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陳望
摘? ? 要: 約翰·杜威,世界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新穎深刻,通俗實用,至今影響現代教育的研究與發展,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杜威思想給中國的影響頗為深遠,對學校師生和教育研究者,以及對當代中國的青年教育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借鑒和引導作用。杜威一生的著作頗豐,特別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第十一章“經驗與思維”對我們有著重要的批判、借鑒和學習意義。
關鍵詞: 現代教育? ? 經驗? ? 思維? ? 內在關系
一、經驗
首先,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第十一章經驗與思維中,“經驗是主動與被動的結合,是一個實驗和得出結果的過程,只有當這兩個方面相聯結時才能稱為經驗”{1](153)。否則只是一種單方面的活動,沒有現實意義。也就是說只有當它深入現實結果,才能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印象并得出結論才有價值,只有這樣的活動才可以稱之為經驗。
在這里以杜威原話為著手點進行分析。杜威認為如果一個人不能預見他的行為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經驗的人告訴這種行為后果,他就不可能明智地指導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來說每一個行為都是一樣的。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的確很困難,就像有時候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點頭表示贊同但這可能是敷衍,下一次碰到同樣的事情仍會堅持自己的觀念,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其實有些事情已經被前人實踐過許多次了并為社會所認同,比如說1+1=2這里指的是單純的數字加減,沒有值得質疑的地方,如果學習者還在同一個地方糾結的話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富有耐心,對受教育者始終孜孜不倦地傳授觀點和理念。講究溝通方式,采取合適有趣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過程和結果有效性,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實踐經驗,指導受教育者現實活動。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尊重客觀規律,吸收借鑒前人的經驗,提高認識水平。只有達到這兩點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其次,經驗有了積累才具有生命力。真正意義上的經驗不是通過某些純粹的偶然事件得知的,而是通過可預見的結果進行展開和發散,而后又在發散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經驗講究思維的連續性,要求身心同在。對待同一件或者相似的事情,將第一次得出的結果運用到下一次,并發動全身的感官,用眼耳嘴手去體驗,同時開啟心靈感受事物內在的緣由與規律,最終得出結論并進行反思,繼續運用到下次實驗,形成一種波浪式的前進過程,深化認識并將其運用于客觀事物與實踐中,這才是經驗的應有之義。
二、思維
首先,杜威認為思維發生的情境是一個可疑的情境,思維一個探索和觀察事物的過程,是一個調查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結果總是次要的。但是現代教育中結果應該是首要的,思維就是為了把可疑的事情搞清楚,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尚未解決的事,思維探索的目的就是要得出結果,不能到最后似是而非,那么思維就沒有意義與價值。“教育在其廣義上來看,實質上是生活的一種社會延續”[2]。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思維,是要把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結關系,使二者有機地連接起來。同時,不能忽視我們思考時所處的環境。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素都會對我們頭腦的判斷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外化為我們生活中處理事情的方式,經過頭腦中思維的過濾,讓人知道要使某件事發生的條件和該如何做某件事。總之,思維就是要把我們頭腦深處的智慧與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思維的始發段與思維的結果段間搭建起橋梁,使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實施,有明確的目標而為之奮斗。思維有了要實現的結果,才有要實現的動力,形成一種倒逼機制。這才是思維帶給我們真正的意義。
其次,在封建時期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都以維護教權與皇權為中心。即便到了近代,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但與經濟政治發展相配套的文化教育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教育理念相對落后,科學的教學理論體系尚未形成。教育成了當時宗教與現實的工具,教師按照既定的知識與教材單方面地傳授知識;學生不用經過自身的思考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不利于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當時的教育具有典型的兩面性,既啟蒙了思想又束縛了思想,而后者的力量往往更大,對后世的影響更深遠。以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人們從出生起就沿著既定的路線發展,成長過程單調無趣,就像無數個人偶一樣,按照規劃好的模型進行打造,構成了思想的藩籬。