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斯意
摘 要:伴隨著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國務院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本文重點介紹晟泰村的四種養老模式,并深入比較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互助式養老各自的優缺點,從而得出這四種養老模式中未來最好、也是最適合老人的養老模式,為老年人的養老選擇提供重要的借鑒。
關鍵詞:鄉村養老;模式比較
一、晟泰村及其各養老模式
(一)晟泰村介紹
晟泰村隸屬于蘇州下轄縣級市昆山市淀山湖鎮,位于淀山湖鎮的東南片區,鄰近上海市青浦區,是淀山湖鎮15個社區和村之一。晟泰村轄區總面積5.5平方公里,2017年總產值922.39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4094.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166.03萬元,人均純收入35526元/年,村民享有幼兒補貼、社保補貼、老年人旅游補貼等,總計福利達到120萬元左右,在淀山湖鎮10個行政村排名第一。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26個生產小組,693戶居民,總人口2413人,其中:男1160人、女1253人;60歲以上415人,70歲以上208人,80歲以上108人,90歲以上21人。晟泰村的大部分居民來自舊式農村,因此保留了傳統農村“熟人社會”的性質,因而這里并沒有大多數城市社區每家每戶封閉隔離的情況,鄰里之間相互串門是常態。
(二)晟泰村各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是主流,據問卷調查顯示,晟泰村82.9%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他們認為“家”是一個人的歸宿,生根落葉都要在此,住在外面是“沒有福氣”的。此外,晟泰村的富裕使得村里建設了完善的公共設施,老人們在家就可以實現娛樂、學習、購物等需求,所以居家養老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選擇;機構養老是補充,在晟泰村,機構養老并不被看好,甚至成為了老人們“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受傳統觀念影響,老人們認為被送進養老機構是“不幸”的,此外,養老機構的費用較高,子女可能難以承受。因此,在家庭有能力親自照料老人的情況下不會選擇把老人送入養老機構[1];社區養老成潮流,在晟泰村,有54%的老人選擇了社區養老,僅次于居家養老。老人享受著社區提供的服務,不自覺地將個人生活融入到社區生活中,使得社區養老成為這里的潮流。社區養老作為一種能夠提高養老質量,實現養老服務資源的精準對接的養老模式,適合“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養老,也是現在乃至將來的主流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有創新,互助式養老是晟泰村努力構建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十分有特色的一種模式,主要體現在晟泰村獨有的“離家不離村”老年公寓的生活中。這所公寓的最大特色便是互助,這種互助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如老人們相互照料,團結友愛,身體好的幫助身體差的,年紀輕的幫助年級大的。這種互助不帶有很強的組織性,老人們在行動上都自覺履行著“互助”的原則。
二、晟泰村各養老模式之間的比較
(一)在養老成本上的比較
首先來看居家養老模式,隨著養育子女花費的增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農村中年人兒女數量相對于過去少了很多,許多農村地區出現一對夫婦撫養一個小孩同時需要贍養4個老人的“四二一型家庭”,家庭的小型化使得養老成本的增加,子女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付出較大的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與之而來的便是子女的養老負擔日益加重。其次是機構養老,根據調查,昆山市的公立養老院的每張床位價格約每月500-1000元①,且存在床位不足的情況;好一點的私立養老院費用在3450-10050元②,遠超普通老人養老金的承受水平,在大部分農村更是少有人負擔得起。最后是社區養老與互助養老,這兩種養老模式所付出的金錢成本都比較低,只要交一些伙食費,同時互助養老再多交一些床位費就行。因此,在養老成本的比較上,社區養老所需要的成本最低,機構養老所需要的最高。
(二)在老人幸福感上的比較
首先來看居家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是由子女們贍養、照料老人,這不僅可以使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得到照料,而且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2],因此居家養老可以使老人獲得較高的幸福感。但隨著子女養老負擔的日益加重,晟泰村的部分年輕人選擇進城打工,迫于崗位的競爭壓力,他們無暇顧及老父和老母,從而導致了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在生活上的空間分離,這種分離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機會減少、情感淡化[3],從而導致老年父母的幸福感逐漸消失。