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靈
摘要:生態語言學是生態學和語言學融合的學科,是新的語言學分支。它旨在分析和研究語言中的生態因素,提出語言和生態是兩個相互影響的因素。長期以來,在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中存在兩種范模式: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前者強調影響語言功能的環境因素;后者著重研究微觀方面,分析語言使用的非生態特征。學習研究生態語言學,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生態;生態語言學;語言生態學
生態語言學,也被稱作語言生態學,是一門具有跨學科屬性的研究領域,是語言學科和生態學科相互結合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學科。生態語言學的產生是語言學學科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為解決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問題提供依據。研究的重點是語言、自然生態和語言生態的關系,是把語言歸入自然生態體系的一個科學領域。本文將從生態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領域作評述。
一、生態語言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生態
生態文明建設自黨的十八大之后被納入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十九大報告中又指出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的新目標,生態這個詞被廣泛地使用在多個領域,生態文明問題獲得廣泛關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屬性和生活習性,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發現生態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生物、自然環境、生物的生理屬性和生活習性。生物既可以指動物也可以指植物,包括所有可以生長繁殖的物體;自然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場所;生物的生理屬性和生活習性是生物特有的屬性,是此生物區別于彼生物的特征。
自然環境對于生物的繁育和生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境直接影響著它們的生存和生長的情況。這和人類使用的語言和語言使用環境之間的關系十分相似,語言的使用和傳承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沒有一定的社會環境,語言的不可能被人類學習和發展。借鑒生物和生態環境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語言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
(二)生態語言學的“隱喻模式”
1972年,語言的生態學這一概念首先是由豪根提出,他把語言生態學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語言會跟隨著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如:政治、經濟、文化、種族等存在、發展和演變。就如同如果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生存在其中的各種生物也會遭到險情,語言所處的環境如果遭到破壞,那存在于這個語言環境的這種語言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豪根就是把語言環境和生態環境做了隱喻,把語言的消失比喻為生物物種瀕臨滅絕。
從上面的概念分析不難看出,豪根的語言生態學理論有以下的主要觀點:1.語言體系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多樣性。就像生態系統一般,自然界存在多種生物,生態體系多樣化。語言存在的環境不是真空的,存在各種可能性和發展方向,由此在這個環境存在的語言也隨此變得多樣化。2.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各種聯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同樣,自然界的物種存在“食物鏈”,互為存在。3.生態環境不是一層不變的,語言生態也亦如此,在穩定的基礎上一直在不斷改變,受到社會變革,科技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有一些弱勢的語言會被其他的語言改變甚至代替,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環境。4.語言生態學的研究會涉及到瀕危語言的保護、語言的規劃、語言文字改革規劃等內容。豪根提出的語言生態學,就是學習生態學的理論,調查研究語言的發展、演變等。
(三)生態語言學的“非隱喻模式”
生態語言學的“非隱喻模式”是上個世紀90年代韓禮德提出的關于語言生態學的另一種研究范式。和豪根不同,韓禮德強調的是自然環境,他認為自然環境很大程度影響和決定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很多語言的結構和構成就體現了這個觀點,例如,人們以前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自然環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個觀念在語言上的體現就是會把很多表示自然資源的詞認為是不可數名詞(空氣,水)。又如,人類認為自己在整個生態體系中是最高級的,處在等級鏈的頂端,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就會以自我為中心,人類的行為一般為主動實施者,而其他物種一般為被動接受者。語言演變過程中,表示人的詞匯區分男女不同用詞,而其他物種一律用“它”來指代。韓禮德認為語言中這些非生態的觀念要對現如今自然資源的破壞負一定責任。語言學家們應該擔負起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要批判語言中非生態觀的使用,要充分關注語言對于環境變化甚至是環境惡化的作用,在自然環境中研究語言。
二、研究的領域和課題
語言生態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具有跨學科特征,涉及語言政策、瀕危語言保護、語言變化等多方面。但是具體的研究基本上還是圍著豪根和韓禮德的兩個范式進行的。
(一)語言的多樣性與生態的多樣性
美國康涅狄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明顯的地區往往語言也體現出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說明環境形式多樣,物種豐富,資源充足,為人類的繁衍生存提供了足夠的物資,自然人類文明繁榮,種族多樣化,從而有利于文化的多樣性,促進語言的多樣演變發展,物種豐富依賴于人類多樣的語言,來準確表達。針對語言多樣性的消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學者做了研究,通過調查動植物的名稱,發現原來是本土的植物,但由于外來語的影響,名稱由本土名稱變成了外來的稱呼,導致人們不認識這一植物,沒有加以保護,致使瀕臨滅絕。由此也可以發現,語言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二)語言的瀕危問題
對于語言的瀕危問題和瀕危語保護的問題,不僅僅只是局限在語言學上的問題了,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在國內,對瀕危或弱勢語言的研究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針對瀕危語言的研究課題也在不同層面和范圍內先后立項,一些有代表性的個案研究專著(如徐世璇2001;戴慶廈2004;李錦芳2006等)和論文(如李錦芳2005;戴慶廈2006;孫宏開2006;徐世璇2007等)也先后發表。此外,孫宏開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系列詞典》(已出版20余部)和《中國新發現語言研究叢書》(已出版30余部)也主要是對弱勢或瀕危語言的描寫和研究。最近,中央民族大學策劃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話語材料叢書亦是一項較有針對性的舉措。
(三)語言的生態分析
關于語言的生態分析,學者主要關注以下兩個問題:1.發現和分析語言的非生態因素;2.構建生態語言體系。
語言的非生態因素是指語言中蘊涵的語法結構、句法結構和構詞法等,而這些規則不利于生態發展。如,人們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其他事物。人們對“豬”的理解就是好吃懶做,除了吃就是睡,可以食用,幾乎身體各個部分都可做成美食。“好吃懶做”是人類對豬的主觀評價;“可食用”就是站在對人類有用的角度做出的評論,指對人類的益處。而從生態觀的角度來看,各種生物是平等的,并沒有優劣之分,不應該用人的主觀想法來定義其他事物。語言的生態分析的任務就是要批判這些觀點。
由此,還有學者認為生態學里所描述和揭示的世界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有自己的內在結構,而傳統的語言描述只是單純的把世界劃分成幾個范疇,不足以表現生態的多樣性。
三、生態語言學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我國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國的研究主要還是局限于個人研究,沒有形成體系和團隊;對理論的研究還沒有達到深層次系統的分析,考慮問題的視角不夠寬;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根模式”,著重語言的生態保護,對語言的非生態研究不足。應該建立研究體系,完善理論,從理論的緣起、理論的發展到具體的理論知識,形成深層次的學科體系,這樣更有利于學科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慶廈,中國瀕危語言個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陳立中,肖紹喜,生態語言學的幾個重要議題[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范俊軍.生態語言學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
[4]李國正.生態語言系統說略[J].語文導報,1987(10).
[5]盧桂榮.英語傳播與語言瀕危[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3).
[6]王晉軍.綠色語法與生態和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6(2).
[7]肖仕瓊.語言生態與多元文化---基于漳州地區閩南話與閩南文化生存現狀的調查[J].赤峰學院學報,20009(12).
[8]楊朝軍.生態語言學理論概述---兼論《語言:生態學視域》[J].外語教育,2008(1).
[9]周利娟,郭濤.生態語言學研究中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J].人民論壇,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