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要促進學生國際流動
增強高校的綜合質量。促進學生輸出流動能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讓本土學生有跟多的機會接觸國際上的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學生綜合素質也代表著高校的辦學質量。同時,這些在國際上有流動經驗的學生,會在一定程度上把國際化的學習經驗帶回本國,有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提升高校世界知名度。一方面,學生的國際流動有利于推進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校級交流;另一方面,學生在流動過程中,會把本土高校的優秀文化傳統帶到世界各地,從而提升高校世界知名度,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2 經濟因素是制約學生國際流動的最大因素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都有參與學校合作交流項目的意愿。影響他們流動與否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條件因素、國外大學或機構的質量和聲譽以及語言障礙。其中,經濟條件因素占40%。此外,除了少數獲得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學生以外,絕大部分赴國/境外學習、實習的學生均來自經濟基礎較為寬裕的家庭,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因素仍是在校大學生參與國際化項目的主要制約因素。[1]筆者認為,國際化教育不應該是奢侈品,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它的未來必將趨向普及化,它是學生和學校發展的必需品。
3 學生國際流動資助機制的問題與歸因
3.1 問題
1)信息開放力度不足。一方面,高校子網站過多。目前大多數學校都設置了官方網站,這也是學生入學之前了解學校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學校的出國交流信息一般不會在官網鏈接里顯示,而是在另一些子網站上公布,如學校的國際交流合作處網站、研究生處網站等。這使學生在尋找信息的時候需要瀏覽多個網站,增加了搜索成本。另一方面,信息更新速度較慢。當學生通過多重搜索進入了目標網站之后,卻發現網站上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或者幾年前的信息。這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地獲得目標信息。以上導致了具有出國想法的同學不能了解流動的相關信息,也不知道如何獲得學校資助,進而削弱了學生出國流動的熱情。
2)申請資助程序繁雜。筆者深入訪談了幾位具有出國交流經驗的學生。他們普遍認為學校所制定的資助程序較為復雜。例如,某學校的博士生在出國之前一共要經歷九個步驟,其中包括申請資料經過所在院系和研究生院評審,然后到國際合作與交流處遞交資料,再到財務核算中心領款等等。而且這些辦公地點一般不在同一個辦公樓,甚至不在同一個校區。這些流程無疑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無法提高學生參與國際流動的積極性。
3)資助金額差異不大。以廣州某高校的研究生出國培養資助項目為例,所有學生獲得資助的金額都是在五萬元到六萬元區間內。然而,這些學生的學習背景及留學情況卻大不相同。資助的學生里面有碩士研究生也有博士研究生;有理科類的學生也有文科類的學生;有留學歐洲的學生也有留學亞洲的學生;最為關鍵的,學生留學的時長也不盡相同,但以上這些學生獲得的資助相差無幾。綜上,目前高校的資助制度并沒有以學生的背景及出國需求為依據進行資助,而是采用“一視同仁”的資助方式。但沒有針對性的公平難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出國流動的主動性。
3.2 歸因
1)職責設置不科學。學校的信息開放工作由不同部門負責,各部門根據自己的需要建設信息公開平臺并進行日常維護。雖然分工明確,但網絡歸口不統一使得學生在搜尋過程中無所適從。而且各部門內部也沒有設置專人負責信息開放工作,導致信息更新緩慢。再者,由于學生國際流動工作涉及部門過多,加之沒有協調人員進行組織工作,直接導致學生在申請資助的過程中浪費過多時間和精力。
2)資助制度不完善。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制定詳細而明確的資助評價和分配制度。只要學生被國外學校錄取并通過本校的資助審核,他們得到的金額都是相同的。無章可循致使的操作簡單化雖然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卻忽視了資助的公平性。綜上,目前高校的工作準則依然是以方便校方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需求。
3)資金來源單一。目前,國內高校學生主要是通過國家留學基金會或學校給予獎學金兩種方式獲得一部分出國流動資助。但這些途徑所能資助的名額十分有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蛋糕”太小,想獲得資助的學生又很多,校方也難以很好地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4 學生國際流動資助機制構建的建議
4.1 重塑部門結構
目前學校的部門設置主要是按職能劃分為行政、財務、人事等部門,可體現較高的專業化程度。但對于學生國際流動這種涉及職能部門較廣的管理工作,這樣的職能劃分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筆者建議,學生國際流動管理工作應設置專業部門進行統籌。其職責不僅包括對外洽談國際項目和對內公開項目信息,還包括協調處理學生國際流動的日常事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學生國際流動資助制度的制定以及落實工作。此部門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流龍”式的國際流動服務,即從資助信息的公開到資助金額的分配和發放都由同一部門進行處理或者代處理。盡可能避免學生在申請資助時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4.2 完善信息服務
學校應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充分利用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實現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信息公開是資助制度公平、公正的前提。首先,高校應統一網絡歸口。一個學校一個官方網站,在官網內設置不同部門的端口,降低學生的信息搜索難度。其次,配置專人負責學校公開信息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各個部門根據部門需求在相應的版塊進行內容更新。專責人員定期監督信息的時效性。然后,擴寬信息公開渠道。如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進行信息的公布,以盡可能擴大信息的可視范圍。最后,適時配合線下推廣工作。結合線上平臺,把握如新生入學、留學旺季等時機做好線下宣傳工作。
4.3 健全分配制度
在整個資助機制中,分配制度是關鍵,它包括給誰、如何給、給多少等問題的考慮。第一,“給誰”就是指確定哪些學生可以得到資助的問題??茖W的評估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學校應設定明確的資助標準和可量化的評估指標,通過筆試、面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以確定符合學校資助條件的學生。第二,“如何給”即資助的形式問題。從目前來看,學校一般是在學生出國前或出國后一次性發放資助金。提早發放資助會提高學校的風險,待學生出國后再發放資助則會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筆者建議資助金可以采用按月發放的形式,降低學校風險的同時也能以此監督學生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此外,對于達到資助底線,但是由于名額不足導致失去了資助資格的學生,學??梢詭椭渫ㄟ^貸款的方式完成“出國夢”。第三,“給多少”就是資助金額差異化的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流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應制定明確的資助分配標準,根據學生的教育層次、出國時間的長短、流動目的國的物價等進行核算,充分考慮學生的流動需求。
4.4 豐富資金來源
如前文所說,目前學生國際流動的資助來源主要是國家和高校,社會力量在這方面的參與極少。但是,企業實際上是學生國際化的最大受益者。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畢業后往往能在工作崗位上更好地發揮才能。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潛在資助主體。政府可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資助項目。學校應積極與企業洽談國際學生資助事宜。嘗試在國際學生的選拔階段就讓企業參與進來。受到資助的學生畢業之后可以直接進入該企業實習、工作。不但擴大了資助資金的來源,還很好地把學生的就業問題和企業的招聘問題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許寶丹.高校大學生國際化流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1):77-79.
作者簡介
鄧偉琦,廣東廣州人,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