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秀華
摘? ? 要: 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是幼兒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幼兒園班級自然角的科學與動態設置,有效幫助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幼兒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大自然科學的欲望,有助于幼兒科學認知、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本文在對A市幼兒園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目前幼兒園在班級自然角布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幼兒教育? ? 班級自然角? ? 布置對策
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是指幼兒園通過利用班級的走廊、窗臺、陽臺等角落,為幼兒提供飼養動物、栽培植物、陳列農作物等潛移默化地開展科學活動的實驗場所。科學、動態的自然角能很好地幫助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幼兒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欲望,有助于幼兒科學認知、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提升。
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是幼兒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幼兒園班級自然角的科學設置,一方面能讓幼兒在觀察、探索自然角動植物等的同時,獲得更豐富的自然經驗,對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感興趣,激發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記錄和觀察,探究自然科學現象和問題,進而激發愛護動植物、關心和親近自然及珍惜自然資源的情感。本文基于對A市多所幼兒園調研,分析當前幼兒園班級自然角設置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1.幼兒園班級自然角存在的問題
1.1投放材料的類別較少、班級間布置同質化現象明顯。
調查發現,多數幼兒園班級投放的植物是家庭常見的一種或幾種盆栽植物,如爬山虎、常青藤。這些植物對幼兒園學童而言,缺乏新鮮感。其他植物的投放則以洋蔥、大蒜等居多,常見農作物種子主要是市場上幾近干癟的土豆、玉米。在問及種類單一原因時,教師認為主要從幼兒的安全考慮,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植物如仙人球、仙人掌等帶刺類均不涉及,由此植物可選品種較少,特別具有觀賞價值或栽培價值的植物幾乎未登上自然角的舞臺。
同一所幼兒園的各個班級所投放材料的重復現象較為明顯。部分班級甚者擺放的位置和類別均一樣,未能根據本班幼兒的身心特點投入適合本班幼兒探究的材料,較少體現創新性和新穎性。班級自然角的材料是幼兒園統一采購和投放,以實現規范管理,這種同質化的管理模式無法使幼兒對班級自然角產生足夠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對自然物的探究和觀察,是自然角很少有“來客”的原因之一。
1.2班級自然角使用頻率偏低
通過走訪發現,與其他活動區域相比,班級間自然角的使用率偏低,班級自然角使用登記冊一周僅有0—2次登記記錄,有些私立幼兒園甚至沒有相關登記手冊。此外,幼兒與班級自然角有效互動有限,幼兒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幾乎不涉及班級自然角的教學與引導。部分教師認為班級自然角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的意義有限,幼兒園其他區域已有相關布置,班級自然角的布置顯得有些多余,無實際意義。在已有的班級自然角中,相應的設置多數基于幼兒園硬性要求和班級綠化需要,展現班級美觀。因此,這樣的布置相當于擺設,當問及幼兒對角落布置的興趣時,幼兒認為這些植物家里都有,沒有新奇和新鮮感。久而久之,自然角處于有形無實的尷尬狀況,難以有效發揮班級自然角應有的教育價值功能。
1.3自然角活動的開展缺乏相關工具和材料。
班級自然角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相應的操作工具和材料。幼兒通過使用這些工具和材料,才能真正體驗自然生命個體,珍惜和愛護動植物,發自內心地與自然進行情感交流。然而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材料的投放都是成品的植物,沒有活體動物。在現實操作性體驗過程中,難以提供兒童在自然角利用的工具和材料,如鏟子、水壺等。這就意味著自然角的動植物不需要幼兒照料,植物生長過程中無須進行松土、施肥、澆水等系列操作。幼兒在自然角中就無法體會到照料植物帶來的快樂,誤解動植物成長過程,同時幼兒在生命成長的意義與快樂方面情感投入少,獲得感低,不樂意投身于自然角的探索中。
1.4教師對自然角的用心不足,自然角布置的深度不夠。
走訪發現,在幼兒教師隊伍中,僅少數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幼兒教師知曉并意識到自然角對幼兒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及其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希望通過開展一些班級自然角活動豐富兒童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以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實現一定意義的生命情感教育。一些教師對自然角的用心不足,未能較好地規劃自然角的區域深度。教師對所投放材料是否適宜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否適宜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與當前教育活動有關聯;這些材料是否符合時令要求等沒有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即便有幼兒走進自然,也只是走馬觀花似地了解植物或動物是否還存活,這樣的探究僅停留于存活狀況的表面探究,并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證,這樣的自然角對幼兒的發展意義有局限性。
