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助工作一直都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很多資助工作的相關政策措施,高校資助工作有序開展,但同時仍存在著資助標準不精確、資助對象難確定等問題,這與教育部提出的“精準資助”目標,還有較大努力空間。“大數據”作為計算機技術的最新形態,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為行業的決策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高校資助工作也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精準資助工作的創新路徑,建立及時全面的資助管理體系,全面提高資助工作精準化。
【關鍵詞】大數據 ?精準資助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255-02
1.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主要困境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為擴大資助規模,提升資助力度,各高校主要實施了包括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臨時困難補助等資助手段,來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減輕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實現大學夢。但事實上,在目前高校對困難學生的認定和資助體系中,資助學生不困難,困難學生未資助的現象仍然比較常見,高校精準資助工作仍有較多困境。
1.1資助對象難精準
要想實現精準資助,前提是要對貧困學生進行精準的認定,也即是說資助對象必須精準。然而,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對貧困學生的認定是最多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與確定資助對象的方式有關。目前,高校認定貧困學生的主要程序包括:告知、學生(或監護人)申請、學校認定、公示、建檔等環節。學校主要通過學生提交上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和相關貧困證明,對申請學生的資料進行審核,核實相關情況,報上級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后確定貧困等級,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環節越多越容易出現干擾因素,導致不能精準認定。
1.2資助資源難均衡
目前,國家助學金資助面約為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學生總數的20%,而每間高校每年通過貧困認定的學生數量一般在30%左右,這就導致仍有一批學生雖然通過了貧困認定卻不能獲得資助。其次,高校在分配資助名額時,一般依據各院系學生總數或者通過貧困認定的學生人數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式未能考慮到學生個體的需求,也未能考慮到院系之間學生的差異,造成分配不均,因此,在分配資助資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
1.3資助效果難顯現
資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然而,很多高校在貧困認定上就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育人方面的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受到家庭經濟的影響,貧困生大多都有一定的內向、自卑心理。[1]目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普遍比較注重在貧困認定、名額分配、資金發放等方面的工作,而缺乏了對貧困學生的后續跟蹤。部分貧困生獲得資助后,出現助而不學的現象,存在資助金使用不合理,揮霍助學金等行為,無法真正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
2.大數據在高校精準資助工作中的作用
2.1為確定資助對象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大數據作為數據集合,具有容量大、類型多、速度快、價值高等特征,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數據信息,挖掘數據潛在的價值。目前,要掌握貧困生的相關信息主要依靠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中的內容,由于各項條件的限制,學校很難一一對學生申請表上的所有信息進行審核,更加無法掌握學生經濟情況的實時變化。然而,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進行的絕大多數與金錢相關的活動都會被準確記錄,高校可以收集到學生大量的數據,比如學生生活費、日常消費、學費繳納、學習成績情況等,再將各類數據源進行整合分析,當數據量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反映出學生是否真正貧困,為精準定位資助對象提供技術支撐,可以很好體現大數據的技術價值。
2.2為科學分配資助資源提供事實依據
雖然近年來全國資助總額和資助學生數量都在增加,但不難發現,資助資源仍不能滿足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需求。這就表明,在資助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科學分析把握學生的資助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利用大數據,可以綜合考慮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研究構建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需求測評模型,形成針對不同困難程度、不同生源地域、不同年級專業學生而設立的多個資助等級,確保更科學分配資助資源,保證貧困生的資助需求。
2.3為提高資助效能提供技術條件
從目前資助工作的主要困境來看,人工采集貧困學生的相關信息,會導致資助對象不精準,資助目標不明確,尋求與時俱進的新技術實現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創新已是形勢所趨。利用大數據高效便捷精準的優勢,對學生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讓數據說話,從中挖掘事實發現規律,建立大數據+模式下的高校精準資助工作新機制,提高資助效能。
3.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創新路徑
3.1利用大數據創新資助平臺,實現精準化資助
資助要精準,關鍵還是在于貧困生的精準認定,搭建大數據創新資助平臺,關鍵在于數據來源,要做到全面掌握學生的所有數據。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實現了校園“一卡通”,學生用“一卡通”進行圈存、消費、借閱圖書等,每完成相應的活動,都會產生數據。此外,高校的資助平臺還可以通過與各省市縣多級數據信息平臺相關聯,通過數據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掌握學生個人在校情況及家庭經濟情況,使得資助工作更具科學性。
3.2利用大數據創新資助形式,實現差異化資助
精準資助不僅僅是指資助對象精準,資助形式也應該精準。資助形式精準是精準資助更高層次的體現。[2]在大數據創新資助平臺中,鼓勵高校根據不同學生的特征來確定不同的資助形式,實現資助形式的個性化定制。要做到資助形式精準,高校除了要搭建好大數據創新資助平臺外,還要不斷創新資助形式,根據現有的資助資源,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資助真正貧困的學生,實現差異化資助。
3.3利用大數據創新資助功能,實現育人式資助
對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只是手段和方法,教育學生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最終的目標。關注貧困學生的精神需要,牢記育人目標是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共同追求。[3]部分高校探索了許多創新模式。如“暖心飯卡”資助方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困難學生的就餐消費情況,默默資助特別困難學生,不僅保護困難學生的自尊心,還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備受感動。
4.結語
當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已非常成熟,利用大數據創新高校精準資助工作是新時代的要求和發展趨勢,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之舉,對精準確定資助對象、選擇合適的資助形式、提高資助工作時效等都具有指導意義。高校除了構建內部的大數據應用平臺,還應該積極跟政府、教育部門等建立多級數據信息平臺,整合資源,實現貧困學生數據共享,健全精準資助長效機制,為貧困學子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丹.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及對策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4.
[2]劉玉霞.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路徑探析[J].未來與發展,2016(9):69-73.
[3]楊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育人結合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葉新豪(1989.7-),男,漢族,廣東河源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