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萍
摘? ? 要: 詩詞音樂創作課是跨學科跨模塊的綜合課,探索了音樂與古典詩詞的關系。古典詩詞有格律,音樂創作有技法,兩者結合考驗了學生的文學功底和音樂素養。本文立足于高中音樂課堂,將唐詩融入音樂創作,挖掘詩詞與音樂的共通之處,提升音樂課的內涵,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與音樂創編的能力,從歌詩傳唱維度對音樂創作課進行初探研究。
關鍵詞: 音樂課堂? ? 唐詩格律? ? 創作技法
詩詞音樂創作課分為詩詞的音樂性、音樂創作技法、基礎視唱練耳這幾項內容。只有將這幾個因素巧妙地結合,進行通俗簡單的教授,才能實現學生的創作成功,為詩詞創作出新的旋律,實現“詩樂合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詩詞之美,音樂之巧妙多變,這樣的創編課堂才是詩意的音樂課堂,才是有挑戰性的創作體驗。
一、歌詩傳唱越千年——歌詩同一共為美
中國古代詩歌往往與音樂是共生的、水乳交融的關系,在創作上都講究節奏、韻律與音調。尤其是詩的國度唐朝,留下的四萬八千多首詩作都是詩人們留下的寶貴的音樂史料與創作源泉。但是由于古代記譜法的不完善,這些古典詩詞從“耳的詩”變為“目的詩”,實為憾事。
(一)以唐詩為媒——挖掘詩詞的音樂性。
《詩詞音樂創作》一課選擇唐代近體詩作為歌詞。龍榆生在《詞曲概論》中道:“唐人的近體詩、絕詩,本身就有鏗鏘抑揚的節奏感,音樂性非常濃厚。拿來配合曲調,是最適宜不過的。”沈約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唐代近體詩就是運用這些方法建立起來的,因而有了規律的高低起伏、長短變化,聽起來朗朗上口,和諧動聽。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使音樂與詩詞吻合無間。唐代許多大曲都是借用詩人的近體律、絕句作為歌詞創作的。選擇《陽關三疊》這首經典的唐代大曲進行鑒賞,選擇五言絕句“紅豆生南國”的《相思》進行創編,非常有代表性。
教材分析:
《陽關三疊》,中國古曲,又名《陽關曲》《渭城曲》。該曲取材自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篇絕句后來成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詩外,加入由原詩詩意發展的若干詞句,故名《陽關三疊》,為當時的梨園樂工廣為傳唱。
《相思》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五絕。此詩寫相思之情,卻全篇不離紅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關合相思之情。全詩極為明快,又委婉含蓄,語淺而情深,相傳當時即為人譜曲傳唱,流行江南。
(二)以微課為輔——簡化解決重難點。
只有在課堂實施中把詩詞格律簡單化,將格律的學習簡化為節奏與旋律兩個部分,才能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詩詞中字句搭配成為旋律節奏的基礎,而詩詞中字的平仄與押韻則影響了旋律中的音高走向。《康熙字典》載:“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根據漢語聲調的規律創造旋律是有章可循的。本課通過唱、讀《陽關三疊》兩個環節尋找此規律:一是通過微課的跟讀,總結出字詞的頓歇體現了音樂的節奏,即七言四三的音節規律與旋律中小節線的劃分是一致的;二是通過唱譜,發現字詞平仄的音調與旋律起伏是一致的;三是在互動環節中教會學生根據字詞的平仄高低劃旋律線。這樣,學生就掌握了訣竅——按照詩詞的節奏與平仄初步擬定節奏與旋律的走向,為第一句旋律奠定了基礎。
實施要點:
1.格律:詩、詞、曲、賦等關于字數、句數、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應遵守的準則。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后,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在本課中將格律簡化為音樂要素:節奏與旋律兩部分。
2.在讀與唱的環節中,要配合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每句詩分為“四三”兩個音節,用“/”隔斷,在唱的環節恰好與小節線重合;每小節的重音與(譜例一)中2/4、3/4、4/4的強弱規律基本吻合,體現了朗讀節奏與旋律節拍的統一。
3.讀唱的環節,手指不停地劃旋律線,教會學生通過字詞的平仄劃旋律線,在微課中圖文動態顯示。板書中通過韻腳的平仄與樂音的對應,再次強調按照平仄譜寫樂音。
二、傳統與流行相結合,實現課堂上歌詩的碰撞
《課程標準》要求“初步掌握音樂作品結構的一般常識及基本的作曲手法”。通過學習經典的古代藝術歌曲,學生初步掌握了音樂作品中詞曲結合的關系,再運用作曲技法為指定詩詞配樂,詩詞結構短小,格律嚴謹,哪怕學生基礎較弱,使得為詩詞編配旋律成為可能。
(一)傳統技法為手段,凸顯“時尚感”的音樂本體。
聲律以漢字音節特點,以宮商角徵羽分韻,以五聲配字音。所以,我們選用中國的五聲調式為詩詞編寫旋律。五聲調式是五度相生的關系,宮生徵,商生羽等,與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對應,可以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五聲調式的級進與跳進避免了不和諧音程的出現,使得旋律和諧好聽。課中選取的《父親》《我和你》等流行音樂作品,大多為五聲調式構成。
