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男 劉凱齊
摘 要:海事糾紛具有突發性、場所流動性、侵害互損性、證據不確定性、人員群體性等特點,成為調解工作的一個棘手問題。港監調解作為解決海事糾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海事糾紛解決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海事糾紛及調解概況入手,分析了港監調解在解決海事糾紛中的重要性,并就港務監督海事調解方式提出了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港監調解;海事糾紛;重要性
1 海事糾紛及調解的概況
海事糾紛是指在海事活動中當事人之間所產生的利益沖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海事糾紛是指海損事故(特指造成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的海上事故)所引起的糾紛;廣義的海事糾紛是指一切海上事務,包括航海貿易所涉及的以及與船舶和船舶活動有關的任何法律事實在有關當事人之間所引起的糾紛。在我國,對海事糾紛的處理大致可以概況為"四種途徑、三種機構、兩套制度"。處理海事糾紛的四種途徑是協商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處理海事糾紛的三種機構是港務監督、海事仲裁委員會和海事法院;兩套法律制度是海事仲裁制度與海事訴訟制度。
調解是指在中立的第三方主持下解決當事人糾紛的方法。調解相對于和解引入了中立的調解人,便于保證公證,又保留了當事人較大的意識自治空間和靈活、經濟的特點,一直是我國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方式。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第46條、《仲裁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因海上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糾紛,可以由主管機關調解處理”,“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先行調解,當事人自愿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為上述三種機構工作提供了法律根據。
2 港監調解在解決海事糾紛中的重要性
港務監督調解海事糾紛是《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賦予我們的職責。實踐證明,目前有相當數量的海事糾紛是通過港務監督的調解解決的。堅持和強調港務監督調解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1)有利于增強人民內部團結,維護社會的安定。民事經濟糾紛雖屬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就會影響人民內部團結和社會安定。港務監督調解,采取法制宣傳教育和思想疏導的方法,促使當事人雙方在自愿、平等協商的情況下達成協議,能夠不傷和氣,增強團結,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經濟建設。
2)有利于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預防糾紛發生,減少訴訟。港務監督調解,在海事調查處理人員的主持下,針對案件爭議焦點和是非責任,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向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當事人的法制覺悟,使其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從而達到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目的。
3)有利于及時、方便地解決民事權益糾紛。港務監督調解是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以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在調解過程中,港務監督人員通過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和說服教育工作,促使雙方平等協商,互諒互讓,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并能夠自覺地履行調解協議。這樣,糾紛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解決,從而減少了訴訟程序。
3 港務監督海事調解的原則
港務監督調解的原則是港務監督和雙方當事人在調解活動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根據《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的規定,港務監督調解應當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自愿原則。港務監督調解海事糾紛必須出于當事人的真實意愿。當事人是發生爭議的民事權益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以調解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這也是當事人享有處分權的具體表現。港務監督只有在雙方當事人自愿接受調解的前提下,才能主持調解活動。任何一方或雙方不愿調解的,港務監督不能強迫或變相強迫進行調解。港務監督調解應以自愿原則為前提,一般應當由當事人主動要求。但港務監督也可依職權主動提出進行調解,但必須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對自愿原則應當全面理解。一方面,調解程序的發生和進行,應當出于當事人自愿,即程序上的自愿。當事人拒絕調解或不同意用調解方式結案的,港務監督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不能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另一方面,經調解達成的協議,其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即實體意義上的自愿。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直接涉及雙方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應當由當事人按自己的意愿進行處分,而不應當采取哄騙或壓制手段強迫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那種強制調解的做法是對當事人處分權的粗暴干涉,當事人即使達成調解協議,往往也會隨時反悔,并不利于糾紛的及時、徹底解決。
2)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港務監督海事調查人員在主持調解過程中,應當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分清爭議的是非曲直,明確當事人各自的責任,然后確定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并由此達成調解協議,使當事人能夠自覺履行。只有案件事實查清楚了,才能分清是非責任,才能有理、有據地說服教育當事人,才能正確適用法律、法規處理案件、保證調解質量。否則,事實不清,責任不明、調解人員就會心中無數,在調解時就可能無原則地“和稀泥”,即使達成調解協議,當事人也不會情愿地履行協議,容易出現隨意推翻或不履行協議的情況,造成久調不決。
3)公平原則。當事人雙方經港務監督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符合有關法律、公約的規定。在調解過程中,允許當事人雙方互諒互讓,對自己的民事權利進行處分。但當事人的處分權不是絕對的,其處分行為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我們在調解因碰撞而產生的糾紛時,應依據過失責任制原則,來分清責任,確定賠償比例。不能因為當事一方是個人。另一方是國家或集體,國家或集體就應賠償一切損失。即使補償,也不應背離國家有關法律、公約的規定。否則,就會損害國家或集體的合法權益,也就失去了海事調解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從港務監督自身來說依法行政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堅持公平原則是港務監督取信于民的關鍵,也是海事調解存在的基礎。
4 港務監督海事調解的方式
港務監督調解海事,應當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在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應當聽取當事人關于案件事實和理由的陳述,并有針對性地對雙方當事人宣傳有關法規、公約,做好疏導工作,并引導他們就具體的爭議事項進行協商,有的放矢地進行調解。調解時,既可以由一方當事人提出調解方案征得另一方同意,也可以由調解人員根據需要提出調解方案供雙方當事人參考,但不能強迫當事人接受港務監督的調解方案。
調解人員主持調解工作,不能有畏難、急躁情緒,而要耐心細致,反復動員、說服,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港務監督的工作應當貫穿于調解的整個過程。當然,港務監督的調解方案,只要有利于當事雙方達成協議都可以進行嘗試。例如,我們曾經在調解xx港務局拖輪與xx輪碰撞一案時,雙方對賠償數額爭論幾個回合仍未達成一致。在僵持階段,港務監督提出由該港務局免費提供拖輪協助的方式來折合所賠價款的建議,雙方均認為可行,最后終于達成協議。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海事處理方面的機制已比較健全,機構設置也基本齊全,各有關方可按基本職責范圍協同船公司處理好海事糾紛。港監調解作為海事糾紛解決的主要方式,在糾紛處理中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這對我國船務、海洋運輸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田守福,張新立,王加新.海事糾紛調解的方式方法淺論[J].齊魯漁業,2004(07).
[2]安晨曦,石春雷,溫寶璇.南海漁業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02).
[3]張文廣.“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J].國際法研究,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