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贏
摘 要:語文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的問題,它更是一門涉及較廣的社會問題,在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階段中,它是我國母語文化教育的高級階段。大學語文審美教育可以對大學生的人格和品質產生極強的浸染和塑造作用,它可以通過語文教育內容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的信仰和情操、興趣和氣質等進行培育和重塑,使大學生個體獲得自我的發展。對于此,對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措施展開探討。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措施
1 品詞析句,夯實審美鑒賞的基礎
品詞析句賞析語言,是指對文本中的詞語、句子和標點符號等進行品味、揣摩,體會其豐富內涵、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例如魯迅的《祝?!罚袃商帞⑹鱿榱稚┲v述阿毛的故事。一處是:“我叫阿毛,沒有應。”另一處是:“我叫,‘阿毛!沒有應?!蔽淖譀]有任何變化,只是加了一個標點,換了一個標點,變了一下語氣,卻把祥林嫂的心情巧妙地傳達出來。前一處是請求舊主人魯四奶奶收留自己,她強壓悲痛,努力克制自己,以平靜的語氣陳述事實。后一處是在她飽受世人冷眼,精神備受折磨,極度想念阿毛的情況下脫口喊出的?!拔医?,‘阿毛!”她完全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呼喚愛子。標點和語氣的變化,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個母親緊張、急切地尋覓孩子的情景。品析語言的方法主要是比較,通過刪、換、改來與原文進行比較:刪一詞語比比看,刪一標點比比看,刪掉辭格比比看;換個詞語比比看,換個句式比比看,換個語氣比比看;改變詞序比比看,改變句序比比看,改變人稱比比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刪、換、改的比較,領悟作者遣詞造句、寫情繪態的藝術匠心,領悟語言之美,夯實發展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基礎。
2 挖掘美學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大學語文教材匯集了眾多名家經典,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余秋雨的《都江堰》蘊含著一種自然美,可以讓學生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哲理;戴望舒的《雨巷》借用“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意境幻化出一位美麗的姑娘,能使學生感受到江南雨巷的人文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意境美妙,能使學生產生天人合一的美學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這些作品的意境,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造一種鑒賞美、感受美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收獲美的熏陶,激發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徐志摩的《偶然》時,教師可以通過伴著音樂朗誦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朦朧美,體會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心境與情感。
3 增強情感共鳴,培養學生情操
語文教師要善于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成為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如在鑒賞岳飛的《滿江紅》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教師可以詳細介紹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到作品的精神價值。單純的閱讀很難使學生對作品中的情感產生深層次的領悟,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化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如在鑒賞小說《項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馬蒂爾德遺失項鏈后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隨著故事情節逐漸變化,從而產生情感共鳴,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4 比較鑒賞,培養審美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求同比較。求同比較是探求不同文本共同特征的鑒賞方法。比如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雖然一為政論,一為文賦,但內容上卻有重要相似點,可以進行比較鑒賞。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個文本都是考察秦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是借古諷今;求異比較。求異比較是探求文本之間不同之處的鑒賞方法。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差異,了解和把握文本獨特的個性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作者在官場失意后寫出的千古美文。文中都多次寫到“樂”。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小石潭記》中的“樂”飽含著壓抑和苦澀,而《醉翁亭記》中的“樂”才是一種怡然自得之樂;求同變異比較。求同辨異比較是一種既探求不同文本的共同之處,又探求其相異之處的鑒賞方法。例如,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與柳永的《雨霖鈴》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寫秋景,都是借景抒情。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意境和感情基調上:從意境上看,《沁園春·長沙》是一幅色彩絢麗、境界開闊、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圖;而《雨霖鈴》則是一幅色調暗淡、籠罩著凄清氛圍的深秋別離圖。在感情基調上,《沁園春·長沙》積極向上、豪邁奔放;而《雨霖鈴》則低沉感傷。
5 重視審“丑”,增強辨別美丑的能力
從人物肖像上分析。文學作品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丑”的肖像,以突出人物特征。如《裝在套子里的人》描寫別里科夫在晴朗的日子里帶雨傘、穿雨鞋、用棉花堵住耳朵……這幅肖像突出了別里科夫害怕一切新生事物的特征。又如魯迅在《故鄉》一文中,用“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活脫脫地“畫”出了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丑陋形象;從人物言行上分析。作家往往用人物語言和行為的前后矛盾來暴露“丑”的嘴臉。如《雷雨》中的周樸園,他在言行舉止中處處表現對侍萍的一往情深,稱侍萍“賢惠”“規矩”,要為侍萍修墓,保留當年的舊襯衫,侍萍當年住過的房子不讓人進等。但當侍萍就站在眼前,對他的利益、地位、名譽可能造成巨大威脅時,他立刻撕下偽裝,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聲色俱變,偽君子的本性暴露無遺;從人物形象的對比中分析。為了突出“丑”形象的特征,作家還常常拿美的形象與之對比。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陽光活潑、追求新生活的華連卡與保守頑固、害怕并壓制新生事物的別里科夫,《皇帝的新裝》里說真話的純真無邪的孩子與自欺欺人、愚蠢虛偽的皇帝和大臣。
6 開辟教學途徑,提升學生審美
大學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審美性和工具性為一體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審美體驗,教師無法讓所有學生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產生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多種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學鑒賞水平的課外活動,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豐富語言積累。文學作品的語言或豪放飄逸,或纏綿悱惻,或清新質樸,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美。如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詩人以幾個反復使用的疊字“輕輕地”“悄悄地”,給詩歌增添了一種輕盈的節奏,使讀者產生了一種夢幻般的審美體驗。再如《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等詩句,詩意朦朧唯美,情感迷離凄愴。這種含蓄而溫婉的文字猶如西子湖畔的春風,帶著暖暖的溫柔,能感染每一個認真品讀的讀者的心。簡潔的詩句中蘊含著豐富的形式美和內涵美,能使學生深入感受語言,從中領悟作品意境的奧秘,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7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應該落實審美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并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以及專業素養,使學生可以更深度地領悟文學作品的魅力,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審美因素的發掘,提升學生的藝術境界,繼而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正確的審美思想,通過培養審美情感并加強社會實踐,使學生擁有更高的文學素養以及人文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當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廖映紅.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5):131-132.
[2]楊桂霞.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探索[J].黑龍江科學,2018,9(08):136-137.
[3]管賢強.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大學語文”課程創新設計[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1(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