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淏予
摘要: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大中小學中循序漸進,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思政課教育的客觀需求。體育院校中開展思政課有其獨特性,要結合教授學生群體自身的特點,不斷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才能實現育人功能,使思政課真正走入學校、學生心中。
關鍵詞:體育院校;思政課;獲得感
具有專業特色的體育大學,在校學生無論是精神面貌、性格養成特征,和校園的環境都有其不一樣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時,不同于一般院校的要求,結合體育院校的思想特點,提供更有針對性、更貼近、更具接受性的思政課教學,使這些習慣把體育場當課堂的學生,在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能真的感悟到思政課帶來的獲得感。
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內涵和構成要素
思政課“獲得感”,要注重包括知識獲取、能力提升,也包括課堂體驗。每門課的教學都有其豐富內涵,有不同的要求,也要達到不同的目的,獲得感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
(一)思政課獲得感的內涵
首先,具有教育供求互動內涵。大學生思政課教育要想具有育人功能,必須要從授課對象的需求和特點出發,切實的從學生課堂上的所思、所感來進行,從學生的自身主動性出發。積極培養學生的主體存在感,引領他們自主參與到教學中來,達到思想的交匯,形成互動性。其次,具有自我獲取過程和結果的內涵,思政課獲得感不是一個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自我提煉的過程。學生從課堂中的知識獲取,是各個教學活動逐漸轉換積累內化的過程,特別是重點關注學生為了獲取最終結果的自我提煉的學習過程。更是精神層面與心理預期的契合度相貫通的內涵。大學生思政課要關注實際獲得的精神和心理體驗,包括知識素養、情感體驗與思想價值三個層次的內容。要培養其自我獲得精神的認知力和心理預期,增強其學習中的“獲得感+”。
(二)思政課獲得感的構成要素
思政課有其一般課程要求的教學內涵,又有其獨特的政治要求。究其實質不僅是為了知識的傳授,而在于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改變,幫助其形成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做有高尚道德信念的當代大學生。其構成要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堅定理想信念。思政課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明確民族意識。思政課的教學要著重關注學生的民族意識形成。這個要素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重視,特別是現在的大學生,民族意識淡薄,民族自信缺失。這些在教學中加強的內容,需要每一個思政老師好好的用心思考。民族文化、民族自信、民族精神,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個真正的中國人,這是教學中獲得感內涵的深度要素。第三,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關鍵就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第四,增強個人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究其最后還是為了讓學生從行動中去踐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想問題,去解決問題。因為實踐也是衡量思政教育獲得感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
體育類大學的學生無論是精神面貌還是教育養成過程都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有其特殊性。結合當下體育類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影響思政課的獲得感的主觀和客觀因素中進行分析和總結。
(一)體育院校的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文化理論素質普遍不高。體育大學錄取學生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體育成績,文化課分數較低。學生在體育成績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對文化課學習沒有足夠的重視,對于思政理論的學習,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些不足都很難短期在課堂上進行提高,特別是思政課有很強理論教學,教學效果和進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導致獲得感偏低。
學習態度存在偏向性。體育專業大學生對于本專業課的學習熱情很高,每天長時間的體育鍛煉,對注意力和精神狀態都是一個很大的消耗,很難在體育場和課堂上很好的轉換。對各類公共課的重視程度較低,對思政課很難有好的專注度。
(二)體育學院思政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體育類大學的思政研究及教師配備很難達到文科類,綜合類大學的水平,教師也一般是從輔導員及其他門類老師抽調教學,教學態度和理念上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個別還存在教學態度不認真,缺乏動力與熱情,教學方式單一,滿足不了多邊的思政課教學任務。無法滿足強理論要求的思政課教學,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
(三)社會和校園環境因素
隨著體育商業化運作的越來越成熟,在校大學生很多都在代表各個體育運動隊或俱樂部進行比賽?!耙灰钩擅背蔀槿f眾矚目的體育明星在校園里成為大家共同向往和追求。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去獲得報酬和成名機會,很難靜下心去學習讀書,把上課時間也用在了各類比賽中去。遲到、早退、缺課、補考、清考,甚至正常的學業都很難完成,更不用說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社會上的一些錯誤思想也在校園中侵蝕,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的走低,體育類學生的就業方向和渠道本來就很窄,畢業等于失業成了學生和家長的心結。“讀書無用論”“睡覺也能畢業”的錯誤思想在體育類學生中廣泛蔓延。浮躁情緒的傾向,很難讓思政教育入心入腦,導致其在思政課很難產生獲得感。
三、增強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應遵循的原則
(一)政治導向與育人為本相結合原則
思政課的政治性是一般課程所不具有的,也是區別于其他課程和學科的顯著特征,更是開展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大學教育要培養的是合格的,具有高尚理想信念的新時代大學生,倘若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不符合教育目標。這就給思政課提出很強的要求,要把政治導向和育人為本結合起來,通過講述和實踐,引領學生形成堅定的信仰。
(二)實現由教向學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豐富,更貼近課堂,貼近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學的針對性、有益性和科學性。干澀難懂的教學內容,一味的灌輸式教學,很難走進學生的心中,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同,課程獲得感達不到要求。從事思政教育,更多的不是在于老師教的有多深入,內容多好,而是真的能不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學”上。一定要認清我們面臨的現實是,學生真的愿意接受我們教授的內容嗎?學到心里多少?要把學放在第一位,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認清自己教學的特殊性,在課堂上,有針對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獨角戲不好唱,也唱不好,干澀的一味講述,很難保障“獲得感”提升。
(三)完善教學評價標準
教學評價是風向標,學校要從大局上認清導向,體育學院往往存在輕視教學,特別是思政教學,就導致了很多思政教師教學投入少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評價上有所側重,一堂課是否認真講授,教學內容是否緊貼時代,要把思政教學“獲得感”也引入到評價體系中來,作為思政課的一個重要指標。要在保證教學目標的情況下,重視學生在思政課上的學習體驗,需要一個綜合評價體系,要求學校在教學評價上推進。
(四)校園文化建設
政治導向與教育育人相結合,也離不開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育人還要依靠環境,否則一切都是事倍功半。僅僅依靠思政課去提高學生的信仰、道德是很難的,需要整個校園文化共建形成合力。在校園里進行有效引導,經常性的舉辦一些紅色校園文化活動,例如“紅色主題月朗誦”“雷鋒學習幫扶活動”要著重進行正能量教育,利用新媒體常態性的宣傳,才能更好的讓理論思想走進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邵雅利.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育人,2018(3).
[2]王強.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措施[J].高等學刊,2017(23).
[3]李娟.大學生獲得感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策略探微[J].高等學刊,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