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山西省機電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9)
對于工業生產而言,金屬零件是機械制造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零件設計以及選材中,對其綜合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在生產中,對其熱處理加工之后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對于在熱處理中產生的變形問題,一直影響著熱處理工藝的發展。以下就熱處理變形影響因素進行分析[1]。
金屬材料在進行熱處理中,一般主要分為3 個階段,即加熱、保溫以及冷卻。由于在加熱環節以及冷卻環節缺少均勻性、固態變相下的金屬組織缺少相同性等因素,使金屬材料在進行熱處理中,有內應力產生。并且在內應力的影響下,導致金屬材料產生內應力塑形。同時按照應力產生原因的不同,又分為組織應力變形以及熱應力變形。組織變形主要是由于金屬材料在進行熱處理時,其內部組織結構在不同的實踐發生相變而產生的。熱應力形變主要是由于金屬材料在加熱與冷卻環節中,無法保證材料內外溫度一致,導致其熱脹冷縮程度不一致而產生的。金屬工件的形狀、結構等與內應力塑形有著直接關聯,在變形中的方向性較為明顯,其體積并無明顯變化,內應力因素對金屬材料造成的變形量,與其熱處理次數有著直接關系。
在進行材料熱處理時,由于其內部組織相的不同,相變時產生微小尺寸以及體積等變化,即比容形變。一般,比容形變與材料本身淬透性、殘余奧氏體、鐵素體含量、滲碳體含量以及合金元素含量等有一定關系。與內應力塑形相比,比容變形的方向無法進行有效確定。通常,在組織結構較為均勻的情況下,其形變在不同方向產生相同變化。同時,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工藝類型、次數的關聯性并不明顯[2]。
蠕變是指鋼材在受熱之后,其塑形會有所增大,在無法確定支承方法的情況下,受到重力影響,產生撓曲變形。對于熱處理中的金屬工件,需要保證溫度較高,如果支承方法選用不合理,就會形成蠕變變形。金屬工件在蠕變彎曲影響下,會超出允許誤差范圍。隨著熱處理溫度與時間的增加,蠕變變形也會隨之增加。
對熱處理造成變形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溫度為主要影響因素,溫度高低、保溫時間等都會直接影響熱應力以及組織應力形成以及產生的影響,另外,隨著溫度升高,金屬塑形會逐漸增大,導致高溫蠕變趨勢更加明顯,在淬火環節,加熱溫度主要對金屬材料翹曲變形產生影響,對體積變形中所引發的尺寸變化并無明顯影響。因此,需要獲得熱處理參數的性能指標,同時,要想降低變形,需要對熱處理的問溫度進行嚴格測量與控制[3]。
對于高碳鋼軸類零件以及長軸類零件,在淬透后是馬氏體組織,其主要組織應力形變,因此,其體積會有所增大,長度以及直徑會有所增強。合金鋼軸類零件有著良好的淬透性,材料變形主要是由熱應力以及組織應力共同作用產生,尺寸較小工件的長度與直徑均會有所增大,而大尺寸工件的直徑會縮小,長度會增大。環形套筒類零件,在淬火之后,其熱應力狀態分部位內表壁與外表壁受到壓力,并且心部受壓,高度與內徑減小、外徑增大。組織應力為外表壁與內表壁受到拉力,其心部受到壓力,高度與內徑增大、外徑減小。在2 種應力作用下,使金屬材料產生變形。同時不同組織具有不同體積,表1 為鋼中常見組織的比體積。

