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 艾巧珍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政府與法律;課程教學模式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針。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來,我國民主法治邁出重大步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協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正在日益完善。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利器”,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意。政府是國家進行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機關,是國家表示意志、發布命令和處理事務的機關,也是行使國家權力的主體。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面臨社會的劇烈轉型以及深刻變化的特殊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各領域復雜問題集中呈現,給政府治理帶來諸多挑戰和考驗。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法治政府的形成是建設中國特色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作為國內首家政府管理學院,依托于北京大學的綜合實力,基于法學、政治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優勢,一直以來致力于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與科學素養,能夠引領未來政治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杰出人才。進入21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為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以歐盟、OECD、英美等國為首的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紛紛開展了以核心素養培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旨在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的新一代高素質人才和領軍人物,顯然,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政府與法律”課程作為學院的基礎專業課程,圍繞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進行了多年探索與改革實踐,形成了一套從經典原著到理論學習再到時代議題,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課堂研討與線下自主學習的課程教學模式,即: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小組研討( group discussion)、經典閱讀(classics reading)、實踐教學(practice teaching)四個環節組成的模式,簡稱FGCP模式。本文在梳理和介紹本課程模式的基礎上,對未來課程的實施與改進做進一步的反思,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法律教學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翻轉課堂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熱點,并且已經深入教育教學實踐。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其實質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習理論深度融合,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的顛倒安排,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實現“先學后教”。[1]翻轉課堂的出現,為“政府與法治”課程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本課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嘗試與探索。
1.翻轉課堂教學內容設計
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方向和效果,因此,本課程首先設置了三點目標。一是使學生掌握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規則、基本分類、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掌握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二是使學生充分了解法的起源法的發展,理解法的價值和法的原則,理解自由和公平在法治中的重大意義以及程序正義在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充分理解政府的形成、政府與法治的關系,使學生充分理解政府在法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使學生深刻理解政府依法行政,在法治框架內運作發展的機理;三是使學生能運用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分析和研究與法律相關的社會現象,深刻認識我國的司法改革,剖析法律問題,比較全面地分析相關的法律案件,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使學生能在對法的基本原理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和法律問題的闡釋,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學素養和法律能力。圍繞以上三個課程目標,選定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 創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2.翻轉課堂教學平臺設計
在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過程中,信息技術是學生“課下知識獲取”和“課堂知識內化”得以順利實現的有力杠桿。[2]為使翻轉課堂順利實施,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程搭建了一個多元動態的信息教學平臺。
該平臺包括三個板塊:資源發布功能板塊、提問交流功能板塊、主題研討功能板塊。根據教學目標,教師選擇相關的時事熱點報道和相關學習資料提前上傳到“資源發布”板塊當中,學生可隨時下載和使用。同時,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看到的好的資源或信息上傳至平臺,經教師審核后與其他同學共享。提問交流板塊的主要功能是供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之間交流使用,當學生在線下學習時,可以針對授課內容或相關問題向教師提出疑問,由教師或助教進行解答。 “主題研討”板塊的功能在于提前發布課堂上需要研討的主題與相關要求,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準備,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與同伴交流研討,從而減少“獨自學習”的孤獨和無助感,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3]
“政府與法治”是一門既強調鉆研學術理論,又需要注重結合實踐應用的課程,課堂研討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學的理論,更好地了解法律條例在實踐中的運用,促進學生針對具體法治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辯論,引導學生留心身邊正在發生的政府和法治現象,以便為今后的學術、職業生涯提供知識基礎、思維方法和邏輯訓練。小組學習理論作為當代在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產生巨大影響的理論,形成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成果。研究表明,小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在合作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相互之間形成反饋。[4]基于此,將小組學習和研討引入到課程當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小組分組
首先,教師結合課程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鮮活的時事熱點,如“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禁摩令是否合法”等主題供學生研討。然后由學生自主進行小組組合,形成學習共同體,每個小組由4-6人組成,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教師才參與進來。小組形成后根據小組任務進行分工合作,教師結合課程核心知識領域劃定大范圍。在此基礎上,有的負責查閱文獻,有的負責研讀材料,有的負責進行展示,有的負責報告撰寫等,小組共同完成教師的學習任務,進行課堂匯報展示和完成研討報告。
2.小組評價
小組學習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讓某些同學從他人的學習成果中獲得好處和獎勵,因此,為避免“搭便車”情況的發生,小組學習的評價變得尤為重要。課堂展示匯報前,每個小組要將各自的明確分工做簡單介紹,然后進行課堂匯報,課堂報告與討論由教師或學生主持。隨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教師點評與總結側重于問題討論與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引導、基本學術規范與質量的掌控及縱深拓展思維的啟發上。課堂研討結束后,學生根據課堂討論提出的問題以及新的思考,進一步優化PPT,并撰寫研討報告或小結。教師會根據小組課堂報告的質量對小組進行評價,同時也根據個人分工及任務承擔情況對個人進行評價,最后綜合小組和個人情況對小組學習進行綜合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基本結構,這些基本結構是由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則以及該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等構成的一個體系。[5]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大量的知識往往讓學生無從選擇,而對于學生的學科及專業素養來說,那些構成其整體內核骨架以及精神實質的內容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經典原著即屬于這類作品。
1.原著閱讀與素養提升
