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132-02
在觀課時,我發現這樣一種課堂現象:教學預設環節豐富多樣,卻抓不到數學的本質,核心信息淹沒在冗余信息中。為什么需要教的地方往往沒有教好呢?因為環節多多、目標多多最終變得沒有一個能落實到處,為了趕環節最終變成老師牽引的多,學生該思考和表達的時間、空間被占用了,怎樣做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思考與表達呢?老子《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我想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道理一樣。只有把復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后,我們才能看到教學的本質。下面,我結合實例談一談怎樣做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課堂簡約起來。
一、做“減法”
每一節數學課都有好多細細碎碎的問題要解決,但我們要抓住核心問題,次第展開,去除多余環節,臃腫內容,表面熱鬧、愚弄陷阱。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上)《成長的腳印》一課時,教材依次安排了3個問題串,問題1:淘氣出生時,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問題2:淘氣2歲時,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問題3:用附頁3中圖2的方格紙,估計自己腳印的面積是多少?一般老師上課都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展開教學,甚至更多上完第2個問題后就下課了,問題3就留給學生課后解決或直接忽略不做。而我通過解讀教材,理解本課的數學本質以后,我是這樣組織本課教學的。課前2天布置學生預習: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想辦法估算自己的腳印或手印的面積,后天的課上向同學們匯報你的方法,比一比看誰的方法被認可點贊。一個大問題思考貫穿全課教學,在解決大問題的路徑上同樣也會碰上許多小問題并一一擊破。學生的作品讓我非常吃驚!(如下圖)
數學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理解、會用而教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激活他們的思維,應該是最好的數學教學。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的定位并不是純粹為了結果而教,而是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提升上,環節少核心目標鎖定,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與表達,思維得到釋放與碰撞,有時候,獲得一種解決數學的策略方法遠比教結論更有價值!
二、“問題”式
數學的學習,重要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透過問題去尋找解決的策略、方法,達到思維體操鍛煉。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做的兩件事:一件是按教材教一遍,甚至連教材中的數字都不敢改一個;另一件是“亂改”,改后還不如教材本身的呈現。其實,有些課的教學改變一下問題的呈現形式,抓到中心輻射,確定核心,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得到的思考空間更大。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下)《長方形的面積》,課本是這樣呈現問題1:估一估,下面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大?再實際量一量,算一算。
按這樣授課大部分會出現2種情況,一是學生直接用尺子測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進行計算,二是直接用單位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去測量,在這完全沒有估的意識(策略意識),把估算忽略直接奔精算。然后到問題2: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很多學生就束手無策了。而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稍微改動,效果事半功倍。問題1改為:估一估下面每個圖形的面積有多大?
在這里,我并沒有直接給出學生估的單位標準“1平方厘米”,而是讓學生去自我發現該用什么單位標準來估算更合適。同時學生還發現了利用圖1可以估圖2和圖3,利用圖2和圖3可以估圖4等等的內聯關系,然后再讓學生實際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估算結果與測量計算結果偏差多少。重點解決問題1以后,我順勢搭建橋架,想估算課桌的面積有多大,你有什么方法呢?到了問題2的解決學生已經水到渠成,課的最后,我還讓學生結合這節課的學習,去發現身邊還有什么問題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解決,有學生提出了問題:估算學校操場的面積有多大同樣可以利用今天學習的方法。我就順學而導把此問題當課外作業鼓勵學生去實踐。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更要“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數學課堂,真正落實新課標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四種能力。
三、做中“學”
吳正憲老師認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理解兒童,二是理解數學。課堂,重要的是學生,只有當你的教學預設讓學生感覺到適合他的學習狀態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才會真正發生。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下)《辨認方向 東南西北》、《1千米有多長》等這種類型的課例時,很多老師仍然選擇讓學生坐在教室上課,坐在教室體驗,坐在教室開展做中“學”活動,我認為老師是在給學生“作繭自縛”,而不是“剪枝去蔓”,因此要想上得好,簡約而不簡單,我們必須要考慮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有機整合,或讓平板電腦介入課堂,把大量的抽象思維形象化,適當留白,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創作空間最大化。難道做中“學”僅局限在教室操作才能發生嗎?我們數學教師為什么不能根據學習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環境和手段。
由此,我想到了一條格言:“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過就理解了”!對學生而言,真正的數學學習不是模仿出來的,不是老師教明白的,而是學生想明白的!對老師而言,好課不是模仿出來的,好教師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