表1 鋼中常見組織的比體積
在對細長類工件進行加工時,在切削量的影響下,會形成程度不同的應力,導致淬火變形敏感性增大,熱處理變形量、加工預留余量以及熱處理之后的加工量,存在的誤差較大,導致熱處理后的變形無法進行有效恢復。
在金屬熱處理中,確定減變形量方案是一個較為復雜工作,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對變形的影響因素進行充分認識,并在這一前提下將實用性原則、易操作原則以及科學性原則作為工作指導原則,借助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其比容變形以及應力塑形的控制,推動熱處理技術的發展[4]。熱處理加工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熱處理加工過程
金屬材料熱處理方式不盡相同,比如,在正火與退火中,兩者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材料變形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在開展熱處理作業前,需要按照實際要求,嚴格控制溫度,完成金屬工件的正火處理操作。通過實踐能夠發現,金屬材料在經過正火處理之后,其均與結構均勻性以及結構完整性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降低內部應力對材料的破壞,進而降低在熱處理中對材料變形量的影響。另外,為了保障正火處理效果,可以準備退火工藝,并對退火工藝進行合理選擇,能夠有效減小金屬材料在溫度梯度方面額影響,進而達到有效控制熱處理中變形量的目的,提升熱處理技術的水平以及質量[5]。
金屬材料在進行熱處理時,內應力作用下發生的形變,與材料結構有著較大的關聯。在生產中的薄厚不均工件、薄板狀工件、長條狀工件以及長棒狀工件,容易產生變形。在工件設計環節,需要對其在熱處理時產生的形變進行充分分析,對于能夠借助校直方式實現變形調整的,應該適當減少加工余量。對于無法借助工件校直的,應該保證加工余量充足,防止工件在熱處理加工后,由于形變而報廢。熱處理工序是最終生產工序的工件,在進行工件設計時,應該合理選擇材料,合理設計結構,盡量減少熱處理對工件使用性能以及質量的影響。
在能夠保證工件性能的前提在,在設計時應該保證工件薄厚程度不會過于懸殊,保證工件便面的平均程度,盡量保證工件結構對稱,進而降低在啊過度區域中,由于冷熱不均以及應力集中,產生的開裂傾向與畸變。對于需要熱處理的工件,應該盡量避免小孔、溝槽、尖棱尖角等結構,防止應力過于集中。
淬火工藝是金屬材料熱處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熱處理工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淬火介質使用缺少合理性,那么就會是金屬構件內部應力增加,導致工件發生形狀變化以及結構破壞。為了能夠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需要在熱處理過程中,減少淬火環節中的失誤,相關人員應該以現階段淬火工藝為基礎,實現科學化操作。在淬火冷卻中,需要合理調節淬火速度,若是速度過快會對材料冷卻均勻性產生影響,導致材料變形量增加[6]。一般,會將水油作為介質,當水溫控制在550~650 ℃時,能夠保證良好的冷卻效果,因此,需要適當提升淬火速度。當油溫控制在200~300 ℃時,同樣能夠保證良好的冷卻效果,可以提升淬火速度。借助對淬火速度以及淬火介質的合理選擇、高校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材料熱處理質量,降低溫度影響以及內部應力變化,達到控制工件變形量的目的。
對于熱處理的工藝參數,主要涵蓋加熱速度、加熱溫度、保溫時間以及冷卻速度等。在溫度高、加熱速度快的情況下,會使工件形變傾向增大,同時還會導致工件產生過燒傾向與過熱傾向,嚴重時會直接導致工件報廢。尤其對于細長形工件與薄壁形工件而言,更容易產生形變。因此,在開展熱處理作業時,應該合理選擇加熱溫度與加熱速度。在確定保溫時間時,應該對工件有效厚度進行計算,保證在熱處理中,使工件能夠均勻化、組織轉化時間充足等,降低工件在比容變形方面的傾向。對于金屬材料,其在冷卻環節中的形變較為明顯,在工件冷卻時,工件形成內應力、產生彎曲等變形,同時在組織轉變下,形成比容形變,導致工件體積增大,因此,在保證硬度值等設計要求的基礎上,需要合理確定冷卻速度。碳鋼組織轉變引起的尺寸變化見表2。

表2 碳鋼組織轉變引起的尺寸變化
為了保證工件裝爐效率以及出爐冷卻效率,需要對熱處理工件,設計特定工裝,在設計工具工裝時,需要對工件在工裝上的放置數量以及放置狀態進行考慮,棒類工件、管類工件以及桿類工件應該采取垂直方式進行放置,其他類工件應該采取平放方式進行放置,保證工件在加熱、冷卻環節中的變形能夠得到降低。金屬材料在進行熱處理時,一般會采用的加熱爐有井式以及臺車式。而臺車式加熱爐較為常見,其爐膛內溫度較為均勻、加熱升溫較為平穩,能夠有效降低金屬材料在加熱中所產生的形變。對于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工件,需要對加熱設備進行合理選擇,比如,對于長桿類工件、長管類工件以及圓筒類工件,應該采用垂直懸掛裝爐以及井式爐進行加熱,避免活件在加熱時產生徑向彎曲。在熱處理工件裝爐時,應該盡量避免出現活件堆垛碼放現象,尤其是薄壁類工件,需要以單件的形式平放(圖2)。
在金屬材料冷卻時,一般需要攪拌介質、或借助循環泵實現冷卻目的,減小介質溫度不均,對金屬材料變形產生的影響。材料在冷卻環節中,入液方式對材料變形的影響較為明顯。管類工件、棒類工件以及桿類工件應該采取垂直入液方式進行冷卻,能夠有效減小變形。框類工件以及棒條狀工件應該以其最小截面積進行入液冷卻。對于形狀復雜、薄厚不均的工件,在薄厚過渡以及尖棱尖角部位應該借助緩冷方式進行冷卻,如石棉繩纏繞等。
冷卻介質的實際性能,尤其在金屬材料淬火環節中,介質的淬火烈度直徑影響,熱處理之后材料的變形情況以及開裂情況,是影響金屬材料變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踐發現,隨著冷卻介質的性能增強,冷卻后的變形傾向也隨之增強。與水性介質相比,油性介質冷卻速度較慢,而對于油淬之后的材料,其變形量更小。在滿足淬火硬度的前提下,應該盡量采取冷卻性能較差的介質進行冷卻。

圖2 熱處理工裝
對于細長類工件的企業切削用量應該合理選擇,盡量借助高速小前角道具進行加工,尤其是結構復雜的工件,需要在其半精加工完成后,加熱至回火溫度,并保溫6 h 左右,之后隨爐緩冷至300 ℃左右,進行應力消除處理。
合理選擇裝夾方式,保證工件能夠均勻受熱與冷卻,防止由于缺少均勻性而產生組織應力或是熱因力導致工件變形。比如,對軸類工件與盤類工件應該選擇立式裝夾,對于具有孔槽工件應該選擇心軸裝夾。也可以借助專用夾具保證滲氮層活滲碳層均勻。
綜上所述,在金屬材料熱處理中,溫度對材料變形的影響較大,因此,企業需要對溫度進行嚴格把握,保證熱處理溫度能夠維持在規定范圍內。同時在加工環節中,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保證均勻的速度,對變形進行有效控制。隨著工業發展,對技術要求日益增高,因此需要對熱處理工藝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改善,促進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