南賦序》? ? 境遇? ? 境界
《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為庾信《哀江南賦序》中“哀江南”的出處,因故國梁朝的地理位置位于江南地區,作者借此哀慟身世之悲。該賦的序文,“將‘悲身世和‘念王室結合來寫”①,以自身遭遇為線索,敘述了梁朝的興亡與人們遭遇的痛苦,嘆誦古今之比,抒發了作者內心對國運衰落與民生疾苦的哀嘆。
在《孟子·萬章下》中,孟子提出了文學批評原則:“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雹谠诿献涌磥恚喿x文學作品的同時,需要知其人、論其世,對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境遇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此,對文學作品的思想、主旨、內容才能深刻把握。
孟子的“知人論世”說提到了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本文對《哀江南賦序》中作者境遇與作品境界的分析正是基于此觀點,探討《哀江南賦序》中境遇與境界相互交融的體現與意義。
一、《哀江南賦序》展現的個人境遇
在開篇,庾信便介紹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個人的遭遇。“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交代了故國滅亡的時間及經過。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的陰歷十月,侯景竊國篡位,梁的首都金陵潰敗瓦解?!坝嗄烁Z身荒谷,公私涂炭”,因此庾信逃匿江陵,公室私門皆陷于困苦之境,猶如陷于淤泥炭火之中?!叭A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此時乃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但使命還沒有完成之時,西魏大軍便已攻下江陵。庾信于長安羈留,迫于重重壓力,不得已而屈身仕于西魏、北周。從《哀江南賦序》的這一部分,以及結合庾信的生平經歷,可知庾信的生平正遭受著重大的轉折。
縱觀庾信的一生,前半生在梁朝時期享有盛名,在生活中盡顯榮華。出使西魏但國家滅亡而遭受羈留后,庾信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路漂泊,盡顯蕭瑟。庾信的創作隨之進入了后期,在北魏憑著出色的文學才能,庾信受到了統治者特殊的恩寵禮遇,并且官位亨通。但即便如此,庾信此時的創作基調依然是“魂兮歸來哀江南”的羈旅之愁和鄉關之思。
“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嘀o,唯以悲哀為主”。這一段很明確說出了庾信當時的境遇與心情,他剛到頭發灰白的年紀,國家離亂,流落他鄉,流亡到了老年。然后一連用了南山玄豹、申包胥、伯夷叔齊等典故強調自身際遇的不幸與悲哀,只能回憶過去,做成這篇賦,暫時用來記錄當時的心境。
同樣羈留北地的王褒曾在《寄梁處士周弘讓書》自述道:“上經說道,屢聽玄牝之談;中藥養神,每稟丹沙之說?!痹诜稹⒌赖幕镁持?,他的家國之恨已經消失殆盡。同時,在庾信當時作品中也不難發現諸如酒、仙等逃避現實的意象。兩者相較,面對現實,庾信依然能發出“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的感嘆。由此可見,鄉愁與國恨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③。
二、《哀江南賦序》體現的文學境界
“境界”這一概念與王國維的文學研究思想有密切的聯系?!度碎g詞話》開篇就點明:“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④后來編入《人間詞話附錄》之《人間詞·乙稿序》中也提到:“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深,或以意深,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⑤
葉朗先生在《中國美學史大綱》分析王國維“意境說”的三層含義:一是情景、意象、隱秀的交融統一;二是對真景物、真感情,即對再現的真實性的強調;三是文學語言對于意象的充分傳達,即強調文學語言的直接形象感⑥。
在《哀江南賦序》中,第二段作為后世稱贊的片段,能高度體現作者在賦中要表達的情感。首句“日暮途遠,人間何世”作為整段的開篇,一語道出了作者內心的感受,仿佛呈現一個場景:作者在夕陽下望著眼前的漫漫來路,對天感嘆著世道的艱辛。如同“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傳達的情感一般,“日暮”二字既透露出作者年事已高,又以悲涼的環境烘托出作者壓抑的心境。“途遠”,意味著作者的處境,任重而道遠,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道阻且長,看不到終點,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叭碎g何世”,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出心中的塊壘,這究竟是什么世道?從第一句來看,將作者哀愁的場景呈現,奠定了全段感傷的基調。接下來便是多處用典,接連用了大樹將軍、荊軻刺秦、完璧歸趙等典故,將一系列與庾信心境相關的人物或事例列舉出來,借以抒發內心的惆悵。