在課堂實踐中選取中國傳統的作曲技法,引用(模仿)、同首換尾、魚咬尾等,每種手法對應一句詩的旋律創作。第一句,引用的手法緊密結合第一部分的學習,詞曲關系要基本符合格律。舉例要有對比性,如《國家》和《蘭花草》兩段旋律節奏上都符合,但旋律上第一個更貼切。第二句,同首換尾(兩個樂句前半部分完全一樣,后半部分有所變化)的技法通過齊唱《父親》(譜例二)與《我和你》的片段掌握,詳看譜例二。這種技法應用廣泛,如《念故鄉》《山不轉水轉》等。第三句,魚咬尾(后一樂句的第一個音與前面樂句的最后一個音相同)這種技法可以創造出大段旋律,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課堂上用《月滿西樓》《布拉格廣場》啟發學生,寫出相思第三、四句旋律。這樣就實現了學生的集體創作,不論學生基礎怎樣,都可以隨口創作出新的旋律,非常令人驚喜。
實施要點:
學生靈活使用技法與樂音進行創造性創編活動時,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句都要充分利用格律的旋律線進行基礎創作,避免改變字音字義;鑒于詩詞的起承轉合,在第三句上節奏與旋律要稍作改變;音的排列可以圍繞主音進行變化從而體現調性的特點;在創作中多用級進、少用跳進,避免不協和音程的出現;最后一句要有結束感。學生作品舉例如下:
譜例一:
譜例二:
(二)游戲中學習,滲透基礎視唱練耳的教學。
《課程標準》提到“嘗試為歌曲譜曲、為旋律配置簡易伴奏”,學習運用好節奏、節拍、旋律、和聲、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音樂要素才能表達音樂。例如,本課一開始就帶領學生為疊字詩《寒山》進行編配節奏,在教師彈唱與學生節奏律動中訓練節奏與和聲配合。第二,在創作之前通過彈唱音階、填唱樂音的游戲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選取的作品一定要生動有趣、有時代特色,如《青城山下白素貞》《滄海一聲笑》等膾炙人口的曲調,使學生迅速視唱與練耳。
另外,音樂體驗課堂中的游戲互動、教學技巧也非常重要。比如:1.煽情烘托,讓學生吉他伴奏演唱網絡改編作品《將進酒》,緊接著詢問還有哪些作品是詩詞改編的,學生踴躍表現:《明月幾時有》《清平調》《花非花》《菩薩蠻》《沁園春雪》《紅樓夢組曲》等。教師語言導入:“聽著他們,我們仿佛穿越時光隧道,進入了古人的內心世界,家國、人生、親情、友情,感受到古老而多情的中國。詩詞與音樂都以抒情見長,創作十分講究,幾千年來,‘音樂入詩,詩入音樂都是個熱門話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2.講故事,如唐代詩人大多“精于詩工于曲”:王維善彈琵琶,李白善古琴,白居易是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古有唐明皇邀請李白創作新詩,讓寵臣為其提鞋,宰相為其研磨,求“詩”做“歌”,詩成“按律譜曲”的佳話,充分體現了詩詞入樂、歌詩傳唱的盛行。3.師生合作,《寒山》學生打節奏,教師彈唱自己創作的旋律,共同感受詩詞的意境之美。4.舉反例,采用格律的知識進行引用模仿時,采用《蘭花草》的旋律55? ?33? ?2,產生了“紅豆生難過”的錯誤字義。5.彈奏齊唱學生寫作的旋律,激發保持興趣,不斷獲得成功體驗。6.及時評價,好的創作要及時準確地評價,融入所學專業知識,鼓勵創新。
三、創新中繼承,體驗跨學科串模塊的多域課堂
“學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這一堂初探課,穿插了音樂必修與選修兩個模塊,探索了詩樂同源、共為連體的關系,體現了當代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創新性體驗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探究了音樂與詩詞交融之美,用格律與作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音樂創作,感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初次嘗試的課也有一些不足,在以后探索中將不斷更新糾正,盼望著“詩樂合一”,古典詩詞更加“美聽”。《尚書·堯典》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為實現這一盛景,我們應當不斷挖掘詩詞與音樂相通之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加強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推動世界文化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龍榆生.詞曲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黃新平.論古典詩詞的音樂美質[J].音樂創作,2013(6).
[3]霍磊.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的共生性與同一性[J].學術交流,2013(4).
基金項目:“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淄博市重點課題“高中階段古詩詞唱誦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ZJZ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