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古語講,過猶不及,這話用在養生保健上,用在玩上,同樣適用。
不管是打撲克、打麻將、打羽毛球、打乒乓球,還是游泳、登山、跑馬拉松、練太極拳,各種娛樂休閑方式都計算在內,別追求極致,把握一個度,最重要。蜻蜓點水式的,不過癮,也達不到鍛煉休閑的目的;但要發生沉迷,像小學生打游戲一樣,那結果可能就得不償失了。
前些天聽同學講,他一個親戚,原本看上去身體挺棒的,卻犯了急病被送醫院搶救,命總算保住了,卻留下嚴重的后遺癥,讓這位親戚悔不當初。
為啥會這樣,總有個誘因吧?我問。
沒錯,因為他連續打了三天三夜麻將,在第四天早晨突然出現一個大胡,他手里拿著麻將牌就栽倒了——緊急送醫,診斷為腦卒中,疑為過度疲勞所致。經搶救,命留下了,但日后的生活質量可謂一言難盡。
原本是想和大家一起娛樂一下,因為沒有把握好度,玩過了,不幸中的萬幸,救得及時,挽救了生命。
其實,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有的甚至連后悔的機會都不給留。
為啥強調不管玩啥都要有節制呢?是因為人的承受能力是寫入遺傳基因的,身體的器官功能都是有使用限度的,不可任性而為的——如果任性,那么,能收獲到的,就是器官的瘋狂“報復”,得病,讓人難受,乃至生不如死,最后,器官會停止工作,不管你有多大能力,都是無法逆天改命的。
可能會有人質疑,那運動員可以參加高強度比賽,卻少有發生意外的,怎么解釋?
這很簡單的。運動員通過人為的訓練,某些器官功能得到強化,也就是說,人為地提高了人體器官的承受上限,當然可以在短期內做出常人無法做出的運動項目,而不至于出問題。但也很少有人能完美地度過后半生,運動員的各種傷病從哪里來的?好多不是爹媽給的,是后天的經歷造成的。
既然運動員可以提高器官承受能力的上限,那么常人為何不可?很簡單,這個世界上,不是誰都可以當運動員的,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原因很簡單,不具備先天的素質,或者說具備相應的潛質,如果被選為運動員,不是選擇者看走眼,就是被選擇者被練廢了。所謂的慧眼識英才,就是某個人的先天條件好,有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空間,這才有可能被選為運動員的。
歷覽古今長壽者,看看有多少運動員?也許,這是受職業影響,不排除有特例。但特例沒有代表意義。
既然想通過鍛煉或者各種娛樂方式來實現健康長壽,那么,就應該注意,別因為一時興起,就要感情不要感覺,要風度不要溫度,要任性不要理性,就算偶爾放縱一次,可能帶來的都是一生無法挽回的傷害和損失。
玩,沒錯。娛樂,沒問題。鍛煉,沒說的。但要注意自身的能力,有十分用七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逞能,不作,這才能實現自己的初衷。
麻將好玩,玩幾個小時就行了,就是職業玩家,也沒有連續幾天幾夜玩的,那是玩命。因為沉迷玩麻將或其他休閑運動致病或者誘發疾病,盡管經常出現,可真正在意的,似乎不多。
玩,有個前提,一定要知道自己為啥要玩。有些人開始很清楚,可玩著玩著就抵擋不住欲望或情緒,信馬由韁了。還有些人是為了健康,竭力控制自己不做這不做那,使生活變得索然無味,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不敢吃那個不敢吃,這不能玩那不能玩,每日生活在各種規矩和限制中,活得很累,也沒啥意思。
編輯/張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