簡而言之,經典原著就是那些闡明真理、啟人心智且歷久彌新的原創性著作。無論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一些重要經典原著。[6]如學物理的人都知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學哲學的都知道《理想國》《社會契約論》,學歷史的都知道《國史大綱》等等,這些穿越時代的經典既是歷史的創造性成就,同時也是未來這個學科領域發展的基石和依托。閱讀經典的過程,就是與某個領域中的巨匠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進行專業理性思維的熏陶和訓練。
本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目的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形成法學的基本思維,能夠理解和運用法學原理,經典原著閱讀恰恰能夠深化學生對法學原理和精神的理解以及形成法學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打下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學術積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學術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原著閱讀本身是一件枯燥甚至是費力的事情,本研究力圖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精神和人格的升華融為一體。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進度,確定研討的核心知識點,每次選擇2-3 篇相關領域的經典文獻,圍繞課程基礎理論,設計引導性閱讀與思考的問題,在討論課前發給學生,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學習,同時將洛克的《政府論》作為推薦經典書目供大家閱讀。
2.原著閱讀學習策略
原著閱讀是培養大學生專業素養的一種很好途徑,但同時還需要有進一步的延伸學習策略以幫助其鞏固和內化。第一,讀后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原著后進行讀后感的交流。[7]因為每個人對原著的感知和認識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學生從中受到的啟迪也不同,正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感想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原著的理解,也可以訓練學生法律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提升綜合素養。第二,讀書報告。在課堂讀后感交流后,結合師生的研討以及延伸閱讀,使學生對原著有一個再一次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一份完整的讀書報告,促進學生對原著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促進學生法律思維的深化和精神的內化。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教學都偏重于理論而與實踐相脫離,在法學領域,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不僅影響到法律人才的培養,也直接影響到整個法律制度的正常運行和法制建設的進程。
1.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途徑。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聯合頒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數的15%。加強校內實踐環節……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條件,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8]《意見》從指導思想和具體路徑上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著重強調了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將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相融合,實現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的職業法律人才的目標。本科生階段主要是培養法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法制建設和事業服務,因而,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顯得極為重要。
2.實踐教學的實施方式
實踐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它主要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同時它也是通過實踐形式開展教學的方式。大學生法律素養不僅包括對基本原理和法令條例的理解與掌握,對法律法規及程序運用的訓練,還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像法律工作者一樣思考問題以及進行法律論證和推理工作,處理真實的復雜的法律問題,能夠把法律文本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培養學生從事法律工作和職業的能力及素養。
基于此,本課程主要采用審判觀摩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審判觀摩是由教師選取典型案件,組織學生到法院實際觀摩真實案件審判過程的實踐活動。[9]通過審判現場的觀摩,學生參與旁聽真實案例的審判,能夠親身體會法律和法庭的威嚴,見證庭審各個階段的進程,加深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體會和把握,直觀地體會中國國情下的法治工作的開展情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審判觀摩,與政府官員交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與現實法律應用相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
經過幾年時間的持續改革與探索,圍繞學生綜合法律素養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本課程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和成績,但仍需要進一步梳理和挖掘,將來有待在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完善。
1.完善現有模式和環節
現有的FGCP模式是由翻轉課堂、小組研討、經典原著閱讀、實踐教學四個環節構成的融合線下自主學習、線上交流研討、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為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以鍛煉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法律綜合素養。但在具體操作中,每一個環節都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夯實,比如,翻轉課堂的網上資源建設以及網站維護還需要有更完善的制度,小組研討環節的分工合作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經典原著閱讀還有待進一步系統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整體設計還有待加強。在每個環節設計上都要精益求精,以形成一個更加有效的有機整體。
2.加強課程評價和反饋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指向教學目標的,而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實現了多少就需要通過教學評價來實現,教學評價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也可以為進一步教學改進提供可靠的依據。現有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評價,如通過學生的讀書報告、課堂展示等來判斷學生的作品和成果以及課堂表現。從課程設計來說,需要多樣化、多角度的評價方式來增強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如通過問卷調查等實證方式收集學生對于課程的意見和反饋,也可以請學生在實踐環節對第三方進行訪談調查等多渠道獲得建議。
3.增加課程國際化元素
“雙一流”建設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北京大學更是“雙一流”建設的主力,建設更多面向世界的一流學科,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一流人才,讓他們能夠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重擔,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和擔當。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貿易爭端日益頻繁,需要越來越多的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和慣例的國際化人才,能夠在重要事務上發出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并且能夠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因此,本課程將來可嘗試引入一些國際化的資源和平臺,或者在課程中加入一些經典國際案例等,讓學生有國際化的視野和眼光,形成國際化的視角和思維,為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春梅.高等教育翻轉課堂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16(1):59-63.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3]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1):88-91.
[4]王維平.論小組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4):41-42.
[5][6]何玲華,王哲平.經典原著閱讀與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8(2):38-40.
[7]王婧方.論英文原著閱讀中的學習策略[J].新西部,2014(14):147-148.
[8]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2011-12-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moe_739/s6550/201112/t20111223_168354.html.
[9]鄧建民,李芽.論法學實踐教學形式的完善和更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0):116-120.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