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勇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中國各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中,在歷史、心理、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層面取得的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在“多元一體論”引起的學術熱點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具有豐富的理論背景,經濟全球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現實背景。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充分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對黨員干部、宗教人士以及高校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培養一批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和民族工作隊伍。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教育,培育各民族群眾的“五個認同”意識和提高他們團結統一的意識,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民族團結教育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背景
(一)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要求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刻影響著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為了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各國和地區分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歐洲大部分國家以歐盟的身份走向世界,東盟也逐漸向一體化的進程邁進。那么中國在面對全球化、走向世界的時候,是否要建立一個團結統一、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來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軟實力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另一方面,新時期我國面臨著新的民族問題,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我國的民族團結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需要。面對日新月異又錯綜復雜的世界形勢,中國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適時做出應對。將各民族關于本民族單一的民族意識上升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將各民族關于本民族單一的的認同整合為統一的中華民族認同。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而提升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經濟全球化這一外部挑戰使建立中華民族這一“國族”的呼聲日漸高漲。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要求。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偉大夢想不是某一個或著幾個民族的夢想,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夢想,也絕不可能靠一個或者幾個民族完成,而是需要全體中華民族的不懈堅持和奮斗。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自覺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追求,各族人民在保持本民族個性的同時又具有共同的利益導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目標指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在這種情況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又會加強各族人民的交融,使他們自覺的為了共同利益而同舟共濟,這又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使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以偉大的中國夢為共同理想,同舟共濟、艱苦奮斗,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去努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國夢的本質要求之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有效途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助力推動的作用,是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索
(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民族團結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認為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民族大團結都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保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民族工作者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向各民族灌輸民族團結的思想,樹立“少數民族和漢族誰也離不開誰,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觀念。引導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同呼吸共命運的觀點,培育各族人民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思想基礎。
新時代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的民族工作理論,牢牢把握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大家庭這一特點。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同時也擁有56個民族,而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摩擦和對抗只是支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團結統一才是主流。我們要立足整體,抓住主流和重點,對于各民族之間出現的問題不能大驚小怪,但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對于民族問題的苗頭要將它及時撲滅,時刻保持警覺性和敏銳性。要對我國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進行進一步的發展。此外,要健全我國關于民族理論的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繼續以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綱領為主線,以民族區域自治為現實手段,加快和大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讓他們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民族理論。另外,要綜合運用多種宣傳方式,積極向全國各族人民宣傳民族團結平等的理論,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人民的心中生根發芽。
(二)推進五個認同教育,打牢政治認同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民族工作的兩種力量分別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而精神方面一項最為基礎和根本的工作是要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歷史觀和民族觀是我們對各組群眾進行五個認同教育的理論依據。大力加強對各級特別是自治地區的黨員干部、宗教相關人員,各大高校特別是民族院校的大學生,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普通群眾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政治覺悟,加強他們對自己的政治身份、民族身份、國家身份的清晰認知和定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埋在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在祖國未來一代的心目中落上深深的烙印。加深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各族人民群眾在除了本民族的身份之外,還有中華民族的成員這一身份,讓中華民族成員的這一身份成為他們的驕傲。對各民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增強各民族成員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徐杰舜.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2]王永和主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國家認同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12.
[3]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4).
[4]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J].民族研究.2018(1).
[5]哈正利,楊勝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探析[J].中國民族報,2017-2-24.
[6]郎維偉、陳瑛、張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7]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J].人民日報.20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