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龍
摘 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對于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農村古建筑的保護,刻不容緩。本文闡述了對農村古建筑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對我國古建筑的保護現狀進行詳細地分析,找出我國在古建筑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目前現實狀況,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新農村的建設與古建筑的保護要先規劃后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新建建筑與古建筑之間的關系。此外,古建筑的保護還要重視其所處的原始環境、自然生態及人文因素的保護,使古建筑的保護與新農村的建設達到相互協調,相互統一。
關鍵詞:新農村;農村建設;古建筑
建筑是物質生產的產物,它既要受到建造時當地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生產材料、結構技術、施工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同時還要受到當時政治、經濟、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點等的制約,所以各個時期的古代建筑,不僅反映當時當地的建筑水平和建筑藝術,同時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各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部分情況,因而對我們今天來說有較高的價值。
1 古建筑保護意義
農村中的古建筑是該地歷史的記憶,鄉土建筑的精華,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個古建筑群,更是民族深厚歷史的載體和傳統文化的記憶。它以古老的物質元素,建筑藝術,來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鮮明地折射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傳統,真實記錄了傳統建筑風貌、優秀建筑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形態,成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研究古建筑,可以了解村莊的建筑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從不同地勢高程角度可以分析村莊密度;通過古建筑的結構、組群布局、藝術風格等可以反映不同時期的建造技術和經濟狀況。由此來看保護好古建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同地區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反映不同地區的民風和地域文化。各類古建筑、橋梁、廟宇、名木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也蘊含各類民風習俗、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比較完整地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無論從建筑學角度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都亟需保護。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在色彩、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均有它各自特色。這里面包含著各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生態環境、氣候特征等方面的影響,古建筑反映各個時期人類文明及自然變遷,是自然發展和人類進化的歷史載體。由于經濟和人們保護古文物意識欠缺等各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古建筑保護目前很有限,一些農村中古建筑已經遭遇了不可挽回的毀壞,還有一些正在或即將被破壞,為保護我們自己文化根基的牢固,對農村中古建筑的保護迫在眉睫。
2 農村古建筑保護措施
新農村古建筑保護的基本原則:建設性的保護,保護性的建設。古建筑作為物質文化形態,對其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保持建筑時代特征和文化空間。對于古建筑的恢復和重建,還要注重文化空間,要注重它的布局與周圍外部環境的聯系,以及和地形地貌的結合關系。對于農村古建的保護應規劃先行,規劃先行應該切實提高農村建設規劃的起點,把規劃與古建協調起來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的重要性,同時要讓專家和村民都參與村莊的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從發展理念上讓城市文明向鄉村輻射。古建筑的保護與村莊規劃的協調,就是要全盤考慮、綜合協調,而不是簡單的拆房子、搬村子的行為,更應該借鑒國內外城鄉發展的經驗教訓,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社會文化體育等場所的協調發展,在拆舊建新的同時,要注重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古樹、名木和古建筑。避免各規劃之間的沖突,規劃不是單一部門的規劃,它要綜合考慮,如村莊布局與土地利用、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古建筑的保護與拆除舊房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統一協調性。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居民住宅,把新建設與古建筑有機結合起來,在布局、色彩、形式上要規范,使其保持它原來的風范,讓后人能看到它原本的歷史風貌。現場調研,理解村民對住宅、生產、建筑空間的傳統需求特點,引導新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生活方式,并對由此產生的新建筑空間需求進行設計,重視村民的現有生存條件、居民心理感受和對未來生活的需求,盡量保護保存原有建筑,做到宏觀調研,從大環境出發,令各個地區發展自己地區的特色,盡量保留各地的風格。俗話說:“地域主義的設計師是從具體的情景中創造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土人情,應該有不同的保護措施。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古建筑保護重視程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所以保護農村中古建筑文化遺產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保護了古建筑文化遺產,也就保護了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便得以保存。政府要盡快制定對新農村建設中古建筑的保護政策,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技術標準、規范建設。將農村古建筑納入全國的文物普查行列,對有價值的要加以重點保護,對于保護較好的鄉村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要先行保護。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換的相關政策,并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地方各級政府加大執行力度。建立一支有文物、城建、旅游、生態等單位組成的專家小組,對古建筑保護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其存在的文化和生態價值,并依據研究結果制定出一套激發村民自覺保護機制,培養和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此外,還要加強隊伍建設,對古建筑的保護要責任到人。政府可加大保護經費的投入力度,也可以和旅游資源相結合,拓寬古建筑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同時也要控制破壞性的開發,鼓勵農民企業家、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古建筑保護,也可以向社會征集保護基金,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最終達到保護古建筑與農民增收的雙重效益。首先要對農村古建筑進行全盤的分門別類,可以以省為單位對本地區進行普查、登記、建擋。其次要編制保護方案,把保護古建筑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之中,重視保留和保護好現有的古村落、特色村落及古建筑,保護和利用好各類歷史文化遺存和特色地形、地貌,突出鄉土習俗、建筑特色、布局特點,合理利用,在保護性的開發與開發性的保護中尋求結合點。
3 結束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必須增強古村落中古建筑保護的危機感和責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護好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遺存和文化傳統,走出一條保護古村落、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展之路。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古村落中古建筑、園林綠地是地方精神難得的保存地,對地方精神的表達不僅僅是形式,而且還是一種體驗。
參考文獻
[1]梁亭亭.古建筑保護中對于信息化測繪技術的應用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No.542(06):190-191.
[2]佚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電力發展初探[J].通信電源技術,2018,v.35;No.175(7):223-224.
[3]佚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改進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v.43;No.248(07):30-33.
[4]郭瑋鈺,方治遠.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留守婦女的多元角色分析[J].農家參謀,2018,No.577(06):31-32+34.
[5]徐向新.完善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具體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8(5).
[6]王玲.淺談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8(3):211-211.