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我國文學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傳播迅速,呈現欣欣向榮的姿態。老舍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有很大價值。本文對老舍作品改革開放后的海外傳播做典型案例研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海外傳播? ? 老舍作品? ? 改革開放
引言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標志著當代文學經過了十年“文革”的緘默后步入新時期。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發展迅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方針,并向海外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傳播于世界各地并被讀者接受。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漢語熱席卷全球、世界漢學研究的復興、文學翻譯工作的開展、優秀文學作品的暢銷及中國作家榮獲世界文學大獎等事件都證明中國文學以獨特的魅力被世界認可。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節點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要緊跟時代潮流,改善系統機制,以更完善的姿態走向海外。
對外傳播的研究離不開傳播方式的論析。改革開放作為重要的歷史節點,對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方式的革新有著重要作用?,F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方式中首當其沖的必然是“譯介”,翻譯保留作品的文化美學價值,再通過對作品的語言轉換,讓國外讀者感受作品中蘊含的中國文化魅力。改革開放激發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熱潮,促進了新的傳播方式的誕生。四十年來,我國與世界各國展開了廣泛深刻的交流,以老舍作品為代表的現當代文學從原來的單一翻譯傳播途徑向多方拓展。
一、翻譯傳播
現當代文學的翻譯事業始于1920年前后,幾乎與我國現代文學開端同步,但傳播速度遠不及作品創作速度。老舍作品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登上英語世界的舞臺,是較早的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文學作品,因此老舍被英美讀者熟知。改革開放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有兩種方式:一是國內機構對外譯介推廣,二是外國翻譯工作者向內引進。二者各有優點也各有不足,但這兩種譯介方式都促進了老舍作品在海外傳播與接受。
國內機構對外譯介推廣工作曾在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事業中占據主導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便開始了此項工作。1951年,葉君健創辦《中國文學》雜志,楊獻逸與戴乃迭夫婦負責翻譯工作?!吨袊膶W》雜志旨在向海外譯介優秀作品,向世界展示新中國形象。1981年,《中國文學》派生出“熊貓叢書”(Panda books),譯介的重點是中國現當代小說。但因其局限性導致翻譯作品在海外影響較小,僅有個別譯本受讀者歡迎。2000年年底,中國文學出版社因資金短缺等多種因素被迫撤銷,2001年《中國文學》雜志宣布??靶茇垍矔睅缀跬V钩霭??!吨袊膶W》雜志也為老舍作品的海外傳播作出了一定貢獻,共翻譯了《龍須溝》《駱駝祥子》《正紅旗下》和《二馬》四部作品,五六十年代除翻譯老舍作品以外,還報道了老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創作與生活情況等。據悉,《中國文學》雜志譯介老舍作品的原因是:老舍作品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社會生活,語言幽默、白話具有方言色彩。但也有部分作品被否決,如《貓城記》被認為故事荒誕,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梢姟吨袊膶W》雜志選取的老舍作品主題大多數是反映舊中國的黑暗,展現新中國的形象。另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陣地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香港中文翻譯研究中心啟動《譯叢》雜志,這本雜志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國與西方”為目標,旨在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由外國譯者擔任,自創刊至今日從未脫刊,在海外取得好的傳播影響?!蹲g叢》雜志翻譯的老舍作品,主要集中于新舊思想對比并展現各類矛盾沖突,其譯介作品有《老字號》《牛天賜傳》《鼓書藝人》《宗越大師》《我的母親》《老年的浪漫》。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對人間真情、人性等問題的思考。二十一世紀國內相關機構出臺了不少項目扶持中國文學的對外推廣,如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2014年起舉辦“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2013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促進一批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走出國門,且積極展開國際合作,從中培養出致力于現當代文學作品傳播的優秀漢學研究人才、翻譯人才?,F當代文學作品海外傳播途徑不再單一,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輸出作品將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應。
國外翻譯者的相關工作。中國文學在英美文學市場的遇冷,導致相關翻譯工作者的工資待遇等不夠理想。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翻譯工作者主動擔任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工作。國外翻譯者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主要有四種目的:學術動機、商業動機、政治動機、個人動機。主要是漢學家承擔這一工作,這是我國文學對外輸出一個好的模式。
