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明
摘要: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文化的失憶也逐漸顯現出來。城市公共空間是傳承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場所,對城市文化的保存和建構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從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角來探討文化記憶的傳承方法,通過研究老門東和新街口的文本,意像和儀式,來探討城市文化記憶的傳承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公共空間;城市文化記憶;意象;文本;儀式
一、南京市公共空間歷史遺留現狀
南京位于江蘇省西南部,有著豐富的城市文化記憶,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1]。城市公共空間作為構成城市龐大系統的重要要素,作為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有傳承城市的文化記憶的責任,文化記憶的傳承是通過文本,意象,儀式實踐來實現的,揚.阿斯曼在《集體記憶與文化身份》中指出文化記憶的概念包含某個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持有的可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向系統,儀式系統,他認為集體形象的建構和延續依托各種文化層面上的符號和象征(文本,意象,儀式)。[2]然而城市公共空間的快速建造和消費文化的滲入使得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文本逐漸缺失,意像開始模糊,儀式逐漸消失。
二、南京市公共空間的具體案例分析
(一)公共空間中的文本系統
新街口是南京市市中心,主要以商業為主,只注重利益,不注重歷史的文本信息。街口建筑上的led廣告,路邊的廣告牌,商店的現代化logo等,都是消費類的文字信息,地名是現在新街口能在室外指示牌上見到的唯一的歷史文本。新街口保存有文化記憶的空間也被商業性空間擠壓,例如,1943年在新街口廣場西北側建成的紅樓書場,原名大鴻樓劇場,現在在原址上建起了金陵飯店。新街口將記載文化記憶的文字信息換成了能帶來廣告效益的消費文字信息,將存貯著歷史文字信息的空間變成利潤高的現代商業空間,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空間中的文化記憶,造成了新街口文化氛圍的缺失,文化記憶的斷層。
老門東屬于南京秦淮河景觀帶的一部分,是近幾年剛進行修繕的歷史街區,對于歷史文本的信息非常重視,進入老門東的大門就有牌坊,上面是楷體的繁體字地名“老門東”,它的各個巷子的名字“箍桶巷,三條巷,邊營等”也都被保存了下來。老門東還將舊廠房進行改造,將廠房改造成了南京書畫院,金陵美術館,老城南記憶這些保存文化信息的空間。同樣也有南京越劇博物館,城南舊影,俊惠書屋這類產業來傳承和保存城市的文化記憶。空間中也使用了新的文本媒介“影片”來傳播文化信息,晚上將3d影像投射到城墻上,3D影片主要分為倒計時、城墻頌歌、煙雨秦淮、城南記憶、門東新顏五個章節,以3D互動、光影變幻展現老城南的歷史積淀和保護復興,增加了趣味的同時,更是傳播了這個城市所獨有的文化記憶。
(二)公共空間中的意象系統
城市公共空間的意象系統是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之一。哈布瓦赫指出記憶是一個與他人、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的現象。[3]人們看到金字塔這個形象就會想到埃及的文化,看到園林就會想到蘇州,正是這些意象才使得文化記憶可以很好的傳承。
新街口作為南京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它經歷過一些大的變化。在空間的結構和形態方面,新街口的變動是比較大的,但是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這句話在新街口沒有起到效果。在公共空間的建筑形態和功能上,新街口的建筑尺度越建越大,街區的文化記憶也開始斷層。新街口步行街的亭子也是完全現代的設計風格。新街口主要是玻璃和鋼筋混凝土材質組成的建筑,地面有柏油路和大理石路組成,由于是在市中心,各種燈光的顏色交織在一起。公共空間中的空間結構和形態,建筑的形態和功能,景觀元素,材質,聲音都沒有很好的承繼新街口之前的意象。
老門東作為一個歷史街區,它的意象系統保留的完整,同時改造也給街區帶來了活力。老門東在空間的結構和形態上很好的延續了之前的結構。各個巷子,建筑的布局,建筑的高度和街道寬度的比例。老門東東西向的主要街道為剪子巷,三條營,邊營,新民坊。而南北向的主街巷為箍桶巷,這也是主要的步行街,中間還有很多小的巷子,陶家巷,雙塘園巷,小巷和轉龍巷。建筑的密度和布局也是按照之前的排列建筑緊挨在一起。在建筑形態和功能的延續上,老門東由于改造之前建筑已經被破壞變成了水泥樓房,所以在改造的方法上將他推倒重建變成了仿古的建筑。改造前的建筑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民居建筑,一類是近代工業建筑,一類是現代多層或高層建筑。改造后的老門東將破壞風貌的現代建筑做成標準徽式的青磚小瓦的仿古建筑,將近代工業建筑重構變成了符合街區風貌的博物館,同時對傳統民居進行了修繕。老門東在建筑的功能上,則是把原來的居住空間全部改造成商業空間,這雖然活躍了空間的氛圍,重新給街區帶來了活力,但將本地居民全部遷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文化記憶。吳良鏞曾說“城市的細胞總量是要更新的,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爛不堪者”[4]功能的替換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當地的居民也不是破爛不堪者,作為文化記憶的傳承者,當地居民應該被妥善安置在街區內。但是功能替換的太唐突,沒有銜接好。
(三)公共空間中的儀式實踐系統
保羅康那頓認為文化記憶是通過儀式的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在《社會如何記憶》一書中他說“我的論點是,如果說有社會記憶這回事情的話,那么我們有可能在紀念儀式中找到它。”[5]他還認為身體實踐是紀念儀式的本質,儀式是靠實踐完成的。
新街口在民國的時候經常在廣場上舉辦游行,集會,現在舉行儀式的廣場被改成十字路口,供車輛和交通使用,之前舉辦儀式的場所已經沒有了。雖然現在商家也會舉辦一些活動,但都是消費類的活動。人與空間的互動或者說是實踐也只是停留在買賣階段。
老門東則經常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來活躍文化氛圍,傳承文化記憶,例如2017年6月8日上午,在老門東舉辦了一場‘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為主題的檔案宣傳活動。老門東給這些文化記憶活動提供了空間,這些文化活動不僅體現了文化氛圍,也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在傍晚的時候,老門東的水池邊會有霧噴出來,這些有霧的地方往往是人活動最多的區域,人們經常拿手去觸碰,或者是去拍照,夏天的時候,在箍桶巷中間的噴水景觀經常會有小孩在其中游玩。這些互動景觀也是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因素,人們可以通過這些互動更好的融入街區環境,感受文化記憶。
三、結語
以上的兩個案例雖然一個是商業街區,一個是文化街區,但是同樣具有參考價值,都能夠得出公共空間中城市文化記憶傳承的經驗:
重視文本系統:城市公共空間的傳承首先要重視之前的文本信息,文化記憶就是因為文字的保存才得以超越時間和空間,保護好空間中具有文化記憶的文本,例如地名,并在公共空間中專門留下一塊地方保存文本系統。
承繼意象系統:城市公共空間要適當的對意象進行取舍繼承,公共空間的意象主要由總的空間形態,建筑形態和功能,景觀形態,空間中的材質,空間中的聲音構成,對這意象的保護和重構也是對記憶的延續和發展。
實現儀式和實踐系統:公共空間中可以舉辦儀式活動或節日活動,并為傳統的儀式留下空間,例如端午為了紀念屈原,每年都會在莫愁湖公園舉行的劃龍舟比賽。同時建造互動景觀也能夠實現儀式和實踐系統。
參考文獻:
[1]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揚.阿斯曼.集體記憶與文化身份.
[3][6]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4]吳良鏞.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
[5]保羅.康那頓.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