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玥
摘? ? 要: 漢語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必然結果,也是豐富本民族語言的重要手段。漢語外來詞存在一詞多譯現象,本文從漢語外來詞一詞多譯現象、一詞多譯的產生原因及規范外來詞三個角度討論漢語外來詞。
關鍵詞: 漢語外來詞? ? 一詞多譯? ? 規范
引言
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以及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人類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通有無,反映在語言上便是外來詞的引入。
一、漢語外來詞一詞多譯現象
一詞多譯,即同一個外來詞有多種不同的翻譯形式。縱觀漢語外來詞歷史,有三個時期大規模引入外來詞:西漢絲綢之路開辟后、資本主義國家侵華期間、改革開放至今。絲綢之路開辟后,漢語吸收的外來詞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領域。《風俗通·聲音·批把》記載“琵琶”為“批把”,除了“批把”外,還有“枇杷”這種譯寫形式。《漢書》記載“葡萄”為“蒲桃”,除此之外,還有“葡桃”“蒲陶”等譯寫形式。這一時期,外來詞的書寫極不規范,同一事物名稱有多種譯寫形式。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迫切需要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于是,漢語開始第二次大規模吸收外來詞,此時的外來詞是被動接納的,外來詞不僅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語詞,還引進了一些政治色彩濃重的抽象名詞。“德律風”“德謨克拉西”“賽因思”等都是這一時期引進的外來詞。“德謨克拉西”指“民主”,還可寫作“得謨克拉西”;“賽因思”指“科學”,還有“賽恩斯”“塞因斯”等寫法。這一時期外來詞的書寫仍不規范,存在多種譯寫形式。此時期的外來詞如果進一步發展的話,就可能會形成洋涇浜語,甚至演變為克里奧爾語。第三次大規模吸收外來詞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大背景下,我們積極主動地引入了一批外來詞,但一詞多譯現象仍然存在。比如,“芝士”與“起司”“貴賓”與“VIP”等。
漢語外來詞的一詞多譯現象可以從歷時與共時兩個角度分析研究。從歷時角度來說,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翻譯形式。大多數外來詞在引進初期時變動較大,一詞多譯現象比比皆是,最后經過語言社會的汰選,保留其中一種譯寫形式。比如,“水泥”就經歷了“士敏土——水門汀——水泥”三個階段,最終“水泥”作為規范被人們接受。從共時角度來說,指同一事物在同一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翻譯和譯寫形式。比如,“荷爾蒙”與“激素”“冰淇淋”與“冰激凌”等。對于一詞多譯現象,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一些學者依據約翰·斯威勒的“認知符合理論”①推出,一詞多譯現象會造成語言累贅。另一些學者認為一詞多譯現象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
二、漢語外來詞一詞多譯原因
產生一詞多譯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譯借方式不同。同一個外來詞采用不同的譯借形式,勢必會造成一詞多譯現象。比如,“麥克風”與“擴音器”,前者是音譯詞,后者是意譯詞;“VIP”與“貴賓”,前者是字母詞,后者是意譯詞。
第二,書寫形式不同。比如,“冰淇淋”與“冰激凌”“起司”與“芝士”等。
第三,與民眾的文化心理有關。改革開放至今,民眾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有時甚至會刻意追求洋味而采用音譯的形式。一些年輕人為追求新穎的表達方式,不說“浪漫的愛情”而說“羅曼蒂克式的愛情”,形成“羅曼蒂克”與“浪漫”的并存。
第四,與事物所處領域有關。這一點主要針對專名而言,由于所指稱的事物處于不同領域,因此也會形成一詞多譯。比如,“Dove”在食品領域譯為“德芙”,在日用品洗發水領域譯為“多芬”。再如,“MacDonald”在食品公司領域譯為“麥當勞”,用于人名時譯為“麥克唐納”。
一詞多譯現象會對低年齡段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困擾。本是同一個事物,但由于譯借方式或譯寫形式的不同,他們可能認為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比如,將《魯濱孫漂流記》與《魯濱遜漂流記》認為是兩部不同的作品,“芝士”與“奶酪”當成兩種不同的食物。一詞多譯現象雖是語言多樣化的體現,但是一種語言中存在大量這類詞時,則會形成語言累贅。
三、翻譯原則及規范措施
吸收的所有外來詞都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下進行翻譯,不同領域的外來詞應采取不同的翻譯原則。