回到《哀江南賦序》的意境表達,下面將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在情景、意象、隱秀的交融方面,如果我們把這一段賦逐句拆分,就會發現這段賦是由不同的典故組成的,而且每一個典故都能對應形成一個場景?!皩④娨蝗ィ髽滹h零”,仿佛讓我們看到馮異將軍離去之后,剩下的大樹黃葉紛飛,只剩下枯枝敗葉?!皦咽坎贿€,寒風蕭瑟”,駱賓王曾寫道:“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日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在庾信的筆下,寫出荊軻與燕丹道別時的蕭瑟場景,傳達出易水邊的陣陣寒意。庾信心中的惆悵悲慟隨著典故的鋪展抒發開來。文中的景物如“大樹”“易水”等,在后世都成了著名的意象,傳達著內在的意蘊。
其次是再現的真實性的問題,表現為《哀江南賦序》對真景物、真性情的強調。王開志先生在《抒情文學作品教學關鍵的一環:談談意境的鑒賞和把握》⑦中給出了見解:“‘境也不同于通常意義的景物,還包括作品的境界、景物、形象。”因此,結合這種觀點、文中的典故,當吟誦之時,馮異將軍、荊軻壯士、藺相如等人都會呈現在腦海中,如歷史畫卷般徐徐鋪開,形成了一個個形象,真情感自不待言,《哀江南賦序》作為一篇抒情作品,自是將作者內心憂心國運、感嘆際遇的感情抒發出來。
最后是文學語言的直接形象感方面,即在《哀江南賦序》中文學語言對于意象的充分、完美傳達。境界感染人的秘密就在于它能夠以有限的畫面、場景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和體味,給人們以啟迪和感悟。歸根結底,境界還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和加工改造的藝術表達方式。意境的品格,意境感人與否,除藝術技巧外,最根本的是作家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深度和廣度?!坝芯辰缍筛吒瘛?,對于抒情作品來說,有無意境可以說是衡量其生命的重要標準。對庾信來說,他的人生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南朝的時候,當時身居要職,享受著榮華富貴,第二個時期是出使北朝卻被囚禁的時候,身居北地,去國萬里,而自己的國家已經衰敗不堪,轉眼就走向滅亡。在這樣一種轉變之下,庾信的風格有了重大的轉變,從前期的綺麗靡艷到后期的成熟沉郁。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將自己的感情熔鑄在《哀江南賦序》中,讓讀者感染其中,由此達到了直接形象的效果。
三、《哀江南賦序》中境遇與境界融合的體現及意義
結合庾信的生平與作品,可以明顯發現作品的風格隨著自身經歷的增加而轉變。在《北史·庾信傳》中,庾信早年“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時后進,競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聘于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⑧。因為庾信早年富足的生活條件與尊貴的地位,影響了庾信的文風,偏向于綺靡艷麗,多寫男女私情,逃不出宮體的范圍,后世稱為“徐庾體”。
但隨著出使西魏、國家破滅、被迫羈旅他鄉,庾信身處的環境及個人遭受的境遇的改變,他的文學作品風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在庾信的后期作品中,春花秋月、香軟婉媚等景象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樹飄零、日暮鄉關等景象,由辭藻秀艷、音調婉轉的綺麗軟靡,變得頓挫沉郁、格調雄放,并帶著些許蒼茫與悲愁。
庾信在《哀江南賦序》中做到了自身境遇與作品境界相互交融,這一點在賦的創作上體現出了現實主義的思想。庾信在本賦中也說道:“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這與鐘嶸的詩論有共通之處:“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戌,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娥入寵,再盻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聘其情?”
庾信將自身的經歷寫進賦中,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自身的悲慘際遇與國家滅亡、民眾流離失所的家國情懷,增添了主題上的莊嚴、手法上的成熟與視野上的開闊,極具文學境界。這也與庾信前期作品及大部分無病呻吟、言之無物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庾信抒情小賦中的現實主義思想,將自身境遇與文學境界相互交融,具有極高的創造性,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也體現在后世抒情小賦的創作當中。
注釋:
①劉燕歌.庾信《哀江南賦序》的藝術魅力[J].名作欣賞,2016(15):121-122,132.
②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③冷衛國.合南北文學之兩長——庾信辭賦及其辭賦觀的先導意義[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0-74.
④⑤王國維,著.周錫山,校評.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1,384.
⑥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21.
⑦王開志.抒情文學作品教學關鍵的一環——談談意境的鑒賞和把握[J].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76-78.
⑧李延壽,撰.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