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
摘 要: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徑,思政課考核評價方式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政課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現行高職院校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存在不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不符合高職院校育人目標、不符合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際情況等弊端。對高職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立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教師考核與輔導員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考核評價;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對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體系是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達到思政課教學目標離不開建立更加科學的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
一、高職院校現行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的弊端
(一)現行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不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
高職思政課就是要發揮該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的教育作用,促進正確理想、人生觀的樹立以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高職院校學生入校分數相對偏低,整體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逃課或者不認真聽講的現象比較嚴重。高職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較差,對理論知識學習缺乏熱情,而思政課理論性較強,使用的又是全國統一本專科通用的教材,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難度。現行的偏重結果考核的期末用一張試卷來評定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思想政治狀況。如有的學生平時學習態度較差、品行不端,但是“做一套、說一套”,期末考試成績分數并不低。此時思政課考核評價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作用就難以發揮出來。
(二)現行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不符合高職院校育人目標
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更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它培養的不是理論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企業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技能型的人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著眼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如簡答題、名詞解釋題等都能在課本中找到答案,有的學生平時逃課或者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只要在考試前按照老師給劃的考試重點進行突擊復習就可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這不但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也不能保證考核的公平性而且不利于保護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會影響到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思政課的考核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課程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考察上,更應該考察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正確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現行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不符合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際情況
部分高職院校在嘗試改革思政課考核評價方法時也進行過一些嘗試,如更有針對性地具體到每一個學生的日常課堂表現考核,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一般被列為公共基礎課,實行大班教學,普遍情況是多個班合上,一般有一百多名學生,一名思政課教師每學期總計可能要教五、六百名學生。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把相當一部分精力用于維護課堂紀律,檢查、督促學生出勤上,相比較于專業課的小班教學師生互動性較差。而且教師難以做到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每一個學生的出勤、上課回答問題情況等進行量化評分計算,也就無法對每一個具體學生做出客觀科學地評價。
二、改革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的的基本原則
(一)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只有學生從根本上意識到學好思政課對自己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作用,發自內心的產生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并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探索者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也才能切實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在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當中,要圍繞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考試模式、內容進行設計,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尊重學生、貼近學生。
(二)貫徹“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不是要削弱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相反對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思想引導層面上,一方面教師要對能做出正確回答或提出有創新性觀點的同學要及時鼓勵,另一方面,高職學生由于自身理論知識、認識能力的不足在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思想引導作用,及時糾偏,將學生的思想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其次,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組織上。高職學生自控力相對薄弱,課堂紀律性不強,需要教師進行督促,特別是在如小組討論、自由發言等環節需要教師組織課堂秩序,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第三,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考核評價環節上,要貫徹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必要的教學內容、基礎知識仍然是考核評價不可缺少的內容,將考試作為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目的是運用所學知識、理論來指導實踐,思政課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不僅要看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考察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促進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規范、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關于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
過程性考核指的是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況、行為表現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有利于對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行為表現進行更細致的量化評價。比如每一次平時作業、是否在課堂上發言回答問題、與教師互動、課堂參與程度、課堂遵守紀律情況、出勤情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等都可以作為過程性考核的考核內容。這種考核能夠較為充分地實現對學生的個體差別性對待,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
終結性考核一般指期末考試,包括開卷、閉卷等形式。這種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一些學習主動性較差、積極性不高的學生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考核方式在強調重視過程性考核的背景下仍然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最終將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根據各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比重共同組成學生的思政課考核成績。
(二)教師考核與輔導員考核相結合
思政課教師既是日常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也是考核評價的主體。思政課教師作為考核評價主體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思政課教師要面對數百名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情況都做到熟悉了解。而且由于工作職責所限,要求思政課教師考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恐怕力不能及,難以實現。這就需要學生的輔導員參與到思政課考核評價的環節中來。輔導員作為思政課考核評價的主體有其合理性,因為輔導員不但同樣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而且輔導員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與學生日常接觸比較多,更便于熟悉和掌握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
而且教師考核與輔導員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也有助于將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有機結合起來,使考核評價的結果更加公平、公正,使考核評價成績更加科學合理。
通過改革,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高職院校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對加強學生學習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這一體系需要學校、老師、輔導員、學生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真正切實貫徹學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毛志雄.《構建高效思政課立體的教學評價體系》[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4).
[2]張坤,龐凌霄.《高等職業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6(7).
[3]邱鐵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方式改革探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3)
[4]孫海英,巖磊.《探索特色評價體系,提高實踐教學實效》[J].《當代職業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