在專名領域,以音譯方式為主。人名、地名、商標品牌、專著等都屬于這一領域。專名領域的外來詞采用音譯方式,可以準確地表達外來詞的語音形式,也體現了我們對于外來詞專有名詞的尊重。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當盡量選擇文雅、貼合其本身語義的字來書寫。但在實際操作中,經常采用同音不同形的字書寫,這點是需要我們立刻規范的。事實表明,專名領域中,幾乎全部的人名、地名、商標都采用音譯方式。比如,“Edison”譯為“愛迪生”“New York”譯為“紐約”“Nike”譯為“耐克”。
在術語領域,以意譯為主,即照外來詞的意思,用漢語表示相關語素。術語外來詞經常涉及專業核心領域,與民族尊嚴、文化自信等方面密切相關,意譯可以體現出本民族語言的文化特征。術語領域中外來詞的翻譯應當更嚴格,必須規范外來詞的書寫形式。并且,引入術語外來詞時,相關部門一定要經過嚴格審核后才可通行。比如,“software”譯為“軟件”,“shuttlecraft”譯為“航天飛機”。
日常生活領域中普通語詞的翻譯更靈活,也更復雜,它并沒有嚴格的要求,一定要采取哪種譯借形式。一般來說,這一類詞的譯借形式主要取決于語言使用者的接受程度。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領域的外來詞的譯借形式多種多樣。音譯詞有歇斯底里,意譯詞有復制,半音譯半意譯有高爾夫球,借形詞有CT、IC卡等。四種譯借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語詞中都有所涉獵。
其次,同一個外來詞可以采用不同的譯借形式。比如,表示尊貴的客人時,既可以用意譯詞“貴賓”,又可以用字母詞“VIP”。這樣的外來詞,雖然采用不同的譯借形式,但絕大部分義項是一致的,二者并無顯著差異。它們如果同時存在于語言中,就有違背經濟原則之嫌。對于這些外來詞,我們應當尊重語言變化的客觀規律,在必要的時候,通過相關機構的強制性手段,加以規范。比如,在21世紀初期,表示供人臨時雇傭的車輛,按里程計費的交通工具時,有兩種表達方式——“出租車”和“的士”。“出租車”是意譯詞,“的士”是音譯詞。在一段時間內,這兩個詞并存于語言社會中。但是通過語言系統自身內部的發展變化,“的士”這一音譯形式自動退出了語言交際社會。理由如下,以前我們既可以說“打車”又可以說“打的”,動詞后的“車”和“的”是“出租車”和“的士”的省略形式。現在,新出現了一種類似于出租車,但是是通過電話預約的交通方式,我們稱這樣的預約活動為“叫車”而不是“叫的”。這就說明“的士”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出租車”這一種表達方式。由此得出,外來詞的一詞多譯現象可能是一個短暫的臨時現象,語言系統內部會自己發展變化,必要的時候,再用一定的外在手段對外來詞加以規范。
最后,同一個外來詞雖采用相同的譯借形式,但使用不同漢字來書寫。比如,表達一種發酵的牛奶制品時,我們可以用“芝士”“起司”和“奶酪”三種表達方式來指稱。前兩個是音譯詞,后一個是意譯詞。前兩個雖然都是音譯詞,但是采用了不同的漢字進行書寫。對于這種形式的一詞多譯,我們必須采取強制手段加以規范,因為這樣的詞可以看成是等義祠,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是書寫形式不同。
絕大部分外來詞的使用者歸根結底是普通民眾,那么它的譯借方式和譯寫形式都應該尊重民眾的使用習慣。不能一味推崇一種譯借方式,或是抵觸一種譯借方式。過去曾有人一味地推崇意譯詞,認為外來詞就應該采用意譯的方式來引入,抵制音譯詞和借形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都說“IC卡”,“IC卡”就是一個借形詞,如果采用意譯的形式,就會說成“集成電路卡”。在交際過程中,一個人說“集成電路卡”,反而讓聽話者覺得莫名其妙。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以及現在不少年輕人在求新求異的心理驅使下,日常表達中大多愿意采用音譯詞。久而久之,音譯詞甚至也不再使用,直接用外來詞的語音形式交流。比如,有些人表達“我根本不在意這件事啊”時,會說成“我根本不care這件事啊”外來詞“care”代替了“在意”,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過,外來詞的譯借形式不能完全交給語言使用者決定。必須堅持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這一前提。
結語
漢語外來詞歷史悠久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豐富了漢語詞匯,另一方面帶來了一些規范問題。對于漢語外來詞,必須在維護好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并加以規范。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外來詞,應當采用不用的翻譯原則和規范標準。
注釋:
①認知負荷理論認為,由于工作記憶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合理分配認知資源對有效學習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周定國.談漢語音譯外來詞規范化[J].語文建設,1994(10):9-11.
[2]蘇金智.論當前漢語外來詞規范的原則[J].辭書研究,2002(03):16-24.
[3]姜明磊.漢語外來詞多譯并存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4]韓淑紅.兩漢非佛典外來詞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5]李秋明.外來詞中譯之方法探討[J].現代交際,2017(2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