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心衰患者要根據自身的病情程度,在飲食上做到適度的增加和減少,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
當人體的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時,低密度脂蛋白向動脈內膜遷移,受內膜細胞產生的氧自由基和代謝中間產物的影響,從而引起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脂質和單核細胞更容易進入內皮,脂質對內皮的活化促進活性氧活動,進而引起脂質氧化,損傷內皮細胞,并讓內皮功能發生改變,而讓大量脂質進入內皮。
鉀可以影響這種病變的形成和發展。攝入足量的鉀,可以顯著減輕膽固醇在主動脈壁沉積,同時,還能抑制動脈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預防動脈硬化、心衰等心血管病變。
高鉀飲食也能減輕高血壓的病情。鉀可以抑制鈉從腎小管吸收,促進鈉的排泄,還可以對抗鈉升高血壓的不利影響,對血管的損傷有防護作用,有助于減少降壓藥的用量,對輕型高血壓更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在日常飲食補鉀時,鉀和鈉的攝入量以2:1為宜。如果鈉的攝入量過高,容易導致缺鉀。高血壓患者在補鉀前最好檢查一下腎功能和血鉀,若腎功能不全,則鉀的排出較慢,應慎用鉀鹽。
鎂能阻止膽固醇的合成,抑制神經的興奮性,維護心肌纖維正常的舒縮功能和冠狀動脈的彈性,防止由于冠狀動脈痙攣和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預防心衰、冠心病等,故有“心臟保護神”的稱號。臨床上,將鎂制劑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規治療藥物。一旦飲食中缺少鎂,人的血壓容易偏高,輕度和中度高血壓患者補充鎂,能使血壓下降。鎂還能預防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研究發現,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血清鎂、細胞內鎂水平均低于正常值。
含鎂豐富的食物有松子、黑芝麻、蓮子、花生、木耳、香菇等。在日常飲食補鉀時,要少吃高脂肪食品,少吃含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高的食物,這些都影響人體對鎂的吸收。
鈉鹽是引起血壓升高的主要誘因,而血壓升高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當體內的鈉濃度升高時,為了將其保持在正常水平,腎臟會減少排尿,這就使存留在體內的水分增加。而心臟需要相應輸送出大量的血液,心輸出量也會因此增加。
控制體內鈉的含量可以幫助維持血壓正常,所以平時就要堅持低鹽、清淡飲食。正常人一般每日用鹽量應在5克以下,高血壓患者應該更低。病情較重、有并發癥患者需要控制在3克以下,使菜品保持一點咸味即可。鈣、鉀可以促進鈉的排出,所以,適當多吃一些含鈣、鉀豐富的食物也是幫助排除體內多余鈉鹽的有效途徑。
肥胖不僅對循環或呼吸是不利的,還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特別是當心力衰竭發生時,由于它可以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積的減少及心臟位置的變化,嚴重時可以危及生命。
當熱量攝入過多時,身體就會將多余的熱量轉換為甘油三酯,儲存在脂肪細胞中,會降低新陳代謝能力,多余的糖和碳水化合物將導致高甘油三酯,不利于心腦血管健康,甚至導致心衰。
蛋白質不容易消化,如果攝入過多,會給胃腸、肝臟、胰臟和腎臟造成負擔,進而使胃腸功能紊亂,損害肝臟和腎臟,故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一般說來,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每天每千克體重1克為宜,每天50-70克,其中至少要有一半的優質蛋白質。但當心衰嚴重時,則需要減少蛋白質的供給,每天每千克體重0.8克。
優質蛋白質選擇低脂肪肉類,如瘦牛肉、羊肉、瘦豬肉、淡水魚、海產品等。盡量不食用植物性蛋白質,因為這類蛋白質在人體內的利用率低,代謝后產生較多含氮廢物,包含這類蛋白質的堅果、豆類、豆類制品都不要任意食用。
編輯/張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