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愛民
摘要:字、音、氣、節,是唱、念藝術中的四項技術要素。這些技術手段都要用來為表達感情、刻畫人物服務,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品來。聲音優美悅耳固然重要,但是,能夠做到在唱、念時以聲傳情,則應該是主要標準。使觀眾通過聽唱,領會傳達的內容。這種唱才是有情之曲、有情之聲。有曲有聲而無情,只能悅聽眾之耳,而不能動聽眾之心。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才能深深地感動觀眾或聽眾。因此,吐字、發聲、運氣,唱腔技巧等,既要規范、科學,又要講技法,還要與其他藝術門類“行之相通,均可借鑒”的融會,從而做到有好的嗓音,才能唱出動人、動聽的聲音。
關鍵詞:蔡英蓮? ?“形象發聲方法”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78-02
戲劇有“唱、念、打,四功五法”等組成。“唱”擺在第一,因此,吐字、發聲、運氣,唱腔技巧等,極為講究,既要規范、科學,又要講技法,還要與其他藝術門類“行之相通,均可借鑒”的融會,從而做到有好的嗓音,才能唱出動人、動聽的聲音。作為地方戲演員,要想學好、唱(演)好,必須具備過硬的唱功;要想唱得好,嗓子的天賦條件固然重要,后期的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嗓子天賦條件不好的,經過科學的發聲、運氣與行(唱)腔的鍛煉,可以練成好嗓子;嗓子天賦條件好的,如果不善于科學發聲鍛煉,好嗓子也會唱壞。
歷代前輩藝術家對于戲劇的如何進行聲、腔等鍛煉,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以及各原因的限制沒有能上升為理論。任職于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國家級傳承人的蔡英蓮女士,當演員時是位執著的治藝者;當教授時又是一位執著的治學者。她曾先后學習“梅派”“程派”,最后投入張君秋先生門下。多年來跟隨張先生演出授課,從張先生教學的得力輔弼,進而成為“張派”藝術教育家。在講學時,她研究梅、程等許多名家演唱中的發聲、吐字、運氣、行腔等,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方法。結合她過去所學到的前輩在聲腔鍛煉方面的經驗,分析研究,從而進行總結,上升為理論。這樣就把前人只能做得到,卻不能說明白,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方法,變成理論教學的寶貴資料。
2012年10月1日至10日,應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王評章院長的邀請,蔡英蓮教授專程到福州,為福建省戲曲骨干演員(閩劇、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和南音)開設“藝術嗓音人門與科學演唱訓練”培訓班。筆者于4-6日,在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五樓排練廳有幸聆聽了蔡英蓮教授講課。
蔡英蓮教授在指導我們(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吐字、用氣方法方面,有獨到的技巧和精辟的理論。如她對“藝術嗓音的性質”簡化為:“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感悟藝術、思維藝術、苦練的藝術”。將“藝術嗓音的規格”劃分為:“甜、亮、脆、水、圓,高、中、低三個音城自如到上下貫通”等等。蔡教授這些耳目一新的論述,令人大開眼界,深入人心,而且猶為好記、好學。
筆者作為地方戲劇種演員,早期在藝校閩劇班學戲時還沒設專業的視唱練耳課,唱腔時老師總是一把主胡一拉,唱一句,學生跟一句。根本不懂什么藝術嗓音規格以及運氣等方法。通過這次聽蔡教授的講課,使筆者多年以來所遇到的聲、(行)腔問題,忽然間毛塞頓開。不僅增長了見識,而且是如饑似渴的做筆記。聯想筆者的行當為丑旦,經常在舞臺上扮演彩婆子(閩劇行話),在聲與腔上,總是強調字咬的明,但行腔總是不圓潤,用的嗓音都是自己的原嗓,根本不知道什么藝術嗓音、規格及腔、鼻、口三腔共鳴等述語,也不知找腦門音與頭頂上共鳴音及如何打開胸腔等方法,更不知嗓音發聲點都用于前頭腔原理,固演唱時聲源不厚、不亮,且黯淡。在唱腔、臺詞發音上也沒有高、中、低三個音城。
