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祥
課堂導入是任何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一門教學的藝術。巧妙的導入設計能先聲奪人,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引發聯想、激起探究欲望,為一堂課的成功開展鋪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導入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起著提綱摯領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師如果能夠設計出構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導入方式,就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使教師的引導作用得以強化,從而為課堂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依然更多地依靠直觀形象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嘗試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中設計和使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媒體的優勢緊緊抓住小學生的年齡學習特點創造形象生動的效果,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學習創設良好的開端。
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需要的是慧眼選擇,巧妙設計。下面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信息技術在課堂導入中的應用。
一、投影的應用
信息技術學科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前后連貫,新舊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同時又是后續知識的基礎。教師在導入時,應用投影適時出示圖片,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復習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必要的鋪墊,以適當縮短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差距,使新舊知識之間出現合適的梯度。對于構架整體知識體系。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著獨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作品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學過的Word軟件入手,對比兩個軟件的界面構成,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找出相似和區別的地方。這樣,學生能很快的熟悉Powerpoint軟件,并能更快更好地使用這個軟件。信息技術課中關于自定義動畫的這節課,就可以使用投影對比導入的方法。一張是靜態的幻燈片,另一張是進行自定義動畫處理過的動態幻燈片。很顯然,動態的幻燈片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以此導入新課,自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視頻的應用
教師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領悟,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主題中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故事和身邊的生活事例等多種形式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視頻導入的動態畫面、逼真的聲響效果、豐富的色彩對學生不同感官產生有效刺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強化學習動機。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我用多媒體播放凱巴伯森林的美麗畫面,并在畫面的欣賞中直觀理解松杉蔥郁、生機勃勃等詞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欣賞著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悠揚的輕音樂,孩子們就像置身于那片美麗的風景中,自然地將課文的第一句讀的美麗動人,充滿向往之情。然后畫面一轉,出現花木凋零、林地裸露、狼骸遍地、病鹿茍延殘喘的畫面,在強烈的對比中給學生創造出極大的震驚,從而激發學生對下文的學習欲望。學習《彩色的翅膀》課文前,考慮到學生對于邊防海島認識的局限,先放半分鐘荒涼孤寂的海島的錄像視頻,讓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認識海島的條件艱苦,在激發興趣的同時也為后面揭示戰士們的崇高品質作好鋪墊。
在教學科學課《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下載《動物世界》的相關片段來了解食物鏈的構成,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食物鏈構成,自己能夠簡單地繪制出食物鏈。
敘述與新課有關的數學歷史故事或利用視頻播放數學家的事跡,這種利用視頻講故事的方法,不但圖文并茂,而且表演力更強,使學生印象更深,同時更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愛數學的熱情。如講到圓周率時,利用視頻呈現我國古代數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然后說到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感知數學。
三、課件的應用
對于一些學生陌生的事情,限于條件教師也無法拿來實物的,這種實驗演示的方法無異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在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我先由學生說生活中的玻璃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然后由多媒體課件演示用榔頭敲擊夾絲玻璃的實驗,學生預習中的疑慮一下子消除,好奇心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鋤禾》這首詩是講農民勞動辛苦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導入課文時可出示多媒體視圖課件《老農鋤禾》讓學生細致觀察,教師有感情敘述圖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烈日下,一位農民爺爺手握鋤頭鋤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頭上的汗滴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會兒,擦擦汗,繼續鋤起來。同學們,這位農民爺爺辛苦嗎?糧食來得容易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鋤禾》這首詩。”
四、音頻的應用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聽有趣的故事。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變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課,教師可把貝多芬的故事配上月光曲播放給學生聽:“在兩百多年前,一位德國少年出身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17歲就擔任音樂老師。可她后來卻失去了聽覺,對于自己的坎坷命運他并不氣餒,以超人的毅力創作了眾多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成為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這位作曲家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課文《月光曲》中的主要人物—貝多芬。”
《晏子使楚》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晏子三次與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現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氣。在以前的教學中,有很多學生經常提出這樣的疑問:晏子從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為何不掉頭回國?這次出使楚國的用意為何?針對這樣的疑問,我利用播放評書的形式講述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齊國在外交上緊張的政治局勢,闡述出晏子出使楚國的必然性,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晏子愛國的品質。評書講述形式非常有氣勢和感染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的導入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精妙的構思、高超的授課技巧,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努力探討、挖掘課堂導入的多種呈現方式及其應用,使我們的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充滿活力、充滿快樂,成為學生永不枯竭的知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