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葛浩文、藍詩玲、威廉·萊爾和白睿文等漢學家、翻譯家積極投身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工作,讓一部分優秀作品在海外開拓影響力。其中,葛浩文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首席翻譯家,他翻譯了老舍、巴金、賈平凹、蘇童、畢飛宇等作家的幾十種小說。獨立出版文學作品是海外翻譯工作者譯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主要途徑,老舍的八部長篇小說已在英美出版,且一部小說(如《駱駝祥子》《離婚》)有不同種譯本,讀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譯本。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老舍作品在英美國家迎來新一輪熱潮。八十年代后,在歐美出版的報紙雜志及作品選集收錄了老舍的短篇小說、散文、話劇、雜文等。美國的《今日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等雜志定期選編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發表,英國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選集》(1995)、《中國現代名家短篇小說選》(2002)等文學作品選集系統地介紹中國作家與作品,這些作品選集收錄了《茶館》《老字號》等短篇作品,英美學界給予老舍及其作品極高評價,認為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超一線”作家。但不可否認,整個譯介事業存在限制因素,文化差異、政治因素和審美習慣直接影響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翻譯是語碼之間的相互轉換,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此外,中西之間圖書的貿易逆差也表明一點,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依舊是“遇冷”狀態。
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文化接近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受眾較小,因此在翻譯階段不僅要考慮作品表層的“語言轉換”還要重視作品內涵的“文化轉換”。第二,刻板印象。一些海外讀者已經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形成了固有印象。在長達五十年的“冷戰思維”影響下,中西方文學傳播與接受必然受此影響。第三,審美接受。通過分析西方讀者偏愛的中國作家及作品題材后發現,不同國家的讀者具有不同的審美習慣。如,美國讀者喜歡個人英雄主義等題材的中國文學作品,英國讀者偏愛歷史主義題材作品。
通過國家政策鼓勵,文學翻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出版社、發行公司的支持為一體,老舍在海外已經取得一定影響力,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例如在英美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書架上中國作品屈指可數,借閱量較小,老舍作品從最初的“熱門”逐漸冷卻。中國文學譯作整體在英語世界的接受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與中外文化差異、譯介模式、譯介及出版發行的系統化、規范化等均有一定關系。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穩步增長、國際影響力日漸提高、始終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傳播將會變得更加廣泛,越來越受到國際范圍內的認可與接受。
二、影視改編
二十一世紀,大眾傳媒發生巨大變化,紙媒開始衰落。文學作品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即影視改編,影視作品以全新的姿態刷新著人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同時,影視輸出成為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
1980年11月至12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西歐的十四個城市演出《茶館》,取得了成功,各地登載的報道與評論有七十余篇。這次演出讓國外觀眾、讀者深入了解老舍。過去國外讀者一直認為老舍只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現在感受到了“劇作家”老舍的獨特魅力。八十年代初,西歐國家開始譯介老舍戲劇。1982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制作,Glazer and Beck(美國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駱駝祥子》上映,這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中美合作制作的影片,《駱駝祥子》電影在國內斬獲多項大獎,但在美國并未引起較大反響。其原因有很多:《駱駝祥子》的第一版伊萬·金譯本將結局改成“大團圓”,電影本身忠于原著造成美國觀眾不解,電影的中式表現手法等很難被海外觀眾接受。制約戲劇影視傳播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表現手法。中西方對戲劇影視不同的拍攝手法與表演技巧讓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影視文化,文學作品的改編需要綜合考慮它們對最終呈現作品的影響。第二,審美理解。影視戲劇的表達方式主要集中在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敘述,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時,會對劇中人物與情節自行解讀。因此,戲劇影視改編要充分考慮觀眾對作品的接受與理解。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的國家,其本身特有的文學作品必定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由此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一方面要繼承其豐厚的內涵,保留最根本、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影視作品在表現形式方面應當化繁為簡,適應世界觀眾審美的需要,以更具有包容性的姿態向外傳播中國故事。
三、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當代文學課程發揮其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外國學生感悟中國文學之美,并掌握口語、閱讀和寫作等技能。現階段,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取教材以《博雅漢語》和《漢語高級教程》等為主流,這些教材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漢語運用能力和漢語學習興趣。國外大學中文系設置了現當代文學的相關課程或者專業。