1.5教師對幼兒在自然角活動的指導不足。
基于動植物生長的需要,自然角多傾向于設置于班級的走廊、窗臺、陽臺等角落,多與班級其他活動區不在同一空間,幼兒區域活動時,自然角很少受到教師和幼兒的光顧,即使有部分幼兒來到自然角,教師也無法分身對這個區域幼兒進行指導。調查發現,部分班級在自然角投放了觀察記錄表,但這樣的記錄表就是基于形式。幼兒在觀察后想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實質上不能正確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久而久之逐漸失去觀察興趣。因此,在教師指導不足的情況下,自然角的教育功效自然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2.幼兒園班級自然角布置的對策探析
2.1豐富投放材料的類別,實施季節動態調整。
根據不同季節投放不同類別的材料,材料類別的豐富性能首先吸引幼兒的眼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興趣。在材料投放時,充分結合幼兒安全等實際情況,可投放觀葉類植物盆栽菊花、水仙花等季節性觀花類植物。同時結合季節變化提供結合時令的動物,如春天可投放外形特征變化較明顯的小蝌蚪。此外,還可投放烏龜、蝸牛等幼兒喜歡的動物。再者許許多多非生物也構成了美麗的大自然。因此,自然角可放置不同顏色或者幼兒少見的海石。另外,投放動植物標本亦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如蜻蜓、蝴蝶、銀杏葉等動植物的標本。
2.2結合主題,充分發揮搬家自然角的效能。
自然角之所用會出現使用率較低,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較少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與幼兒的經驗銜接不緊湊,與當前幼兒生活實際和幼兒園實際脫節,難以發揮自然角應有的教育價值和功效。因此,教師可巧妙將班級近期開展的主題與自然角有機結合,提高自然角的使用率。例如,最近班級在開展“春天多美麗”主題,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自然角中動植物在春天展現的容貌與痕跡,感知春天及生命的可貴和美麗,也可以作為主題活動的延伸讓幼兒自主探索春天,如此呈現主題活動有序開展的鋪墊,再加上自然角的適當補充,幼兒既深入認知春天,感知春天的美,班級自然角又發揮了相應價值與功能。
2.3提供安全可操作的必備工具和材料。
教師可在自然角提供幼兒可操作且安全性較強的必備工具和材料,如塑料鏟子、兒童切切樂水壺、水杯、放大鏡、觀察記錄手冊等,在投放材料和工具時,應根據自然角區域的投放適量的材料,避免因材料和工具不足而影響幼兒探究的情況發生。此外,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還應避免安全隱患,盡量避免提供尖銳或有破損的工具和材料。同時,應定期對投入自然角使用的這些材料和工具進行檢查和更換,若有破損,則立即更換,保證幼兒高效投入自然角的探索中。
2.4提高教師對班級自然角的認識。
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班級自然角的意義,用心布置自然角,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教師是自然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應該意識到幼兒才應該是班級自然角使用者和日常管理的主人,讓幼兒參與到班級自然角的設計和管理工作中,讓自然角變為幼兒喜歡的活動場所,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提高幼兒對自然角的興趣及責任感。
2.5教師有計劃的引導。
幼兒在自然角探究的同時,教師的支持和引導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教育時機的把握有助于幼兒有意義的探究。科學探究中幼兒的發問、猜想、假設、驗證到得出結論的每一個環節,教師的提問和引導至關重要。科學的本質在于探究,在幼兒與自然角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重視幼兒的探究過程和探究體驗,萌發幼兒的探究欲望,讓幼兒樂于探究。
2.6注重家園合作,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優勢。
注重家園合作,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優勢,可謂是優化自然角教育作用的一大助力軍。幼兒園家長從事的行業較多,經驗更豐富,教師可邀請對自然角經驗豐富的家長為幼兒進行現場指導,如有的家長對飼養烏龜有較豐富經驗,可以邀請其現場為幼兒解答與飼養烏龜有關的問題;有的家長有較豐富的植物水培經驗,可邀請其為幼兒現場展示如何有效進行植物水培。家園教育合力的形成,既充分發揮了家長資源的作用,幼兒樂于參與其中,又發揮了自然角的功效。
綜上,要充分發揮自然角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應對自然角的內容、布置、管理、功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究,深入思考,加強管理,并注重對幼兒的引導,讓幼兒愿意走進自然角,樂于探索自然角,并喜于收獲自然角,通過班級自然角這個小窗口,彌補幼兒對自然認識的不足,實現幼兒樂于發現自然,探索自然和熱愛自然與生命。
參考文獻:
[1]盧艾雯.精心創設自然角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J].早期教育,2011(12).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黃姣.角落,該如何存在——淺談幼兒園自然角現存問題及優化策略[J].學苑教育,2017(15).
[4]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周淑慧.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曾梅芬.提高幼兒園自然角創設的有效性[J].黑河學刊.2012(10).
[7]溫秀琴.主題活動背景下科學區材料投放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導刊,2014(8).
[8]張春美.種植園地中幼兒種植行為的觀察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9]張建敏.讓自然角發揮應有的功能[J].早期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