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斌
摘? ?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是一種能全面統籌平民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念的教育哲學,是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在現代素質教育情境中,要大力弘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創造出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動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 陶行知教育思想? ? 小學教育? ? 改革和發展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利于全面推動小學生教育體制改革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肩負著重大使命與責任,在長期教育實踐中,任何人都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來的教育發展歷程產生感慨,教育決策層與教育管理層在不斷推動教學體制改革過程中既要處理那些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又不得不面對那些根深蒂固的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思路,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1.1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有利于理解素質教育全面改革的愿景。
素質教育是我國近年來提倡的全新教育理念,在新課程體制改革過程中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素質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全面實施與調整是傳統教育范式的全面轉變與集中體現,集中表達出提高全國民素質的愿景。由于當代學校的教學制度是建立在社會物質條件上的,并與社會結構保持著高度一致,同時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給現代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科學生產力的全面提高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因此以科學知識教育為導向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全面確立。很多教育者堅信,沒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制度,就不可能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得不到全面釋放;學校的現代教育及教學工作要以科學知識作為現代教育的價值導向,教育制度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匹配。但應該明確的是,隨著人類社會快速發展及后工業時代的全面轉型,學科本位的知識教育已難以滿足現代教育體系未來發展的需要,人們期望的教育服務對象既要著眼于個人,又要著眼于社會,全面優化基礎教育體制。因此素質教育作為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大的教育改革計劃,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包括思想體系、目標、內容、實施路徑、課程機制、社會因素、教育教學技術及保障機制的復雜系統,最終通過與之對應的學校教育及課程機制、教育形態、教育理念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目標。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現代素質教育實施的核心目標,是以素質教育為統籌,社會多因素共同配合的綜合性教育理念,全面推動基礎教育深化改革,并使之沿著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快速發展。
1.2生活化教育思想在于全面強化基礎教育,做好基礎性的教育工作。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教學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基礎教育是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樹立終身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傳統以學科本位思想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力求面向學生進行的學科教學知識內容完整系統,注重教材知識內容是否科學,是否嚴謹,是否能讓學生有效應對考試等,很少考慮學生學習內容是否能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忽視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沒有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與運用。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特長的挖掘在傳統教育范式下喪失統籌作用和主導地位,使基礎教育不可避免地發生偏離。基礎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首先應關注的是“差生”群體,解決學習困難生的學習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帶給我們的啟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喚醒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有所收獲。基礎教育作為普遍性的國民素質教育方式,更應牢牢樹立素質化教學理念,推動基礎素質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強調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實踐,體驗成功的喜悅與樂趣,使學生形成高度的學習自信,推動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1.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推動“差生”本位教育理念形成。
素質教學的核心思想決定了小學教育必須由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科本位”向素質教育的“學生發展本位”轉換,生活教育也就是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進行學習,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與挑戰。因此小學教育改革的實施方向在于全面運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針對學習困難生形成一種有效的教學機制。學習困難生與一般學生具有相同的學習能力,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只有改變現有教學方法與手段,學困生才能與正常學生一樣學習發展。學困生現象的存在與現有的教學制度和教育價值觀有著直接關系,既有以往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又有現代社會教育價值理念的作用,對于人才的學習成績定義使部分學困生的特長得不到有效發展。
2.陶行知生活課程思想有利于全面優化小學教育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生用的教材編得好不好,是否符合學生生活教育的需求,只需要用三種標準衡量和判斷便立見分曉。”這對小學教學體制優化與調整有著重要啟示。
首先看小學教材內容好不好,要看教材能不能引導學生良好發展,有沒有感染人格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說:“中國學生的雙手在舊教育的毒害下已經癱瘓,一本好的教學指導用書,可以使中國學生已經癱瘓的廢手變成具有創造力的巧手,能不斷帶給學生精神上的啟迪,使學生有一雙萬能的手。”其次,一本好的教材指導還要引導學生思想進步,看能不能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用頭腦深入思考問題。陶行知先生說:“中國文人的頭腦幾千年來一直被封建思想束縛,缺乏進步意識與創新意識。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學生不斷開動頭腦,活躍學生的思維。最后,一本好的教材要具有引導人產生價值的力量,看這本教材能不能引導人開拓創新,能不能引導學生追求新價值。陶行知說:“中國教育的弊端在于教用腦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腦,所以中國缺乏創新。”小學教育改革的本質在于促進小學生頭腦聯合、手腦并用,使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全面提升。好的教材是學生頭腦聯盟的指導,促進學生的頭和腦聯系起來,使學生創造更多價值。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現代小學教育管理體系建立
陶行知的教育革新理論和教育思想的確立對推動當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陶行知先生從教育立國角度出發,強調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和人格教育,在主張全面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同時,又主張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有法律制度的支持,依法實施教育。陶行知先生的這些主張不僅反映了中國教育的客觀規律,與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也是一脈相承的,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實踐值,對現代化小學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開創者和實踐者,他深入揭示與闡述了現代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并提出對于我們當今教育實踐依然有重要借鑒意義的理論和思想。陶行知先生從社會實踐角度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現代化是指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小學教育的改革在于以現代化思想為核心,全面推動學生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筆者看來,全面借鑒與應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要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賦予現代化理念,要結合中國國情,要以改革發展為動力,積極推進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效益。陶行知先生曾經強調:“與其把學生當作鴨子一樣灌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予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打開知識寶庫,自動追尋知識與文化。”在教育實踐中,應該遵循陶行知先生實事求是的教育思想,根據我國具體國情與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情況創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制度,全面促進我國小學教育體制改革,使小學教育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4.結語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借鑒價值,他的教育理論是一種生活化、大眾化的教學思想,強調教育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教育要與生活、學生、社會廣泛聯系,促進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統一,使教與學全面促進小學生發展,提高小學生的認知,使小學教育體制得到全面優化。
參考文獻:
[1]孟麗.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2]申慧寧,申國昌.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