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涵
摘 要: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關于立德樹人要求,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教育部于2018年1月正式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本文就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課程性質、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學習任務群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探討。
關鍵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程性質;學科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
1 課程性質的改變
有人說,課標是龍頭,只有龍頭舞起來,教材、教學、評價等龍身、龍尾才能舞起來、擺起來。而課程性質更是龍頭上的眼睛,只有性質明確,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1]從語文課程發展的這么多年歷程來看,不同時期語文教學大綱或課標等有關文件對課程性質的表述都有所不同。本文則通過比較2003年版舊課標與2017年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探討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上的改變。
第一,從“語文”到“語言文字”。這意味著“語文”在課程上的概念已經清晰化,“語文”不再與“語言文學”、“語言文化”這些概念相混淆,而明確地表明了“語文”是“語言文字”的學習。[2]此外,對“語言文字”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僅明確了其運用領域,還豐富了“語言文字”的功能。
第二,強調“祖國”二字。新課標重新定義了“語文課程”的概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對比舊課標,它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實際上,它只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性質上增加了“祖國”二字。新增的“祖國”二字,強調了文化自信以及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第三,“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是達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手段和方法。這里強調語言實踐活動是基于真實語言環境的整合實踐、積極實踐。這個層面的語言實踐活動,是高中語文新課標所提倡的高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
2 增設學科核心素養
在世界上,聚焦“核心素養”正在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總趨勢,而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研制也是一種國際發展態勢。因此,基于這一國際背景下,新課標明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它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不是一個一個單獨執行,更不是一個一個分別實現的。無論在任何時候,采用任何方式,雖然有所側重,但都是綜合推進的。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整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新課標中指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在這句話中,首先指出了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是借助“豐富的語言實踐”,這包括課堂聽說讀寫實踐和生活中的語言實踐以及18個學習任務群等等。其次,“建構”一詞強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具體策略應該是“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這也啟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善于組織學生圍繞特定的語言實踐材料,進行梳理、整合,獲取對語言運用規律的認識。再次,“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明確了母語學習的重要地位。對于這句話,我們需要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它?!白鎳Z言文字特點”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祖國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學好和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尤其重要的。而“運用規律”則強調了語文知識的類型是語用類知識。它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要了解字、詞、句法的客觀含義和使用規范,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在特定語境下的語言的實際運用規律。最后,強調了語文學習的目的是在“具體的語言情景”中“正確有效運用”,這啟示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語境的創設,學會在不同語境條件下,教授不同的語文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對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也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更加強調“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培養。教師需要改變過去死板的教學,改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批判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提出,則將美的鑒賞與美的創造相結合,是對以往單向感知教育的超越。重視審美鑒賞與審美創造的關聯性,并將其納入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之中,顯示了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3]同時也強調學生應該通過審美體驗,最終具有創造美的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大亮點,它強調在語文學習中,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意在使學生通過語文這門課程,增強文化自信,更加熱愛祖國文明。
3 增設學習任務群
由于過去許多傳統的理念與教法都不能滿足新理念的落實,因此在新課標中出現了學習任務群這一新理念。新課標中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這句話指明了學習任務群既是新的課程內容,也是新的課程組織方式,這對于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習任務群中包含兩大教學設計要點。第一,重視真實情境下研究問題的創設。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經常忽略了這個問題,以至于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完語文知識后,竟然不知道如何在真實情境下進行運用。因此,在學習任務群中,我們強調任務是基于真實情境的,需要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來解決它。同時,也要求廣大教師要學會在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下,根據各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以及“教學提示”,創造性地設計豐富多彩的研究問題。比如,以“學習任務群3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為例,這里的“任務”應該包含一系列需要借助跨媒介閱讀的能力和方法來解決的真實情境下的研究問題。第二,注重整合。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點”的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這表明,我們需要做到在語文學習任務群下,學習目標是整合的。我們要改變過去單一的知識、技能、情感、價值感等學習目標,而要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具備關鍵能力與重要觀念等整合性的學習目標。除此之外,教學內容和資源也是整合的。例如,我們在研究某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時,我們不僅需要閱讀該作家的文學作品,還要參閱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不僅要讀紙質版文獻,還需要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最后,學習方法也是整合的,我們不能再用單一的方法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而是應該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并且穿插著大量靈活的方法、策略來完成整個學習。
新課標是基于我國國情以及時代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不僅繼承了語文課程的傳統,還對語文課程作了結構性重組,體現了新時代對語文的新認識。雖然,現在學術界已經有了許多對新課標的認識,但是其中還有許多新理念、新觀點有待我們去深入挖掘和學習。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所引用的課程標準相關內容均出自該版本。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準確認識與把握語文課程性質[J].語文建設,2017,(19):15.
[2]繆佳芹.從性質、理念看新舊高中語文課標的異同[J].語文建設,2018,(15):9.
[3]管賢強.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學教育發展的新動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