通過“蔡氏形象發聲方法”訓練后,筆者懂得了氣息的把握,諸如將氣息行成條線而存至丹田,從上呼出下丹田控制,丹田均勻給氣,吸的越深,氣息越長,歌唱才能主動的道理;知道了開唱時,首先情緒要先調動起來,用鼻腔吸入氣,氣入肺,閉上嘴,鼻根深處往里吸,肺擴大后氣充盈,把氣最后入到丹田儲存住,壓住氣再唱;明白了什么叫腔共鳴:鼻腔、頭腔、口腔、胸腔等“四腔”在一條線上共鳴合一,才能聲音達遠,好聽,悅耳等理論。而且我還照著蔡教授教的演唱中的形象感覺(方法)進行練習:首先,頭頂天,氣人地,立頸、壓肩、開肋、腰漲、吸肚、提臀,頂住丹田(屏氣),吸上腭,口腔送氣呼出,咬住字、穿鼻、放聲,并要有立體感。通過以上練習后,能掌握了老師所教的“用心靈當支撐,打開了胸骨,舒展了面目。在以眼神、鼻梁為點,上吸下嘆,壓肩撥肋,口腔上膛提起,喉管打通,口齒舌尖咬字,唱腔在上胸膛旋轉等以保持氣息穩定”要領。為此,并在后來的表演(唱)中還有了明顯的變化,如唱腔有了韻味,懂了走旋轉音,演唱中有了高低音,且有粗有細,有薄有厚。在藝術表演、情緒等方面的喜、怒、哀、樂、驚、恐等,以及對人物、內心、個性表演有了長足進展,改正了以往一些不善于用氣,發聲的毛病,糾正了偏向,改變了中氣不足、音域打不開,甚至每唱嘶啞的偏向,逐步向唱、念順暢、音色優美及“蔡氏形象發聲法”所教授的藝術嗓音標準“甜、亮、脆、水、圓”邁進。
唱在戲曲表演四功中居于首位,它是角色已經說出來的或者還沒有說出來的(內心獨自)詩的語言配上音樂旋律,由演員演唱出來,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傳統戲曲中,特別是地方戲劇目中,有不少是以唱為主的唱功戲,地方戲曲的名角們都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兼容并蓄,發展創造,各具特色,她們之所以成名成派,主要表現在善于以唱腔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對于唱的要求,總的說應該是聲情并茂,動聽、動情。具體地說就是:字要正,腔要圓,板要穩,情要切。“字正腔圓”是對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拴字如拴兔,每字圓如珠”。唱是唱情的,以情帶聲。不論你的自然音色有多么美,音調多么悅耳,如果不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沒有生命力。戲曲學唱之前,首先要分析唱段詞意,是什么人唱的,在什么情況下唱的,每段每句唱的意思是什么,然后把它朗誦一遍,辨其高低、快慢,將心比心地體會神情,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今后,筆者將謹記蔡教授所授的方法,把蔡教授所教授的精髓——“以情帶聲,以情貫神,以神引唱”作為指導方向,苦學勤練,力爭在表演、唱、念等方面更上一層樓,為觀眾獻上最好、最美的舞臺表演形象和動人、動聽的聲音、唱段。
參考文獻:
[1]王炳心.“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闡述[J].黃河之聲,2018,(24):32.
[2]任占濤.論中國動畫的“唱”和“念”——以戲曲唱腔和念白的移植為例[J].中國電視,2017,(01):90-94.
[3]于林青.關于“韻味”[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3):17-25.
[4]李靜.現代民族聲樂與戲曲藝術的比較研究[J].大舞臺,2014,(07):133-134.
[5]李應紅.淺談戲曲演員如何塑造人物[J].當代戲劇,2014,(04):56-57.
[6]朱夏君.20世紀昆曲唱腔研究三論[J].戲劇藝術,2014,(03):27-34.
[7]李可燕.戲曲唱腔與民族聲樂的關系[J].藝海,2014,(04):40-42.
[8]石生朝.論戲曲唱腔的基本結構特征[J].藝海,2008,(01):60-67.
[9]韓勛國.“字”“聲”“腔”的審美特征與傳“情”——“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新釋[J].中國音樂,2005,(03):135-138+148.
[10]馮效剛.聲情并茂——中國傳統唱論美學思想初探[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4):19-25.
[11]李慶森.戲曲唱腔的發展規律及表現特點[J].音樂研究,1982,(03):71-81.
[12]吳威.論聲樂表演中的“以情帶聲”和“以形輔聲”[J].藝術評鑒,2018,(16):41-43.
[13]王增輝.論聲樂藝術中“以情帶聲”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5,(08):64.
[14]王金晶.聲情并茂 以情帶聲——淺談如何處理好聲樂表演中的“聲”與“情”[J].藝術科技,2013,(04):182-184.
[15]陳建安.以情帶聲以聲表情——淺談聲樂演唱中情感的把握[J].音樂時空,2013,(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