其次是機構養老,大部分農村養老機構主要是由民政系統興辦,多以“養”為主,缺乏精神調節功能,采取封閉管理方式,將老年人的活動限制在機構小范圍內,幾乎相當于與外界社會隔絕,缺乏戶外休閑娛樂活動[4],導致養老院氣氛沉重,老年人生活在“灰色”之中,幸福感低。再次是社區養老,社區養老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化養老模式,它依托的是社區專業的服務人員照料的形式,這種形式方便了對老年人的照顧,也填補了子女的孝心,并且與機構養老相比也不會輕易的造成老年人和子女之間的隔閡[2]。最后是互助養老,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是對家庭養老的補充,是將符合條件的老人們集中到一起,讓老人們在熟悉的村莊環境中與熟識的鄰居或好友生活在一起,這樣使老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和認可,不存在心理上的落差[5]。互助養老模式集子女的關心照顧與鄰居間的互助娛樂于一體,使得老人們不再感到孤獨,生活中也是更添樂趣,因此幸福感較高。
(三)在服務與設施上的比較
居家養老主要以血緣關系為鏈接,依靠子女提供服務,大部分子女都是非常注重孝道的,盡心盡責的照料自己的老父與老母,但也不能排除一些道德低下的中年人,視自己的老年父母為拖累,不愿給予生活上的關心與照顧。此外,子女為了承擔起家庭責任,不得不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工作中,難免就忽視了父母生理與心理上的需求。因此子女提供的服務質量時高時低。機構養老需要繳納一大筆養老費用,因此它提供的服務較為專業化并且配備了完善的醫療設施,但在當今社會上,養老機構虐待老人的新聞層出不窮,這就使得子女與老人對養老機構的服務產生了質疑。社區養老主要依賴于良好的服務與完善的醫療設施,但目前大部分社區的服務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因為社區的服務人員多為社區內部工作者、老年人、志愿者、以及來社區實習體驗的大學生,由于沒有對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健全的考核、培訓和管理,導致多數服務人員和工作人員素質不高、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且養老基礎設施的建設多依靠政府投人,但在落實過程中,受資金、人力等條件限制,存在數量不足、維護不及時的情況[6]。互助養老模式主要依靠志愿者提供服務,而志愿者在一開始可能充滿活力,提供的服務質量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趣與活力逐漸被消磨,就會不自覺地懈怠,服務質量也逐漸下降,因此依靠單純的志愿活動是很難持續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的,而當引入“時間銀行”模式時,志愿者提供的服務質量可能會有所提高。“時間銀行”是一種可以把公益服務時間存入的銀行,當人們老了以后可支取相應的被服務時間,實質上是一種“期貨”性質的公益服務模式[7]。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整合鄉村養老的志愿者資源,實現勞動成果的延期支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志愿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互助養老具有頗多的優點,但也存在缺點,其中之一便是醫療設備短缺,專業醫療設備往往價格昂貴,甚至沒有購買的途徑,因此晟泰村的“康樂壽”不能像養老院那樣配備專業醫療設備。
三、總結
通過養老成本、老人幸福感和服務與設施這三方面的比較,我們可知互助養老模式與其他三種模式相比,所需的成本較低,老人獲得的幸福感較高,如果引入“時間銀行”模式,那么服務質量也不再是問題,而在未來的發展中,當互助養老模式被廣大群眾接受與資助、政府大力扶持,從而醫療設施越來越完善,那么互助養老將是未來潛力最大、也是最適合老年人的一種養老模式。
注釋:
①http://www.yanglaocn.com/shtml/ylyxx/2013-04/yly136562375616211.html
②http://www.yanglaocn.com/shtml/ylyxx/2018-01/yly151636021625107.html
參考文獻:
[1]王惠穎,耿永志.農村養老方式問題分析與出路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7(13):42-43.
[2]李冬梅.淺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發展社區養老的必要性[J].勞動保障世界,2019(03):45-46.
[3]王澤強.人口城市化遷移下的農村養老困境及出路[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9(01):109-115.
[4]王三秀,楊媛媛.我國農村機構養老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其對策研究——基于Z省B縣的個案調查[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3):1-15.
[5]張得輝,魏晉華.“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運行機制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9(02):183-184.
[6]賈俊杰.社區養老的問題及對策——以大同市某社區為例[A].勞動保障研究(2019年第1輯)[C].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18.3.
[7]歐旭理,胡文根.中國互助養老典型模式及創新探討[J].求索,2017(11):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