但通過這一手段傳播的影響力微弱。與上述兩種傳播方式不同,通過漢語課程進行現當代文學的傳播只能停留在“教學”手段,其傳播對象僅為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市場上大多數對外漢語方面的文學教材出現了“重古代輕現當代”和“重現代輕當代”的傾向,部分高校機構甚至直接讓外國學生使用中國學生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選。這些留學生專用的教材收錄的老舍作品有《斷魂槍》《駱駝祥子》等小說,都是在英美國家受歡迎度較高的作品,但這些教材畢竟是文學作品選集,不可能完全顧及每一位作家,因此影響力有限,學生只是對老舍及其作品有基本了解。在對沈陽某高校本科留學生的調查中,大部分已完成現當代文學課程學習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現當代文學”且課程滿意程度較低。雖然通過教學手段傳播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效力較小,但隨著全球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漢語教學將逐步擴大影響力。制約漢語教學傳播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教學觀念。教材的選編、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方法等都會對漢語教學傳播產生直接影響。第二,學生接受。學生的漢語水平高低是決定他能否接受作品的第一要素,只有當學生漢語水平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才有能力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經典文學作品是典范的語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漢語語境,培養交際能力。文學作品承載了中國社會、歷史、地理和人文風俗及思想價值等諸多要素,外國學生從中國文學作品中能夠看見字間的“中國形象”。但這一傳播方式的影響力有限,需不斷完善。當漢語成為全球的“流行語言”,自然會吸引外國學生主動學習漢語,傳播對象的數量擴大,也會促進現當代文學增強其海外影響力。
四、漢學研究
中國文化因其廣度與深度吸引了一大批國外學者爭相研究“中國學”。海外漢學研究與本土學者研究不同,他們通過西方文藝理論視角觀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這讓現當代文學學科向海外延展。海外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諸如夏志清、李歐梵與王德威,他們的研究觀點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促進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形成了“回返影響”。
漢學研究將中國現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沒有對這一時期進行細分。海外學者很少關注該時期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而是從“西方語體”角度解讀文學作品的價值。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駱駝祥子》評為當時最佳的中國小說之一,其結構嚴謹,感情真摯,是真正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小說。但他也認為國內學界過高評價老舍,否定《四世同堂》的文學價值。王德威采用許多西方知名學者的理論批評方法對作家作品重新評價,這促進了國內許多學者開始對經典文本再解讀。但王德威曾說中國現代文學其實就是兩條路:一是魯迅的“諷刺之路”,二是老舍的“幽默之路”,最終目的都是“打倒舊社會,建設新中國”。這個觀點明顯將中國文學現代化歷程簡單化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盲目效仿“漢學研究”只會出現“誤判”“誤讀”等錯誤結論。
溫儒敏在《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一文中指出部分學者對漢學研究過度崇拜,甚至將“漢學標準”作為“爭相追趕”的“風尚”。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屬于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對“左翼作家”幾乎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埋沒了左翼作家的歷史、文學價值。產生于西方語境下的中國文學研究與扎根于本土的文學研究有本質不同,雖有可供借鑒之處,但不可將其作為“先進”“時髦”的標準。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回返成果,合理地吸收其有益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產生于中國百余年的歷史背景下的,不可放棄自身的主導話語權。因中外學者的立場、觀點、方法等因素的差異,海外漢學家在研究現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國內學者的研究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維度:第一,思想維度,海外漢學家能夠將西方哲學思想與文藝思想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第二,審美維度,海外漢學家與國內學者的審美理念不同,漢學家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美學判斷,因此具有獨特的審美取向,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進行新的審美探索。第三,傳記維度,美國漢學家對老舍的傳記研究成果豐碩,如陶普義的《老舍:中國的故事大師》梳理了老舍的一生與創作歷程。海外漢學家對中國作家傳記研究的角度獨特,具有較高的理論及應用價值。第四,跨學科維度。近年來海外漢學家開始用“邊緣學科”或者“新興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地域文化等許多嶄新角度重新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將嶄新的理論與經典作品相結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
結語
中國現當代文學能夠反映中國人民現實生活與精神思想,這些語言文字中展現了真實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是一種必然。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文學都被推向世界,全世界人民都有權利欣賞來自異域的文學藝術,中國文學向海外傳播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也是一種需要。世界需要聆聽中國故事,也需要欣賞中國形象,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在外來文化對國內產生較大沖擊的今天,我們要保持文化自信,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予以重視,充分展示優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楊四平.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回返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
[2]曹文剛.海外漢學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J].出版科學,2017(3):114.
[3]溫儒敏.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J].文藝爭鳴,2007(2):51.
[4]夏禹圣,史兆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的發展方式[J].牡丹,2017(1):103.
[5]朱恬,王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事業與發展歷程研究[J].西江文藝,2017(5):108.
[6]呂游.從翻譯視角看現當代文學在西方的傳播[J].芒種·下半月,2013(24).
[7]張清華.世界視野、海外傳播與中國當代文學[J].文藝爭鳴,2013(08).
[8]耿強.中國文學走出去政府譯介模式效果探討——以“熊貓叢書”為個案[J].中國比較文學,2014(01):66.
[9]舒濟.國外翻譯研究老舍文學作品概況[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