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在提倡綠色發展的社會中,企業應樹立較強的使命感,以身作則響應綠色發展的理念。但現階段,企業尚未真正形成綠色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部分企業的生產線也不能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且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淺薄,因此企業造成的污染對生態環境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現階段企業環境民事責任現狀的分析,發現企業在民事責任承擔方面的缺失,以及相關法律在這方面的不完善,并提出一些健全企業環境民事責任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民事責任;環境侵權;環境保護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帶來的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最大障礙,霧霾問題、河流污染等等一系列問題都逐漸暴露出來。企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污染問題的主要制造者,對于目前所反映出來的環境問題,其應承擔一定的相關法律責任。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企業在環境方面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為進一步完善我國企業環境民事責任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1 企業環境民事責任現狀
企業的良好發展是整個社會經濟穩定的基礎,不可否認企業的快速發展能給整個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利益,但企業的發展應建立在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上。前些年為了追求高速發展,企業一直將重心放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不顧一切,不惜環境成本搞發展。近些年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提出,經濟發展由原來的高速發展轉變為中高速發展,并且提出了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等新提法,這就要求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履行社會義務,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并且《民法總則》已將綠色原則納入其中,要求任何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都應當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隨著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的進一步完善,綠色原則會落實到具體的法條當中,將對企業的活動進行限制,使其生產活動符合環境利益的要求。
目前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沒有專門針對企業環境責任的立法,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害在民事責任方面往往承擔的是侵權責任,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這些民事責任,企業承擔相關法律責任的主要運用方式是損害賠償。當前,我國環境侵權中的民事責任承擔采用同質賠償原則,同質賠償,即民事侵權所造成的損害賠償以受害人遭受的實際損失為標準進行賠償。也就是說企業的污染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受害方獲得的賠償數額最多與其損失相等,并沒有其他額外的補償。根據法律的規定環境侵權案件屬于無過錯責任,無論企業主觀上是否故意,只要造成了污染結果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我國環境侵權案件民事責任主要承擔無過錯責任加同質賠償,但這個責任承擔方式已經無法讓企業有敬畏之心,面對高收益的誘惑,部分企業寧愿犧牲環境換取自身發展。不可否認,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在前期確實需要更高的成本支撐,也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處理污染源,但這樣卻能有效的保護環境,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相關責任。
現階段我國所采取的同質賠償雖然能夠使受害人獲得一些賠償,但這和他們所遭受的損失遠遠不成正比,按照同質賠償原則獲得的賠償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同等賠償并不能達到懲罰的作用,對企業的警示作用也非常小,對于企業而言,寧愿賠償受害人也不愿意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污染,因此,部分企業認為在我國污染環境的成本非常小,賠償額很低,追求利潤的企業完全能輕松地承擔。相比之下,在有些國家,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企業處罰非常重。就民事責任而言,企業不僅僅要賠償受害者的損失,還需要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進行修復,這些環境修復費用都非常高昂,一些企業甚至無法承擔而導致破產,因此對這些國家的企業而言,破壞環境的代價非常大,企業也很重視生產的可持續性。然而,我國企業的民事責任則略顯單薄,在實現法律的預防和警示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此外,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通常有一定的潛伏期,前期不易發現且污染范圍大、治理費用高,造成的損害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采用事后救濟和同等賠償的方式就顯得捉襟見肘。環境侵權案件并不是普通的侵權案件,它涉及的是對環境的損害,具有不可逆性,并且會給全人類帶來損失,如果僅僅采取事后救濟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僅僅采取同等賠償也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鑒于環境案件的特殊性,現有的環境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無法彌補受害人以及生態環境所遭受的損失,更無法讓污染環境的企業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需要另尋其他方法。
2 企業環境民事責任的建議
企業環境責任源于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應當合理利用資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對社會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這不僅僅關系到企業的長期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企業對于環境并未履行好相應的責任,而且法律在這方面的規定尚不完善,針對這些問題以下提出一些簡要的建議。
從法律方面來講,目前我國所采取的同質賠償原則已經不能很好的督促企業履行相應的義務,因此有學者提出應當建立懲罰性的損害賠償制度。這個方案的提出來源于外國的啟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同質賠償的不足。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向受害人承擔了相應的賠償后,再額外的承擔一定數額的懲罰性賠償金,用來懲罰企業的污染行為。環境污染往往是潛在的,顯現出來的危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企業的侵權行為可能會引發長期性、潛伏性的損害,因此危害結果是難以確定的。如果僅僅賠償目前的損失可能無法彌補將來發生的危險。而懲罰性的賠償超過損失的一定金額,能真正實現對于受害人以及環境的補償。并且傳統的賠償方式只是對等的給予,而懲罰性賠償范圍包括造成的直接損失以及將來可能產生的損失,這筆費用相比傳統賠償來說數額巨大,會給企業一個很好的警示和威懾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制度可以較好地實現法律的實質正義,維護社會的公平,具有一定的可實施性。
從企業自身來說,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任何個人和單位的努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要想更具有競爭力除了做好產品外,綠色生產也顯得格外重要,因此企業應當樹立環保責任意識,改變以往的生產經營模式。首先企業應當轉變觀念,從一味地追求利潤向利潤與環保兼顧轉變,我國企業要想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目光應當長遠,將環保的理念注入企業的生產當中,從而帶來可持續綠色的發展。其次應當加強企業內部的環境責任建設,將環境民事責任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人,并且社會在對企業進行測評時應當將產值和環保數值同時作為評價標準,來衡量企業的優良,這樣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并根據相關的規定完善自己的管理體制,以適應當前綠色發展的需要。
在當代提倡綠色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環境民事責任面臨新的挑戰,因此我國法律應當進一步加強相關責任的落實與改進,我國企業也應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積極履行相應的職責,促進企業綠色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協調統一,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楓.淺析我國企業環境責任法律制度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2(7):44-45.
[2]郭聯健.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環境責任問題法律研究[J].商,2015(1):218-219.
[3]張莉.綠色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
[4]唐紅.環境侵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引入及其規制[J].人民司法,2014(21):28-32.
[5]張莉.綠色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v.15;No.167(05):94-96.
作者簡介
李睿(1992-),女,漢,陜西蒲城,研究生二年級,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