杜威認為現代教育應當朝著民主化的方向發展,給予學生充分思維的自由,不加限制和束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但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教育首先培養的是規則意識,自由就像法律所規定的自由那樣,是相對的自由,而不是絕對的自由,教育有了一定的框架,有了教師的引導,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確定目標和方向,少走一些彎路,沿著設定的方向發展,做感興趣和擅長的事情。總之,興趣為主教導為輔,就是說教師只起輔導作用。在交流學習過程中師生平等,但在自主選擇上學生應占主導地位。就像牧羊犬和羊的關系,羊可以在這一大片草場上活動,想吃哪邊的草就吃哪邊的草,牧羊犬就是要讓羊不跨出這片區域,越出紅線的話就會被狼吃掉。簡單來說,有些事不必想太多,結果已經出現,思維已得出最終結論并經歷長期實踐的考驗,那么在這件事上就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并不代表這是完全的無用功。可以將這一過程轉化為自身經驗,投入下一件事情中,充分發揮經驗和思維的價值。
最后,思維領域還講求民主。相對而言第二點所闡述的規則意識與第三點民主觀點并不沖突。現代教育中需要遵守基本規則,而在規則下可以盡情發揮民主。一是學習民主。學習民主是從學習者、教師和教材三方面關系而言的。民主意味著個性的充分發展,個性的充分發展關鍵在于個人理智的自由。因此,學習民主重在尊重和保護學生個性的發展,在于給予學生充分的理智自由。二是教育民主。教育民主是就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而言。學校管理者對課堂教師個性和理智自由的束縛是教育干擾民主的表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育管理者給教師和學生定下了固定的標準,教師哪節課或哪段時間該教什么,該教多少,學生在一個星期內該掌握哪些知識,掌握的程度要達到多深。這些硬性標準只會束縛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自由,使本該歡樂教學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更談不上開發學生智力,培養教師授課能力。因此,將它聯系到我國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既要對教育對象完成必要的素質教育,包括知識與品德等,塑造正確的三觀,傳授科學理論和知識,又要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思維積極性,提升教學趣味性和創造性,密切二者間的聯系,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雙向互動。
三、經驗與思維二者關系
首先,思維是經驗的前提,經驗是思維的結果。“教育過程就是經驗的不斷改組改造”{3]。具體說來在我們著手某件事之前便已經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同時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改造,構建所要達到的結果之后再具體實施。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雖然人類肉體的力量有限,但通過積累經驗發散思維探索規律,掌握客觀世界的運行機制,以此發揮人類軀體以外的主觀力量。例如通過觀察天氣變化的客觀現象,結合過往所經歷天氣變化的經驗,摸索天氣變化的客觀規律,再經過頭腦里的思維加工并做出主觀判斷,引導即將做出的行為。蜜蜂雖能率先建造世上最精美且結構穩固的蜂巢,卻不能稱作思維。人類中最蹩腳的建筑師雖無法像那樣擁有高超的建構技術,卻能被稱作思維。根本原因在于人在實施之前就已經在頭腦中規劃好了,蜜蜂只能基本一種生存的本能,它們對自身所作出的筑巢行為并未帶有主觀能動意識,這一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并未經過思維的過程。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件事時,并未直接開始動手實施,而是先經過思維的加工,逐步完成腦海里已有的部署,并在最終實現既定目標,將頭腦里的思維轉化為現實,變主觀為客觀。這便是經驗與思維二者間的關系。
其次,在經驗與思維的細分領域下,現代教育還注重民主與教育的關系。在民主與教育的關系上,民主是一個比教育更廣泛的概念。民主涵蓋多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等。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道理,但這種道理并不是顯現于事物表面,這就需要我們發揮聰明才智,深入挖掘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而要發揮聰明才智,自由便是關鍵。自由,就意味著拋開繩索,突破屏障。自由地創造,自由地想象。當一個人解除了束縛,便可以將他頭腦深處掩蓋著的才能充分發掘。同時,通過發揮自己的才干,帶動周圍的人進行思考,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帶動可以稱作是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者若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民主才真正成為教育的有力推動者,否則只會是教育的一種看似促進,實則拖累的束縛。
總之,在現代教育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影響比較深遠,經驗與思維正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當代教育中最常見的名詞,但要真正做到經驗與思維二者的辯證統一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要求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批判和繼承杜威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科學運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
[2]張遠新,王婷婷.論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2).
[3]劉梅梅,陳云奔.杜威教育思想的社會價值取向[J].教育評論,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